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我正在吃晚饭,妻子在卧室里翻出来了儿子在参与读书会时画的小兔子。没想到的是,妻子刚拿出来:“这是你在读书会画的画?”儿子第一次像发了疯似得,大声哭闹,甚至还满地打滚。而我看到却很高兴!
为啥呢?因为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与羞耻感的发展表现。
我儿子一直是一个比较佛系的孩子,俗话说就是心比较大,从来没有比较的概念。反正考试成绩好不好,其它方面做得好不好,一直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如果能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耻感,可以激发出其自身的内驱力。
羞耻感要有,但过于强烈会成为孩子的双重负担
羞耻感,也叫做羞耻心。通俗点说是一种羞愧、耻辱的情绪感受,自己对自己的谴责。健康的羞耻感,可以作为孩子不断向上超越的内驱力,过分的羞耻感会成为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
在很早的一篇文章中,我介绍过一个案例:依依在上一年级的时候,面对第二天的学校考试,常常会焦虑到无法入睡。然后,就会强迫自己不停的复习。妈妈说:“孩子晚上3点了还不睡,一直问我:如果我要考不好,数学老师会不会生气之类的话。”
依依不仅有羞耻感,而且是非常强烈的羞耻感,并且引发了焦虑。这不仅对于孩子来说是精神负担,影响了睡眠,同时也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如果因为羞耻感带来的持续焦虑,孩子可能还会出现一些生病的状态。例如:各种过敏症、神经衰弱、胃部不适等。
羞耻感,与孩子的自我评价有关,而孩子的自我评价来自于早年与父母亲的互动。没有羞耻感的孩子,表现就会比较佛系。如何让孩子保持相对健康的羞耻感,就比较考验父母亲的功力了。让@37度暖爸,化身“砖家叫兽”和你聊聊,我对于健康耻感的观点。
如何让孩子保持健康耻感
羞耻感这种情绪体验,直白点说,因个人的认知不同而强度不同。有的孩子认为上台唱歌唱得不好,就会很羞耻,那么他上台之前就会很紧张、焦虑。如果焦虑值过高,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孩子就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才能让他感受到安全。所以,从个人体验的角度来看,父母也要看孩子下菜碟。
1、挫折是建立健康羞耻感的好时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父母要抓住孩子遭受挫折的时机,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羞耻感。
聊天的方向主要是围绕“如何做才能更好”这样一个积极的话题来进行。尤其要避免为什么做不好的话题出现,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羞耻感。特别注意的是:一定不是认为设定的挫折。
2、常常对孩子做积极的、建设性的评价与建议
积极的且具有建设性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如何才能做好某事”。如果一味指责,对孩子来说是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尤其是笼统的、对于人格的贬低,会加剧孩子产生“我不行”之类的想法。例如:“这么笨?这都不会?”“你是猪吗?猪都比你聪明”。
积极的评价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相信孩子是一个发展的个体,而不是始终停留在原地。建设性的建议,可以带给孩子希望,从发生的事情中吸取教训,思考未来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自责、羞愧之中不能自拔。
3、健康的羞耻感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上
自尊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喜爱程度与自我能力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说,大部分来自于父母亲对待自己的态度与方式。如果孩子常常受到贬低、指责、辱骂,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从而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孩子常常受到夸奖、鼓励,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受欢迎的,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父母亲是否真诚会通过语气、面部表情展现出来,孩子可以感知到。这样的夸奖、鼓励,也同样是无效的。
给你两套夸奖和批评的公式,回家套用就行:
批评和建议的公式=描述事实+当下的感受+你的期望表扬的公式=描述事实+当下的感受+你的期望+你是怎么做到的?结语:关于羞耻感,因人因事不同,感受也不同。关键点在于,父母亲要能迅速体察到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并且分辨出孩子是否陷入到较为强烈的羞耻感当中。保持健康的羞耻感,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这个度也不相同。让孩子保持健康的羞耻感,是孩子内驱力的强大资源,会因为为了避免再次体验到这种令人不舒服的情绪,而更加努力、向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