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问路先行者,大咖3方对话:肥胖专科的制度与学术探讨

问路先行者,大咖3方对话:肥胖专科的制度与学术探讨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2024-05-14 20:03 ·上海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官方网易号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深度解读调研报告,专科门诊如何搭建?药物、手术、生活方式干预,不同“武器”如何运用?

整理:小林

肥胖问题在我国日益严峻,临床医生的关注和认知不断加深,在去年面向全领域医生围绕肥胖及并发症进行调研基础上,“医学界-医米调研”今年启动了第二轮全新调研,面向内分泌科、营养科、外科、全科等临床体重管理的主要科室,纳入450名接诊过肥胖或者以体重管理为主诉患者的医生,进一步探寻医生开展各类减重方案背后的思考,以及对于肥胖患者全链条管理的情况。

在511防治肥胖日,随着调研结果的公布,“医学界”特邀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曜影医疗内分泌代谢甲状腺中心曲伸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代谢外科王存川教授对该报告进行解读,并结合各自对减重专科的多年探索经验,分享对于肥胖治疗模式的思考。

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报告解读的直播回放~

建立专科门诊有必要吗?肥胖诊疗的制度探讨

调研发现,8成以上内分泌科、营养科与减重科医生会在本科室开展减重治疗,外科中比例为59%。31%的医生表示所在医院专为减重设置了对应科室,三级医院(43%)开设的比例更高。那么,建立减重门诊、肥胖中心,有何优势?是否必要呢?如何开展肥胖规范化防治工作?

开设并管理内分泌代谢中心多年,曲伸教授表示,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系统化的诊疗理念和规范,真正到医院就诊的肥胖患者还不算多。作为复杂的慢性疾病,肥胖包含了社会、历史、基因、行为等因素,因此其治疗需联合各专业医生,多种治疗手段多管齐下。“我们中心贯彻的诊疗理念就是中心化管理(多专业医生单科室管理),个体化诊疗(根据患者特征制定方案)。”通过组建多专业医生团队,根据患者特点制定方案,贯穿疾病全程,逐步形成标准化的诊疗路径。

调研数据中,外科医生接诊过主诉包含体重管理需求的人员比例达40%,高于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其他科室。对此,在减重外科多年深耕的王存川教授深有体会:“近年来我国减重外科发展迅速,2023年减重手术总量已超过37000例,而全球一年有约100万人接受减重手术,其中美国约30万例,相较之下,我国手术量仍有较大差距。”与其他国家的家庭医生转诊制不同,在我国患者可以直接来外科就诊。经多学科MDT评估,对符合手术指征、治疗紧迫的患者及时给予手术,如果有其他需要,如降血糖降血压,会转诊其他科室治疗。这样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或由于治疗不及时产生严重后果。

“我们应当开展以疾病治疗为目标的减重。”陈伟教授认为,“尽管目前商业市场上有各类减重产品,但并不是医疗行为。肥胖作为疾病应在医疗模式下进行管理,即医学减重,可以起到规范、安全、获益三重作用,故设立肥胖专科非常必要,但目前对大部分医院来说仍比较困难。”陈教授所在的协和医院于2023年成立了以营养科为中心,由17个专科组成的疑难重度肥胖MDT团队,通过这样从单一到多专科的模式,能够一站式解决多学科问诊痛点,更好地规范化管理肥胖患者。

三位专家对于未来肥胖诊疗模式的探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陈伟教授表示,或许,未来专家们在制度上的探讨要优于学术探讨,比如如何设立“医学减重科”或“肥胖病科”等专门的科室,将医患资源有效聚拢,提供专科服务,更有效地救治患者。曲伸教授提出,希望通过与全国的肥胖专家合作,推进建设肥胖科或者肥胖联合治疗门诊,使其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让诊疗流程和规范可循。王存川教授则认为,“首诊负责制”治疗模式未尝不可,即患者就诊后由首诊医生评估在本科室或转诊到其他科室治疗。“不过目前大家对于肥胖的理解仍有偏差,对减重手术认知亦存在不足,需要更多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来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认知,获得观点上的一致,从而更好地为肥胖人群服务。”王教授补充。

新型药物期待拉满,多手段缺一不可

近年来减重药物相关研究日新月异,一系列药物已在国外获批,部分已在国内得到使用,减重效果表现不可谓不亮眼。调研数据也提示,超过9成医生都表示对减重领域未上市的新药有过关注。而目前临床使用减重药物相对谨慎,96%的内分泌科医生认为当肥胖人员患有代谢性疾病时,处方减重药物是较为必要的。在没有合并症但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理想,与存在肥胖引起的其他疾病两种情况下,8成以上医生也考虑药物治疗。

