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多种媒体形态全方位互动传播,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深度融合,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实时性特征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需要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与改进,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一是树立融媒体思维,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融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牢牢抓住“融”的特性,拓展平台、丰富载体、畅通渠道,最大限度发挥融媒体优势,以多样化的技术方法、途径措施,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提供便利。一方面,丰富平台载体,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道路。融媒体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包含以校园报纸、广播等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体和以“两微一端”、短视频、VR全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技术形式上,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教育互动化。高校可依托不同的平台载体,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道路,让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借助融媒体力量,打造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可以建立网络心理咨询通道,增强大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愿望;也可以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栏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性,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线上线下联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巧用融媒体环境所带来的“资源、平台、互动”机遇,打通“家—校”“校—地”“校—医”壁垒,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一,以融媒体技术为高校提供多样化“家—校”合作渠道,破除“家—校”间地域壁垒。一方面,通过校园宣传平台、自媒体互动等方式实现学生校园生活动态可视化,在同步共享心理资讯、专业科普等内容时为学生获取家庭支持,使家庭功能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真正成为“定心丸”;另一方面,通过自媒体平台,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如何有效亲子沟通等专题,定期邀请专家在线与家长对话交流,并形成系列家长心理课堂。第二,与地方性融媒体中心等专业力量共建“校—地”媒介素养培养基地,实现技术保障与教育支持同步而行,消除“校—地”间技术壁垒。针对教育队伍、学生群体开展培训实践,一方面,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媒介素养培训中成长为自觉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循序渐进地使教育队伍在融媒体环境中掌握育人主动权,让新媒体技术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源源不断的“营养液”。第三,以线上、线下共建“校—医”合作平台,拆解“校—医”间知识壁垒。一方面,积极推动学校与精神科专业医院合作共建,帮助学生开通绿色就医通道,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专业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推进辅导员与专业精神科医生结对,帮助辅导员配备精神科医生导师,让专业干预就在辅导员身边,实现教育引导、专家督导、医疗指导融通发展,提升教育队伍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专业化水平,使专业医疗成为心理健康矩阵中的“强心针”。
三是健全网络管理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正面引导。一方面,加大心理健康相关网络平台内容的审核管理。教育者自身应当对“融媒体多元化”的概念予以明确,绝不可将“多元化”教育“单一化”,也不得任其拓宽外延,而是要将其界定在主流价值观内,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与育人目标的前提下把握宽容度与讨论度。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相关网络平台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逐级审核机制,加强对意识形态、文字内容、插图、价值导向等方面的重点审核,最大限度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正面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可在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可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多元思潮、复杂信息、碎片传播的网络环境中筑牢安全防线。高校应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做实第一课堂,高校可开设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既面向大学生传播和普及媒介知识,又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优第二课堂,高校可通过举办大学生记者节、新闻文化节等校园活动宣传和普及媒介知识,开展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融媒体文化活动,进而营造浓厚的媒介素养教育校园氛围。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有效引导大学生对媒介信息、传播渠道、价值观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合理的评价,有效建立个体心理健康稳定防线,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功能。
四是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一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融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如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设有自媒体平台,但都存在运营创意和内容质量与学生需求有差距、互动性与参与度不高、维护运营专业性不足、成本和时间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在平衡主流宣传阵地“权威性”与“亲和力”过程中,还是在其他网络作品创作中,教育队伍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都有待提升,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融媒体应用能力。融媒体自身便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形式上深度耦合而成的,融媒体时代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需要二者融通互鉴,要求教育队伍自身具备两种技能与耦合的能力,并能熟练掌握融媒体时代的话语体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在创新话语内容、营造话语环境、推行话语表达、丰富话语载体上下功夫,构建适应青年大学生特质的话语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媒体时代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成效。
(作者系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健康与精神医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
相关知识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构建研究
探索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赋能学生管理效能提升
如何融合体育与营养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大学生性教育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融合体育与营养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体育教学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融合与实践
网址: 提升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2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