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及防范建议研究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及防范建议研究报告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问题愈发凸显,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近20%的10至19岁青少年正面临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挑战。在中国,更是约有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正受到情绪问题的困扰。这些不良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可能诱发“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等“四无”表现,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对家庭和谐、校园安全乃至社会稳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的特征,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中国警察网与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委会共同发布了《“开学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报告》。报告揭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隐匿性强的特点,同时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影响,防控难度较大。此外,尽管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但专业的防控工作机制尚不完善。

报告还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的另一大特征是:其心理行为反应在压力性事件下具有多样性,且常伴随多种心理疾病的共生。临床数据显示,我国6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中,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8%。其中,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的问题最为突出(4%)。同时,焦虑、抑郁、抽动障碍以及物质滥用等问题也时有出现。然而,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心理健康意识的薄弱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无法得到及时的科学诊断和干预。
调查揭示,我国近三成青少年正遭受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困扰,但仅有不到一成的个体接受了系统的干预治疗。总体来看,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依然具有显著的社会隐匿性。
图1展示了中国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发生率。这些数据来源于一项大规模研究,该项目对17,524名青少年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包括抑郁、焦虑和注意力问题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的另一特征是:其影响因素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使得防控工作变得尤为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不仅包括个体自身的特性,还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和学业压力,它们被认为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

一项全国性的社会调查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升学压力是导致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水平升高的最常见原因,占比高达66%。同时,父母的高期待和考试评比也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占比分别为55%和97%。此外,教师言行、人际交往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占比接近五分之一。因此,要有效防范和消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涉及多个场景和多个主体的协同合作。
图2展示了中国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主要诱因。这些数据来源于李镇西、王丹凤的《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该调查于2023年10月进行。从图中可以看出,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包括学业压力、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这些诱因的多样性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控变得尤为复杂。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的另一特征是:尽管社会关注度有所提高,但专业工作机制仍不完善。
近年来,特别是新冠疫情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中科院调查显示,尽管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达标率较高,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却远远不足。此外,虽然大多数成年大众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并会定期关注相关新闻,但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仍然是网络平台,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应对这些挑战,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已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该计划旨在至2025年实现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达到95%,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主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然而,现实情况与目标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正视这一挑战,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
图3-1展示了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关注度。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
图3-2展示了青少年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防范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作为主阵地,按照要求配备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并针对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同时,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价值,鼓励专业力量如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参与其中,提升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此外,还应关注专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发现并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其次,规范完善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原则,明确各相关责任人,如班主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课任教师等,并建立“学校—年段—班级”三级监测防控体系。重点加强对春季、入学季、毕业季等特殊节点的心理危机排查,落实心理筛查与心理约谈制度。同时,应密切观察青少年的日常心理行为表现,建立动态更新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台账,并完善家访反馈机制。对于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如来自单亲家庭、长期留守、有先天性疾病等,应建立个性化关爱登记表,并提供心理指导服务。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防范建议三:构建严密的问题心理干预与转介网络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方面,需要关注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共同责任和协同合作。我们应致力于构建一个从预防到诊疗,再到康复的完整服务链条,确保青少年能够连续获得多种心理健康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守门员”作用,通过整合多主体资源,对可调节的风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为早期低水平的问题心理提供非临床性的社会处方治疗。此外,还应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服务的覆盖面,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的通道,确保及时转介、诊断和治疗。在稳妥推进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复课的过程中,应联动健康教育,减少社会污名化现象,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恢复环境。
图4展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与转介网络。在这一网络中,我们强调了多主体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包括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医疗服务机构。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无缝衔接的服务链条,从预防到诊疗,再到康复,确保青少年能够连续获得所需的心理健康支持。同时,我们也致力于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守门员”角色,通过早期干预来降低风险,并为早期问题心理提供非临床性的社会处方治疗。此外,我们还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面,完善相关服务标准,并确保预防转介干预就医的通道畅通无阻。在推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复学复课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健康教育,减少社会污名化现象,为他们创造一个友好的恢复环境。

相关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及防范建议研究报告
“开学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报告篇⑤
“开学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多种心理疾病共生
2022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青少年抑郁风险高于成年
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报告
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河北青年心理健康的现状、特征及心理健康素养研究
2024年心理健康蓝皮书:国民心理健康风险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高阶指南

网址: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及防范建议研究报告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7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