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支持视角下青少年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与路径优化

社会支持视角下青少年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与路径优化

摘要:为保障研究的可靠性与合理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对体育运动心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案例等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支持角度对青少年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基于双减及建设体育强国政策背景下,对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提出优化策略。研究提出学校体育课程开展需要建立支持性环境,开展心理健康相关课程设计,提高体育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支持能力;在家庭及社区的支持下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倡导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

1、引言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逐年上升。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和科技进步引起的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学生面临的心理挑战也愈发的复杂多样。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系着他们的整体幸福感和未来的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干预手段备受人们的关注。2024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将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和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以全面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政策的提出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切入口,但目前2小时活动还处于认识模糊和试点阶段,需要实践和研究来不断完善政策并达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目的。

社会支持理论最初由Capl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被广泛定义为与个人运作密切相关的重要人际关系网络。这一网络所涵盖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个人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社会支持理论为解析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提供新视角,同时也能弥补传统研究对中介机制的忽视。本研究旨在研究体育运动如何通过社会支持路径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如何优化社会支持网络以提升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效益。

2、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二者联系紧密。在生理机制方面 ,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身体可以释放大量的多巴胺、内啡肽、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压力。睡眠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规律的运动后,身体得到了放松,有利于进入深度睡眠,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提升第二天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心理机制方面,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情绪稳定以及心理韧性。例如在运动竞赛中往往会面临着挫折与挑战,青少年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解决困难,那么学生的情绪调节以及抗挫能力就会得到提升[2]。体育运动也能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的心态、提升自信心。例如在跑步时一次次成绩的提升,在进行跳高训练时,一次次高度的跨越,会让青少年产生成就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前文已经论述过,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起到良好作用的因素可以体现在减缓压力、增强承受力、建立自信三方面,而且也会在运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所以在此过程中社会关系的作用更是十分重要。

3、社会支持的核心作用

社会支持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精神抚慰,从社会各个方面来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的发展状况。体育中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同学、老师、亲人以及周围人群等,体育中的社会支持系统较为完善,在社会生活、心理、情感与资源方面给予人们更多的关爱与指导。

同伴的支持在团队运动中尤为明显。比如足球和篮球项目,运动员们通过合作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同时也提升了其社交技能。这种互动不仅可以促进运动技能发展,亦能让个体在团体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教师的支撑作用可以较大程度地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教师对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给予的鼓励以及合理的反馈意见让学生更具有自我参与感和成就感。教师对于学生的及时指导及鼓励能够让学生产生自信,去面对困难,并积极地投身于体育活动中。

当然,我们还要发挥家长参与运动的带动作用,即家长一起骑单车,或者家长一起去爬山等,这是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孩子发展兴趣爱好以及兴趣爱好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加深和建立了更加深刻的父母和子女关系与理解与信任,为创建亲子家庭氛围大有益处。

此外,社区对青少年的活动直接起到支持作用,通过体育设施的开放,组织一些活动,方便青少年的运动,提高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

总之,体育中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指来自朋友、教师、家长以及社区的支持对于个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促进体育运动中个体的情感支持,而且还能促进体育运动中个人的技能、心理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支持,为个体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4、现有研究的不足

从社会支持研究来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研究的视角还不够全面,单维度的社会支持研究居多[3],比如学校支持的研究,往往只是针对学校的学校环境、老师等单方面的因素对个体的作用,而缺少家庭、社区支持的补充研究,因为没有对各层社会支持进行考虑,因此不能体现社会支持的整体性[4],研究结论也有失偏颇。此外,社会支持路径的动态变化研究具有动态跟进的滞后性,例如,受到“双减”政策的动态影响,“双减”政策落实落地推动教育生态更新,家庭在子女教育支持方面逐渐由重学业轻过程、重课业轻修养转向重修养轻学业。但关于“双减”这一类政策动态跟进的支持路径研究较为缺乏,尚不足以对政策变革进行及时的追踪以及为支持路径的革新提供更多依据和价值引领,不利于社会支持链的健康建设和发展。

5、理论框架构建

5.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模型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三方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模型,强调了三个层级间支持的协同效应。

