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体重管理”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由体重异常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早在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旨在通过全民参与,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高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然而,肥胖不仅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还对静脉系统造成深远影响。
肥胖现状:全球危机,中国不容忽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全球约19亿成年人超重(BMI≥25),其中6.5亿人为肥胖(BMI≥30)。中国的情况同样严峻,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率达50.7%,肥胖率达16.4%,且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在过去十年间显著增长。
肥胖不仅仅影响外观,它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肥胖对静脉曲张的影响同样显著,肥胖已经成为静脉曲张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
肥胖如何增加静脉曲张风险?
虽然遗传、长期站立和年龄等因素是静脉曲张的常见诱因,但肥胖已逐渐被认识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因素。
1. 血流动力学改变:体重负担增加下肢静脉压力
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导致回流异常,血液反流堆积淤积在下肢静脉系统内,形成静脉高压,从而引发静脉扩张、扭曲。静脉回流不畅是静脉曲张的直接病理机制之一。肥胖者由于体重过重,不仅增加下肢静脉的静态压力,还可能通过影响肌肉泵功能和血液黏稠度,改变血流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肥胖者在行走或静止时,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较弱,加上体内脂肪对血管的物理挤压作用,容易形成血液滞留。下肢静脉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久而久之瓣膜结构更容易损害功能异常,进而增加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
2. 内脏脂肪堆积,导致腹腔压力升高
腹部脂肪堆积是肥胖的重要特征之一。脂肪堆积不仅使体型臃肿,更会增加腹腔内压。当腹腔压力升高时,下肢静脉的回流受阻,下肢深浅静脉系统产生额外负担,促使静脉瓣膜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公斤,腿部静脉内的压力均会显著增加,这直接加剧了静脉瓣膜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从而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
3. 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壁
肥胖通常伴随低度的全身性炎症状态。脂肪细胞不仅储存能量,同时也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这些炎症因子在血液中长期处于高浓度水平,会对静脉内皮细胞造成持续性损伤,削弱静脉壁的弹性,使其更容易扩张和变形。项临床研究发现,肥胖患者血清CRP水平普遍高于正常体重人群,其静脉内皮功能的损伤程度与CRP浓度呈正相关。炎症介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容易导致静脉瓣膜能力下降,加速静脉曲张的形成。
4. 结构性变化:肥胖诱导的基质重构
除上述机制外,肥胖还可能通过改变血管周围支持结构来促进静脉曲张。脂肪细胞分泌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能够调控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活性。这些酶在正常情况下参与血管壁结构的修复与更新,但在肥胖状态下,其过度活化会破坏静脉壁中胶原纤维和弹性蛋白的平衡,导致静脉壁逐渐变薄、失去弹性。长期累积的结构性损伤,使得静脉更易扩张、变形,最终演变为临床意义上的静脉曲张。
肥胖者更容易患静脉曲张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与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呈正相关。《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Venous and Lymphatic Disorders》2020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BMI升高的患者,其静脉曲张的患病率为1.41%。研究进一步证实,BMI 增加与静脉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与非肥胖者相比,BMI 在 25-30、30-40 和 >40 kg/m² 的人群,疾病进展的风险分别增加 2.26 倍、2.86 倍和 3.47 倍。此外,BMI >30 kg/m² 的患者发生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风险显著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比值比分别为 6.5 和 3.1。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上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肥胖状态下的女性风险更是不容忽视。多项研究均显示,女性在肥胖背景下,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和局部脂肪分布特点,静脉曲张的易感性显著增加。
预防与管理:科学减重,守护静脉健康
面对肥胖与静脉曲张风险的双重挑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管理体重、降低患病风险,成为公众和医务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1. 均衡饮食,合理摄入
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是体重管理的基础。建议多摄入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如全谷物、水果和蔬菜,同时适当限制高糖、高盐、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专家指出,减少过多热量摄入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有效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从源头上减少静脉内皮的损伤风险。
2. 适量运动,增强肌肉泵功能
适度运动不仅可以燃烧多余脂肪,还能增强下肢肌肉的力量,促进血液循环。步行、骑行、游泳等有氧运动均是不错的选择。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可有效提高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从而改善静脉回流,预防静脉曲张的发生。
3. 体重监测,及早干预
定期监测体重和腰围,对于早期发现体重异常和干预肥胖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建议,体重管理不应仅依赖体重秤,而是综合评估BMI、腰臀比等指标,进行全面的健康风险评估。对于肥胖风险较高的人群,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采用药物或手术方式辅助减重。
4. 穿着舒适,预防静脉负担加重
长期站立或久坐的人群更易发生静脉曲张,因此,合理选择舒适的鞋袜和衣物也十分关键。穿戴弹力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因体重增加而带来的静脉负担。同时,工作间隙适当活动和伸展,也是预防静脉曲张的重要措施。
5. 避免久坐或久站,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站立时可交替改变腿部承重,减少静脉压力。睡眠时可适当抬高下肢,有助于静脉回流。肥胖不仅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悄然加重静脉曲张的负担。随着“体重管理年”活动的推进,科学减重已成为全民健康的共同目标。
静脉健康关乎生活质量,而肥胖是其“隐形杀手”。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健康生活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静脉健康保驾护航。
减轻体重,从现在开始,迈出健康的第一步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