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如同一场心灵深处的探索,既是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深入了解,也是实现自我提升的关键。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析自我认知的含义,并探讨其在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引领读者踏上这段认识自我的旅程。
01自我认知的深入剖析
《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研究》一书指出,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的全面认识。它不仅涉及到对自己的了解,还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体验和调节。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知识经验、情绪、人格等因素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自我认知既带有主观性,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特的,同时又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和反省来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基础,它帮助我们有效自我调适,以更适宜的社会行为融入生活。
自我认知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它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的认知。自我认知把自己的心理或行为作为认知的客观对象,同时自己又作为认知的主体,因此,自我认知既带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在个体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个体的知识经验、情绪、人格、认知风格等心理因素制约着自我认知,并反映在自尊、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等自我认知的结果中,所以,自我认知比其他类型的社会认知,带有更浓厚的主观色彩。同时,个体在认识自我的时候,也常常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检视自已,反省自己:在活动中通过与他人比较,进一步剖析自己,从而较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这个角度看,自我认知又带有客观性。个体在逐渐逼近正确的自我认知过程中,不断根据主客观情况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行为意识等进行着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正确而稳定的自我认知,是个体有效自我调适,适宜的社会行为,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基础。
02大学生的自我探索之旅
正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书中所提到的, 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与挑战。他们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心理正在由幼稚走向成熟,同时身处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这使得他们的内心充满骚动与不安。然而,正是这种内心的激荡,促使他们更加迫切地去反思自己,寻找人生方向。
主动与理性的自我探索:进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开阔,让大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和宽松的条件去反思自己。他们不仅会对“我是谁”这样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还会热衷于与同学交流,通过比较和评价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
自我评价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而增强。然而,也存在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倾向,这主要受到自尊心、自我期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正确地自我认知,大学生需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也要了解自己的内在素质。同时,要学会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
我国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心理正从幼稚走 向成熟,加上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转型期,传统价值观让位于多元价值取向、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 和商业文化冲击力强大等,导致他们的内心更加容易骚动不安,他们渴望向传统挑战,开拓新的 生活,但是又自觉现实中自己的力量薄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所以,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 体在自我认知上呈现出了自己固有的特点。
1.较为主动和理性
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许多:在生活上,他们摆脱 了父母的约束,和同学住在集体宿舍里,基本上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知识学习上,他们摆脱了高 考指挥棒的限制,不必紧盯着几本枯燥的课本。如此自由、宽松的生活和 学习条件让大学生更迫切地反思自己,力图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会经常追问自己:“我是 谁?”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 因此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具有更加主动自觉,更加理论化、理性化的特点。
2.更加准确与合理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关键途径,是个体对自我所做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经研 究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老师、家长和同学对其评价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并且自我评价能力有 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这表明,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自我评价 能力在增强,日趋成熟。
二、大学生如何正确自我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和社会阅历的增加,人总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在这变化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 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而要正确认识自己,我们不但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还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评价。
(一)认识自己的全部
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等),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优点和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
(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
要认识自己,就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我观察与自我评价是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03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心理健康的三大支柱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介绍到, 在探索心理健康的深层奥秘时,我们不得不提及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这三大关键要素。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