家庭层次上,家庭是社会支持的首要单位,它主要是通过给予心理激励,督促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等方面发挥作用。比如父母陪孩子一起到户外进行锻炼、给予孩子参与体育所需的相应体育设施等,给孩子创设一种积极的家庭环境,增加其体育锻炼兴趣和频率。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作为首要的教育组织,提供课程和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来推动学生进行上述活动。如学校提供各种体育课程、学校的体育赛事培养青少年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生的体育活动给予鼓励或认可,这样会提高学生们的自我效能与自信心。

社区层面上,社区开放体育馆、俱乐部等社区公共空间扩大了学生活动地点与接触群体;同时社区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邀请学生及家长参加,促进学生与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拉大了学生的社交范围。

5.2作用路径分析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路径,提出三条主要路径。

路径一:运动—同伴互动—社会联系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改善

运动能让青少年体验到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通过运动竞技与合作,促进其与同伴联系能力的发展。比如与同学打篮球时,青少年需要与同伴通力合作、相互交谈,提升自己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同伴之间联系能力的提高能帮助其应对与同学交往的压力、降低孤独感及焦虑感,从而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路径二:体育运动—教师认可—自我效能感增强—焦虑缓解

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会受到体育教师的肯定以及鼓励。青少年如果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得到了教师的肯定,那么就会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增强其自身效能感。比如,在体育课程中,体育老师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能够在潜移默化间促使学生发挥出更为强烈的奋斗动力。学生能够由衷的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经过这样的干预以后其自身的焦虑感也会减弱,从而使青少年在面临困难时,勇于挑战、不畏艰难。

路径三:体育运动—家庭共同参与—亲子关系和谐—情绪稳定性提高

子女与父母等其他家庭成员进行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活动也是拉近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比如,父母陪着孩子去户外跑步、骑自行车,这样既能融洽彼此关系,同时也能给孩子“言传身教”甚至做榜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父母亲子关系能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有助于稳定青少年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或者心理疾病。

6、讨论与建议

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人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为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首先从完善校园心理健康课程和培训体育教师着手,构建“心理导向”的体育课,将合作游戏、情绪管理融入体育课堂中,例如通过团队接力赛建立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冥想的放松训练改善负面情绪,建立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机制,定期安排培训,提高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敏感度与给予学生积极反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家庭层面:家庭是青少年社会支持重要来源。借政策引导与活动设计强化支持效果,鼓励家长参与 “家庭运动日”,制定每周至少一次的家庭户外活动计划,增进亲子关系。利用 “双减” 政策空出的时间,搭建运动打卡积分系统,家长和孩子共完成运动任务打卡,学校统计积分并奖励,激发家庭参与热情。

社区:社区应充分利用资源,给青少年搭建更大的支持平台。在非上课时间放开学校体育场馆,联合社区机构举行周末联赛,比如在学校操场上举行足球、篮球比赛,吸引学生、居民共同参与。社会工作者进驻,进行运动心理咨询,解决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比赛压力等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结论

以上研究尝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构建社会支持,有效说明了青少年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家庭监护照顾、学校教育引导、社会资源供应等三方支持发挥力量,在较大程度上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有效保障,但仍需看到当前支持存在缺失,支持环境的系统建设也需进一步优化;未来仍应全面带动相关政策落实落细,高效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资源,充分构建“体教融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创新模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强大、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斌,彭熙予.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老年人数字化生存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J].社科纵横,2025,40(02):112-119.DOI:10.16745/j.cnki.cn62-1110/c.2025.02.016.

[2]王力.体育运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31):195-198.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31.047.

[3]杨明,陈奕哲,常娟.新时代我国“家校社”体育与健康促进一体化治理研究——基于元治理的分析框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5,59(03):79-86.DOI:10.15930/j.cnki.wtxb.2025.03.010.

[4]徐欣平,杨俞杰.青少年体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困境与路径研究[C]//湖北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二届湖北省体育科学大会暨第五届现代体育与军事训练发展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湖北大学体育学院;,2024:497-498.DOI:10.26914/c.cnkihy.2024.056149.

作者简介:姓名:薛翔(1974.12-),男,安徽省定远县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心理

相关知识

用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探究
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路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支持体系建设
让青少年用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少年体能训练促进体质健康的路径研究
锻炼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身体活动研究进展
让青少年用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窗)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影响研究

网址: 社会支持视角下青少年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与路径优化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3530.html

所属分类: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