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記者之眼 帶你尋遍大千世界
“如果不是因為工作的緣故,很難想象我生命中會有這樣的經歷,4年裡3次來到貴州東南部的上少寨,隻為了兩座相距不過百米,卻跨越了80年時光的紅軍橋……”伴隨著低沉的男聲,手機畫面中出現了一位中青報攝影記者的背影。他以第一人稱“我”展開講述,跟隨著屏幕裡他的腳步,我們走過木橋,走進村庄——一場包含了全景視頻、聲音、圖片、影像、動畫的“沉浸式”視覺盛宴正在上演。往日隻能在文字報道或靜態照片中看到的故事,如今隻要輕輕滑動手指,便可以跟隨記者之眼抽絲剝繭,親自探尋。
這是我們對“沉浸式體驗新聞”的一次嘗試。
互聯網讓人們與新聞的距離更近了,媒體對於如何讓受眾在閱讀新聞時擁有更多主動權和體驗感的探索亦從未停止。2013年,普利策新聞獎將當年的特稿寫作獎頒給了美國《紐約時報》的融合媒體報道《雪崩:特納爾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轟動一時。《雪崩》顛覆了傳統紙媒的呈現方式,將文字報道與採訪視頻、現場照片和可視化數字模型有條不紊地排布在網頁上,通過豐富的多媒體表現手段,使讀者體會到身臨其境的現場感,也揭示了未來新聞互動性、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而“沉浸式體驗新聞”,正是將記者在現場的所看、所聽、所感經過一系列的內容編輯、視覺設計和技術編程整合呈現在網頁或移動端,使讀者由被動觀看新聞的“結果”,變為主動探索新聞的“過程”。
這種“沉浸式體驗新聞”不僅能夠拉近讀者與事實的距離,更能拉近讀者與新聞創作者的距離。記者是如何開展工作的?編輯的辦公室是什麼樣的?在“沉浸式體驗新聞”中,這些都不再是秘密。
2019年年末,在選擇年度圖片時,我們想到,是否可以利用沉浸式新聞帶給讀者一些不一樣的“親密回饋”?在中青報視覺中心辦公室的牆上,貼滿了數十年間的中青報攝影版,它們既代表著中青攝影的風格和傳承,也是歷任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工作的見証。我們決定以這間辦公室的牆為全景VR的背景,將2019年精選出的報紙版面和單幅照片的電子版“懸挂”在牆上,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360度旋轉視角,探索辦公室的每個角落,並點擊觀看大圖、圖片說明甚至視頻。通過這種方式,千萬讀者“走進”了我們的辦公室,體驗數字化多媒體與懷舊紙媒氛圍交織的奇妙感覺。
說到底,“沉浸式體驗新聞”追求的是一種在場感:感受新聞現場真實的觸動,探尋有聲有色的故事細節,回味一份報紙的文化底蘊。在初期探索階段,技術和經驗上仍有許多不足,但我們將永遠以開放的姿態面對新的挑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关知识
沉浸式體驗新聞:以記者之眼 帶你尋遍大千世界
【Yoga Retreat 】5 個適合瑜珈靜修旅行亞洲國家,來趟沈浸式療癒之旅吧!
觀察類真人秀:社會價值的情感表達
增強青少年體質,從“家”做起
因懷孕、疫情感到焦慮?練習「孕期冥想」,學會與身體溝通、穩定母胎情緒!給冥想新手的入門指南
Apple Watch 如何用體溫感測計算排卵日期?醫生實驗結果告訴你準確率
擁抱夏日:培養健康的身體形象
碧生源新零售玩轉直播帶貨
刮痧、把脈、品藥膳……這場中醫文化『養生局』人氣倍兒旺
人民日報海外版:好生態帶熱健康游 走進森林深呼吸
网址: 沉浸式體驗新聞:以記者之眼 帶你尋遍大千世界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9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