————品牌推广————
茶叶的利用与饮用方式变化
喝茶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习惯,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而且喝茶的确有不少的好处。有一份英国的最新研究就指出,每日适当喝茶可以有效预防中风和一些心脏病。之所以说喝茶可以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喝茶可以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脏病的发病率。
茶叶利用的四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由于茶叶的季节性,人们便在茶树生长季节采摘幼嫩芽叶晒干备用,需要时再拿出来煮饮,这便是茶饮料的刍形。
1、药用:治病。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或用茶水搽洗,消炎解毒。
2、食用:调料食材。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那微微的苦味和涩味让食物变得更有“味道”。
3、饮用:止渴提神。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喝调饮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以英国“下午茶”为代表的“调饮红茶”更是成了西方国家的一道“风景”。
4、养生保健:治未病。医之大者,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防病,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喝茶有益健康,研究表明,在世界上三大“兴奋性”软饮料中,茶是唯一能仰仗其复杂成份的协同作用,有益于人体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系统保健的低卡路里安全饮料。另外,喝茶对人身体的益处主要决定于茶叶中所含的抗氧化剂例如类黄酮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非常大的作用。1杯茶大概含有150~200毫克的类黄酮。
茶叶饮用方式的转变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经常饮用茶叶,具有止渴补充电解质、怡神醒脑、明目清火、消食除腻、杀菌防病、减肥健美和降血压、健心脏、防辐射等多种效能。茶叶这种神奇的饮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达到了“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为了吃到一碗好茶,还得备上茶碾、茶筛等工具,可真是费时费力。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指出“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不仅委派官员督办官办茶厂,他们在茶饼的制作上更是考究,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废团为散”、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黄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作者:陈柏谊
运营:刘红、 许红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