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克服羞耻感的重要一步...

克服羞耻感的重要一步...

克服羞耻感的重要一步:尝试在安全关系中分享自己的羞耻事情。

羞耻感是一种痛苦而复杂的情绪体验,是大多数人在其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所忍受的。除了它所带来的精神痛苦,羞耻感的体验往往涉及到我们身体中存在的不愉快的感觉(如喉咙或胸部的结,或胃部或腹部的空虚)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的想法和信念(如:我有问题,或我很糟糕)。

在特定情况下经历暂时的羞耻感(或 "状态羞耻感")是很常见的--例如,如果有人认为和他们在一起的人有理由以某种方式看不起他们或对他们进行负面评价。

然而,许多人以更频繁和持久的方式与羞耻感作斗争。那些具有高度羞耻感(或 "特质性羞耻")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有羞耻感,无论是在别人面前还是在独自一人时。这种羞耻感往往会导致长期的痛苦,我在本文中试图关注并帮助解决这种问题。

特别持久的羞耻感可以从许多方面产生。许多人在生命早期从父母或照顾者那里得到的带有贬低意味的信息(无论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都会使羞耻感内化。对一些人来说,羞耻感起源于身体、语言或情感上的虐待或忽视。

另一些人的羞耻感与他们的身份被他人拒绝,或他们自己拒绝的方面有关。持久的羞耻感也可能源于其他关键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导致某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是 "坏的 "或 "破碎的"。

羞耻感与某些其他类型的负面情绪体验相似,但在重要方面有所不同。

内疚,像羞愧一样,涉及一种错误或坏的感觉。然而,在羞愧和内疚之间,感知到的错误或坏的来源是不同的。当重点放在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上时,这就是内疚。如果重点放在一个人的自我是错误的或坏的,那就更属于羞愧的范畴了。有时人们会同时经历内疚和羞愧。有些人认为,羞耻感往往是两者中更痛苦的,而且研究表明,羞耻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联系比内疚感更紧密。尴尬是另一种所谓的 "自我意识情绪",通常比羞愧更具有情景性和短暂性,而羞愧往往包含关于自我的更深层次的消极信念。

羞耻感的根源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认为他人会如何看待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生存(住所、食物、繁殖)取决于一个人保持群体的一部分的能力。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万年里,人类生存的性质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我们的大脑仍然为连接和归属感而设计,我们的福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系和社交。即使在现代社会,羞耻感的体验可以帮助指导我们驾驭社会规范,并寻求以确保持续归属而不是孤立的方式行事。

然而,长期的、普遍的感觉自己有问题,或者感觉自己不值得别人的关心和爱护的模式,会导致极大的痛苦。羞耻感与一系列心理障碍密切相关,包括抑郁症、焦虑症、饮食障碍、人格障碍以及与创伤和压力相关的障碍。即使你不符合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明显和普遍的羞耻感也会导致痛苦、低自尊和孤立感,从而强烈影响生活的重要领域,包括亲密关系、工作和学业。

克服羞耻感,你可以尝试在安全关系中分享自己的羞耻事情。

与羞耻感作斗争的人通常认为,如果别人知道他们感到羞耻的事情,他们就不会被接受,甚至更糟的是,可能会被直接拒绝。很容易看出羞耻感是如何使孤独感的循环永久化的。羞耻感在沉默和孤立中茁壮成长--但它会随着暴露和联系而消退。正如美国作家安-沃斯坎普所说:"当故事在安全的地方被讲述时,羞耻感会消失。

分享我们的羞耻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尽管自我感觉有缺陷,但其他人会接受我们。此外,分享往往提供了一个空间,让其他人敞开心扉,真正与我们的经历联系起来,这就减少了孤独感,可以增加我们对他人敞开心扉的信任。

这个连接过程的关键是确定可信赖的人,与他们分享你的经验或关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尝试分享对你来说分量不同的自己的各个方面,从感觉风险较小的自我披露开始(例如,我在焦虑方面有相当大的挣扎),并衡量反应,以确定如果你进一步披露,是否看起来有帮助和支持(例如,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些非常艰难的事情......)你可以考虑与你身边的人分享,他们对你有可靠的爱和关怀。

如果你很难开始这样的对话,你可以先说一些话,比如,“嘿,我一直在想一些事情,当你有时间时与你分享会很有帮助”。在谈话中,如果你开始怀疑对方是否对你有负面的看法,可以说:“我很好奇你对我的分享会有什么反应,或者你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吗?”这给了对方一个提供反馈的机会,这可能会减轻他们对你有不好看法的恐惧。

节选自酷炫脑文章《克服羞耻感的三个步骤,让你更自信》

相关知识

克服羞耻感的三个步骤,让你更自信
如何克服羞耻感:走出内心的阴影 ️
如何克服羞耻感:四种实用方法
多种“羞耻症”泛滥,如何正确处理我们的羞耻感?
别让“羞耻感”残害你
羞耻感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羞耻感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如何战胜羞耻感:重建自我信任与界限
羞耻感:从心理根源到健康区分
羞耻的起因、分类、表现和作用

网址: 克服羞耻感的重要一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94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