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应对羞耻感的多种策略分享

应对羞耻感的多种策略分享

心理学中,「羞耻感」与「内疚感」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羞耻感」主要源于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或不符合社会期望时,会产生这种情感。而「内疚感」则更多与对他人的行为或结果感到责任有关,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或损失时,会体验到这种情感。至于自我调适方面,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调整、寻求支持、进行自我反思等方式来缓解和应对这两种情感。

羞耻感主要源于个体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这种评价可能源自他人,也可能源于自我认同。当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未能达到重要客体的期望时,就会产生羞耻感。这种情感常常伴随着“我没有价值”、“我不可爱”、“我很低能”或“我很丑陋”等意识和潜意识信念,给人带来一种害怕见光和丢脸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羞耻感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过度的羞耻感则可能是自恋病理的核心特征之一。

与羞耻感不同,内疚感更多源于对他人或内心道德准则的违背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或损失时,就会体验到内疚感。这种情感通常伴随着“我犯错了,不可饶恕!”或“我对不起…,我辜负…”等意识和潜意识信念,给人一种犯罪犯错和“不应该”的感觉。然而,与羞耻感相比,内疚感包含有更多的爱和感恩他人的成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伤害了所爱之人后,会倾向于用切实的言行进行补偿。但需要注意的是,以自我牺牲模式对他人进行过度补偿可能演变为病理性内疚。

羞耻感和内疚感有时可能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强化的过程
例如,一个人因为没有考上好大学而感到内疚,进而认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这让父母丢脸,从而产生羞耻感。这种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负面评价和信念,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从直接原因来看,羞耻感可能源于他人现实或想象中的抛弃、吸收他人的负面评价以及自我负面评价的认同
而根本原因则包括未能满足重要客体的期望、遭受重要客体的负面评价、个体差异引起的卑劣感、先天气质和基因遗传以及对他人回馈的幻想加工等。
例如,孩子可能因为误解了父母话中的玩笑成分,而过度解读其恶意,从而引发羞耻感。此外,遭受重大创伤性事件或反复暴露于创伤环境中,如父母的突然离去或人格不健康的教师的羞辱,也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

羞耻感的分类和核心信念包括:

能力耻感:个体可能认为自己笨拙,不如他人聪慧或能干。
体貌耻感:个体可能对自己的外貌感到不满,认为自己不够漂亮或健美。
身份耻感:个体可能感到自己与家庭或集体格格不入,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群体。
等级耻感:个体可能认为自己的家庭或集体地位低下,不如他人。
性别耻感:个体可能因性别而感到自卑,认为自己注定比另一性别低劣。
道德耻感:个体可能觉得自己行为不端,缺乏善良或高尚品质。

为了调适羞耻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接纳羞耻感作为人类情感的一部分,摒弃完全消除它的幻想。
在羞耻感来袭时,放下评判,专注于身体的感受,如脸红、紧张等,并尝试深呼吸来放松。
不刻意回避社交活动,在社交中专注于与他人的互动,而非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时刻关注事件的过程和内容本身,避免过度评价和贴标签。
保持自我慈悲和意识到羞耻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在追求进步和休息之间找到平衡,避免与他人过度比较。
放弃完美主义倾向,努力使自己每天比昨天更进一步。
如果羞耻感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相关知识

羞耻感的成因与应对策略:深入探索其隐藏面
疾病羞耻感的根源及其应对策略
多种“羞耻症”泛滥,如何正确处理我们的羞耻感?
摆脱羞耻阴影:探索羞耻感的多重面相
羞耻感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羞耻感:你知道多少
羞耻的起因、分类、表现和作用
如何克服羞耻感:走出内心的阴影 ️
羞耻感的书评 (10)
羞耻感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网址: 应对羞耻感的多种策略分享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9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