自我认知是我们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观察、概念、分析与评价。它解决了“我是怎样一个人?”的问题。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建立恰当的自我价值感,避免自卑或自负的极端情绪。
自我体验则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反映了主我需要与客我现实之间的关系。它主要解决“我对自己是否满意?”的问题。自尊心、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等都是自我体验的重要内容。恰当的自我体验能够激励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失衡的自我体验则可能导致消极的自我否定。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的调控能力。它解决了“我想成为怎样一个人?”的问题。自我控制的发动作用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而制止作用则帮助我们在适当时候抑制不适当的冲动。缺乏自我控制可能导致行为的混乱与无目标性。
综上所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是心理健康的三大支柱。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一个健康、积极的自我。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 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于个人的心理生活、行为表现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没有价值,就会产生自卑感;相反,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则可能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主要解决“我对自己是否满意?”的问题。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等都是自我体验的重要内容。恰当的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的控制,主要解决“我想成为怎样一个人”的问题。自我控制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发动作用,其二是制止作用。自我认知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基础,三者互相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成为一个人个性的核心内容。
04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类型与特征
正如《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书中所提到的, 在当代大学生中,虽然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可能会出现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学生心胸狭隘,嫉妒心强,自我评价过高,且敏感多疑,这使得他们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学生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常常为一时冲动所驱使,他们不顾社会道德和他人利益,容易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学生缺乏自信和独立意识,他们过多地依赖他人,感到自己无助、无能,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做事时往往不果断,缺乏判断力。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学生行为冲动,他们常因小的刺激而突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这种行为的后果往往是不计后果的。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强烈而不稳定。
最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学生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他们过分认真和注意细节,过分自我控制,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处事时谨小慎微,过分拘谨。
二、人格障碍及其特征
我国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多种不良因素的长期影响,造成少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比较严重,出现了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人格缺陷、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它是人格发展不成熟和产生畸变,使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出现明显的偏差和畸形,导致个体以适应不良的方式持久地对待周围事物和做出极度的情感反应,从而产生明显的心理社会功能变异。人格障碍者也有程度的不同轻者可以过正常的生活,重者则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对个人、家庭、社会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人格障碍的特征
在人格障碍者身上,都表现出以下的共同特征:心理紊乱,脾气古怪,敏感固执,难与人相处;自我中心,缺乏道德感、责任感和同情心;怨天尤人,不会自我反省;一贯表现猜疑、仇视和偏激,难以改变病态观念;感觉不到自己的怪僻和不良行为,也不求助于他人来改变自己。
三、常见的大学生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障碍
心胸狭隘,固执己见,嫉妒心强;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出现了问题总是责备他人或推诿客观,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不能宽恕极小的侮辱和伤害,一旦受委屈就会伺机报复;敏感多疑,常常猜疑周围人在利用他或对他搞阴谋,认为别人存心不良,因而容易与他人发生摩擦,难与家人、同学、朋友友好相处。
2.反社会型人格(悖德型人格)障碍
情绪不稳定,常为一时的冲动所左右,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利益和社会道德规范,凭个人的好恶行事,易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如撒谎、欺骗、伤害他人;犯错误后,心安理得,既缺乏内疚、罪责感,也无羞耻之心;一有欲望就迫不及待地要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易激动、斗殴和攻击别人,心肠冷酷,忘恩负义。在一个社会集团中,他们人数极少,但危害极大。
3.依赖型人格(衰弱型人格)障碍
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意识,过多依赖他人和被动地服从他人的意愿;感到自己无助、无能,精力不足,容易疲劳;做事不果断,缺乏判断力。
4.冲动型人格(爆发型人格)障碍
行为冲动,不计后果,伴有情绪不稳定,常因小的精神刺激而突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且不能自制,有时会做出破坏和伤人等攻击行为;平时情绪、行为正常,对冲动行为感到懊悔,但不能引以为戒,防止再次发生;与他人的关系强烈而不稳定,时而极好,时而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好友。
5.强迫型人格障碍
经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过分认真和注意细节,过分自我控制、自我关注;责任感过强,追求完美,做事反复检查仍不放心,常感紧张和焦虑;过于墨守成规,缺乏随机应变能力;处事谨小慎微,过分拘谨;总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思维方式
相关知识
发现自我,启程心灵之旅——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奇妙关联
认识自己,释放力量!学会自我认知很重要
心理自我:自我认知的深度探索
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心得
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自我调节.ppt
自我心理学 · 看见自己成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有何联系?如何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自我认知总结(八篇)
提升自我觉察和自我认知7个方法
网址: 自我认知:认识自我,洞悉心灵的旅程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5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