曲伸教授表示,以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因副作用小、获益多成为肥胖治疗的有力武器。不过,曲教授也强调,规范适应症的同时,也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方案,而非一味地按照传统观念,按照生活方式干预、用药、手术的顺序序贯治疗。

作为营养科的专家,陈伟教授表示,药物在营养科也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但一定要在医学营养的管理范围之内配合着生活方式干预,掌握好适应症,尽早介入治疗,可以让患者生活方式变得更简单。期待未来能够根据不同的临床场景研究出更多药物,解决各种临床需求。

而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药物可以在术前降低手术风险或术后巩固减重效果,正如王存川教授所言:“药物并非与外科对立,相反是一种工具。”减重手术后患者不一定都瘦下来,且面临反弹风险,药物在术前术后配合营养、运动能够有效减重,利于体重维持。但使用药物时要规范,关注并发症风险,兼具经济性、便利性,便于长期服用。

正确认识体重反弹,医患配合长期防控

减重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往往需要患者和医生深度配合。调研中,9成医生认为体重反弹是肥胖症诊疗的挑战。对此,曲伸教授特别强调,体重反弹并非患者的“意志力问题”,而是由大脑的适应机制决定,要加强医患教育,树立正确认识。同时也希望能够加大开发能够延缓或阻止体重反弹的新型药物,如减脂生肌药物、改善代谢的药物等,为患者带来更多帮助。

陈伟教授表示,未来或可在医学减重的多学科团队中纳入专门的行为专家,在饮食、运动、行为“三剑客”的共同支持下减少体重反弹。 王存川教授则表示,患者作为第一责任人,需要通过患教等手段使其具备正确认知,建立长期管理理念,配合医务人员按时随访。

洞悉肥胖现状,全面布局多方发力

调研发现,尽管肥胖诊疗方面的指南、共识较多,但医生日常参考的相对分散,没有一部所谓的“权威指导”。究其背后,陈伟教授指出有三大原因:肥胖涉及多器官、多机能的损害,在治疗上并没有一个主体科室,目前也没有完善的诊疗的理论体系,亦没有形成成熟的专科管理模式,因此很难用一部指南概括全部。

但随着不同专业指导下的肥胖诊疗相关指南、共识的完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新的理论和治疗手段越来越具有适用性,指南将真正普及到各个方面,如王存川教授所展望的,“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参考的同时,对这门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在最后,曲伸教授提出了更长远的布局与畅想,除了制订指南共识,还通过教科书的编写,研究生课程设置等,从国家政策层面,社会层面,教育层面等来不断完善肥胖这门学科的发展,减轻国家健康支出和个人负担。

在医生站首页点击“专栏”,搜索并关注“肥胖与代谢”学术专题,相关的医学前沿、指南共识、优秀案例应有尽有~

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or下载医生站APP ,进入“肥胖与代谢”专栏,即可学习更多内容~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伸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浦江人才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预防控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脂肪肝及代谢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委员,上海市内分泌医师协会副会长
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同济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甲状腺中心主任 内分泌代谢中心教授
同济大学医学院甲状腺疾病研究所所长
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症研究所所长
SinoUnited Clinic内分泌代谢甲状腺中心主任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
近五年团队承担各类基金30余项(国自然23项)发表SCI文章200余篇,主、参编专著10余部,牵头编写了《基于临床的肥胖多学科诊疗共识》。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6项。
主要研究方向:肥胖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存川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前副院长、普外科/减重中心学科带头人
暨南大学润良微创外科研究所所长
暨南大学肥胖代谢研究所所长
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主编
国际肥胖与代谢病外科联盟(IFSO)亚太区前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代谢外科专家工作组(CSMBS)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代谢外科综合医学专家工作组(CSMBS-IH)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肥胖代谢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伟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总干事

参加国家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获得省级科技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收录44篇,主持撰写专业及科普书籍40部。
致力于临床患者的各种类型的营养不良防治工作,主导人工营养支持的实施全过程以及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糖尿病等营养干预。在行业内编写基于医学减重、糖尿病的循证指南和专家共识多部,掌握国际前沿的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发医学营养减重体系、家庭营养支持、临床营养诊断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责任编辑:冯梓莹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相关知识

肥胖症成因与减重手术的探讨
聚智前沿诊疗方案,解码科学减重路径!深圳市2025年度肥胖诊疗研讨会举行
减肥茶的有效性探讨:消费者体验与科学依据大揭秘
产学研大咖巅峰对话
“3+N”多学科精准诊疗,粤医院为糖尿病与肥胖症患者带来新方案
医学与艺术的对话
专家解密:科学应对肥胖,探索健康减重之路
专家学者齐聚复旦上医,探讨大食物系统下营养与健康—新闻—科学网
探讨减肥的科学方法
理性审视减重方法,探讨科学的减肥路径

网址: 问路先行者,大咖3方对话:肥胖专科的制度与学术探讨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7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