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在政策供给、资源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形成系统性支持,也让志愿服务的工作方式、服务理念、成效影响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新动能。志愿服务正从提供服务向思想引领和价值创造升级。
一、需求引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创造
需求导向是项目开发的核心。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要主动引领需求,即通过志愿者的力量主动引领群众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实现响应式服务向引领式服务转型。从2019年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的“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四维职责体系;到2021年中央办公厅《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强调“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实践路径;再到中办、国办文件《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的顶层设计。逐步形成发挥志愿服务对群众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引领功能的政策支持体系,这同时也对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思想引领需要通过服务引领来实现,服务引领的前提是需求引领。在三者的关系中,需求引领是起点,服务引领是过程,思想引领是结果。
二、项目理念:从提供服务到人力资本增值
志愿服务不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项目着眼于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和素养,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人力资本培育的重要载体。这是一种“投资于人”的理念。在志愿服务中,除少数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是动物保护和建筑保护外,大多数项目的服务对象就是人类自身,如针对青少年的艺术课、学业辅导、体育项目,针对农户的种养殖技术提升项目,都旨在提高服务对象的能力,让他们自身不断增值,从而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志愿服务组织“投资于人”能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亚当·斯密和马歇尔都认为,在各种资本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具有价值的;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从微观看,“投资于人”是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从宏观看,“投资于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微观层面的个体能力提升,与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双向赋能——既通过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文化水平增强个体发展能动性,又为经济转型升级夯实人才基础。因此要用好城市的优质资源,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在思想、文化、健康、法律等方面的志愿帮扶中,提升群众素养,帮助群众发现价值、增加价值、发挥价值,提高群众的价值感和自信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做好思想工作,在价值展示中提振精神风貌,从而实现短期帮扶到长期增值的价值转变。
三、服务内容:从生活服务到生产服务
志愿服务领域正从生活服务向生产服务延伸,形成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服务格局。生活服务聚焦送餐、陪诊、义务理发、家电维修等基础需求,帮助群众切实解决生活难题;生产服务则通过指导农民群众农业养殖种植技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教授群众生产加工技能等方式,扶智扶业,帮助群众参与农产品加工或现代工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两类服务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形成互补:前者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后者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群众在一起工作有了交流的机会,扩大了社会资本,带来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双提升。在中西部地区的空心村,有大量仍然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应该将老人视为人力资源,通过开发刺绣、竹编等适老化生产项目,带领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在家门口增收的路径。如贵州的“银龄竹工坊”项目,志愿者教会老人竹编技能,让老人在村里编制竹器;再通过年轻的志愿者在实体门店和电商平台销售,使老年群体在居家环境中实现每月增收,促进了老人经济自立,既缓解养老经济压力,更重塑老人的社会价值认知。这种服务领域拓展,促使群众在集体劳动中形成技术交流、经验共享机制。这不仅使个体生产能力得到提升,更催生新型合作经济形态。当留守老人从家庭照料对象转变为产业参与者,其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心态改变,往往超越经济收益本身,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四、实施方式:从解决问题到预防问题
志愿服务项目正经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发展方式转型。这种服务模式的转变体现在:一方面延续传统路径,瞄准已经存在的急难愁盼问题实施精准帮扶,帮助群众克服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预防问题发生的长效机制,减少问题发生,减少损失。预防性志愿服务,不仅能有效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更能通过早期提前介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祉。志愿服务组织运用专业力量,通过“防治结合”的协同治理模式,主动发现群众的隐性问题和深层问题,既保持传统问题解决型项目的服务效能,又强化对隐性风险与深层矛盾的深度干预,提前防范化解风险。在转型实践中,河南省卫健委实施的项目“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具有典型意义,该项目组织近万名省级知名专家走基层、送健康,组建了106支名医名家志愿服务队,足迹遍布全省18个地市,走遍河南的百县千乡,依托河南卫视、官微视频号等,开设健康科普课程,推动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4.38%提升至2023年的30.33%,生动诠释了“治未病”理念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实践价值。当前志愿服务正突破单一救济功能,向系统化社会治理工具演进。数字鸿沟弥合领域推行的“银龄数字支教”、社区治理中试点的“隐患随手拍”平台等创新实践,均通过服务前移实现问题预防。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项目同步开展,防治结合,综合施策,能有效提高志愿服务成效。
五、项目成效:从部分群体到整村发展
传统的志愿服务注重单个项目的发展,惠及部分人群。现代志愿服务能够带动整村发展。志愿服务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继而提升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在社区环境治理、文化传承发展、矛盾调解、参与议事、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居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社区里贡献智慧和力量,提高了社区内部的福利水平,在增强社会信任、培育社会资本过程中,促进社区共同体的建设。安徽省长丰县的马郢村是一个典型的通过志愿服务发展起来的村庄。该村通过构建助学、助农、助村志愿行动体系,吸引外来志愿者200多人,在村里开展陶艺、绘画、摄影等志愿服务,并在村里成立马郢计划志愿者学院,整合人才资源。通过这一模式架起城乡要素流动的桥梁,让村民在资源交换中获得收益,实现了从零游客到年游客接待量达40万人次的转变,让这样一个曾经没有山,没有河,没有产业,只有让人们无法机械化耕作的丘陵,荒芜着无人愿意料理的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如今志愿服务理念已经融入马郢村民的心中,产生了“红梅姐姐乡村成长计划”“安暖相伴”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马郢社区发展经验表明,乡村发展不是没有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资源、用好资源的人才。通过引进城市优秀志愿者资源,构建城乡协同发展机制,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有效尝试。
(作者张祖平系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许依林系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祖平 许依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9日 07版
相关知识
医路相伴:以志愿精神打造价值服务团队
霍山县城管局:党建引领文明新风尚 志愿服务助力文明创建
四川启动青少年生命教育志愿服务专项行动 生命教育+志愿服务=?
宝马售后服务三剑客:数字加持、科技创新、有价值的服务
志愿服务
智慧健康美容开启美容服务新时代
健康志愿服务站:搭建志愿平台 服务社区居民
全民健身 志愿同行——社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助力健康生活
全面推进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昆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医疗健身志愿服务一大队成立
网址: 超越服务:新时代志愿服务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创造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0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