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吃出年轻大脑,Omega

吃出年轻大脑,Omega

**“吃出年轻大脑,Omega-3的神奇力量你了解吗?”**

——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科普笔记

---

###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更坚持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过10万条健康咨询。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两个有趣的研究:**连续吃Omega-3能“减龄”**,以及**早餐加核桃能提升脑力**。这些发现不仅能抗衰老,还可能帮你“越活越年轻”!

---

### **研究一:每天吃Omega-3,三年“减龄”3-4个月**  

2025年《Nature Aging》(影响因子17.0)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70岁以上健康老人连续3年每天补充1克Omega-3(约等于2两三文鱼),生物学年龄平均年轻了约3-4个月!  

这项研究来自欧洲多国联合的DO-HEALTH试验,科学家用“表观遗传时钟”测量衰老速度(类似检测血液中的“生物钟”)。结果发现:  

- **关键结论**(建议收藏⭐):  

  1. **Omega-3单独补充**:显著减缓3种“衰老时钟”(PhenoAge、GrimAge2、DunedinPACE),效果相当于年轻2.9-3.8个月。 

  2. **联合效果更佳**:Omega-3+维生素D+适度运动(如每周3次散步),抗衰效果“1+1>2”。  

  3. **适用人群**:研究针对70岁以上老人,但年轻人提前补充Omega-3,可能为未来健康“存钱”。  

---

### **研究二:早餐加核桃,反应速度提升!**  

另一项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2025年《Food & Function》)发现:**早餐吃核桃,全天大脑更灵活**!  

32名年轻人被随机分配吃含核桃(50克)或普通早餐,结果发现:  

- **关键结论**(划重点✨):  

  1. **反应速度加快**:吃核桃组在执行复杂任务时反应更快,尤其在注意力切换上表现更优。  

  2. **记忆力“延迟保护”**:餐后2小时记忆略降,但6小时后反超对照组——像给大脑“充电续航”。  

  3. **代谢机制**:核桃中的Omega-3(α-亚麻酸)可能通过改善血糖利用、调节脂肪酸代谢,间接护脑。  

更惊喜的是,西班牙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显示,**每天30克核桃连吃半年**,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显著提升,多动症症状减少!  

---

### **Omega-3:抗衰护脑的“全能选手”**  

这两项研究虽针对不同人群,但都指向Omega-3的核心作用。它不仅是“血管清道夫”,还能:  

1️⃣ **延缓细胞衰老**:通过调节DNA甲基化,减缓“生物钟” ticking速度。  

2️⃣ **保护大脑功能**:增强神经元连接,改善反应速度和记忆力。  

3️⃣ **抗炎护甲状腺**:Omega-3具有天然抗炎作用,对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有辅助益处(注:需遵医嘱,不能替代治疗)。  

---

### **费主任的实用建议**  

想轻松补充Omega-3?试试这些方法:  

- **食补优先**:每周吃2次深海鱼(三文鱼、鲭鱼)、每天一小把核桃(约6颗)。  

- **精准补充**:若饮食不足,可选择鱼油胶囊(EPA+DHA每日500-1000mg)。  

- **搭配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抗衰效果翻倍! 

**特别注意**:  

- 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补充前需咨询医生。  

- 核桃热量较高,每天20-30克即可,避免“补脑变补膘”。  

---

### **写在最后**  

衰老和健忘不是必然的“人生设定”,科学饮食和生活方式能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时间。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人因忽视日常保健而追悔莫及。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你意识到:**健康不是宏大的目标,而是藏在每一口饭、每一次运动里的微小选择。**  

如果有甲状腺问题或其他健康困惑,欢迎到我的线上诊室聊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抗衰护脑的食谱和运动方案!  

**作者: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全网科普达人,专注让医学知识“说人话”  

---  

**推荐理由**:抗衰、护脑、简单易行,适合忙碌的现代人。从今天起,用一碗核桃早餐,开启你的“逆龄”之旅吧!

相关知识

吃出“最强大脑”:延缓大脑衰老的饮食秘诀
2025年高纯度 Omega
深入了解Omega
鲑鱼:Omega
保健品omega
Omega
“Omega
什么是omega
饮食中平衡的 omega
Omega 3

网址: 吃出年轻大脑,Omega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