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现制酸奶进入“拼缝时代”,小吃化、代餐化、副牌化能否续命? 从 K22 草莓酸奶把门店改成 “下午茶市集”,烘焙小吃占比超 70%;到茉酸奶开起 “牧场奶仓店”,一边卖酸奶奶昔一边...

现制酸奶进入“拼缝时代”,小吃化、代餐化、副牌化能否续命? 从 K22 草莓酸奶把门店改成 “下午茶市集”,烘焙小吃占比超 70%;到茉酸奶开起 “牧场奶仓店”,一边卖酸奶奶昔一边...

从 K22 草莓酸奶把门店改成 “下午茶市集”,烘焙小吃占比超 70%;到茉酸奶开起 “牧场奶仓店”,一边卖酸奶奶昔一边摆上零售甜品;再到酸奶罐罐跳出 “奶昔圈”,既做 “喝的酸奶” 也推 “吃的干噎酸奶”......

曾经靠 “高价 + 高颜值” 走俏的现制酸奶赛道,正扎堆往 “小吃化、代餐化、副牌化” 里钻。

这场从“单品类爆款” 到 “多业态缝合” 的转向,究竟是破局良方,还是行业集体焦虑下的权宜之计?现制酸奶的 “拼缝时代”,藏着哪些值得细品的行业变局?

01"酸奶刺客"退场,现制酸奶"拼缝时代"来临

"拼缝" 现象,是指现制酸奶品牌在原有业务增长乏力时,通过 "缝补" 小吃、代餐、副牌等跨界业态来填补市场空白,而非进行真正的产品创新的发展模式。

这一概念源自服装行业的 "拼缝" 工艺,比喻品牌通过非核心业务的叠加,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拼缝式生存" 的核心特征是:多品类叠加而非技术创新、场景延伸而非产品突破、业态融合而非核心升级。

过去,现制酸奶因高价策略被消费者戏称为“酸奶刺客”。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消费者对高价酸奶的接受度明显下降,各大品牌不得不转向 “拼缝式生存” 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近期,现制酸奶头部品牌“K22 草莓酸奶” 完成了 “品牌升维革命”,正式推出 “K22下午茶市集”,将品牌定位升级为 “全球爆款下午茶甄选集合体”。这一转型在装修风格、产品体系和定价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调整。

1、在产品策略方面,品牌保留了约 9 款经典酸奶饮品,同时新增了小吃与甜品两大品类体系。

以邯郸万象店为例,其 SKU 数量已超过 30 个,其中烘焙小吃占比超过 70%。

新增产品包括“土豆包” 系列提供黑松露菌菇、辣肉松墨鱼肠等 5 种风味;御师薄饼系列包含鲜虾、红糖、梅干菜等 4 款产品;其他小吃如京都咖喱牛肉包、厚原家烧肠等。

2、在门店模型方面,品牌推出了两种新型店铺:

30 平方米基础店主打 “酸奶 + 薄饼 + 咖喱包” 产品组合;35 平方米升级店在基础店产品上增加土豆包系列及专用设备。

3、空间设计方面,品牌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玫红色调,转向“极简白 + 浓墨黑 + 原木色” 的多色系搭配。

新店铺划分出 “开放式厨房” 与 “静谧品饮区” 两大功能区域,并通过复古海报、老式招牌等元素营造 “老街集市” 的怀旧氛围。

4、定价策略上,品牌进行了明显调整。

小吃价格区间为 1.9 元(薄饼)至 16.8 元(挞皇系列),酸奶饮品维持原有 18-19 元的定价。

为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品牌着重强调手工工艺的价值。

京都咖喱牛肉包采用“手工现熬南洋香料咖喱”;厚原家烧肠标榜 “果木炭火慢烤” 工艺;御师薄饼宣称 “复刻古法工艺”。

这次品牌改革的核心策略是通过多品类叠加(茶饮 + 烘焙 + 小吃 + 甜品),构建完整的下午茶消费场景,将消费场景从单一饮品消费延伸至家庭亲子与商务社交等多元化场景。

这一转型反映了现制酸奶行业从单一品类竞争向多业态融合的“拼缝式” 发展趋势。

因此,除了“K22 酸奶草莓” 向多元化门店转型外,其他现制酸奶品牌也在 “缝补式” 生存。

如今年 4 月,茉酸奶首家牧场奶仓店在上海开业,主打 “饮品 + 零售” 双层业态。在卖点上,原料强调 “有机”,如 “有机酸奶 + 秘鲁牛油果奶昔” 等;

在产品上,保留了 22-27 元的主力酸奶,同时新增了酸奶贝果、轻酸奶、冷萃酸奶芭菲杯、牛乳冰淇淋等零售食品,以及一些预包装烘焙甜品,这些产品既可堂食享用,也可即拿即走;

在门店方面,摒弃了经典白绿色系,以暖木色系为主,设有堂食区和手工操作区,打破了原本的快取模式。为此,茉酸奶在今年 6 月份完成了品牌门店升级。

同样,酸奶罐罐也不再纠结于“酸奶奶昔”,开始向 “低温现制酸奶全品类” 方向进化。

首先,解决了 “酸奶不过冬” 的难点,以低温酸奶为基底搭配时令水果,研发出活力花青蓝莓、元气草莓芝士等 “喝酸奶” 系列;

其次,从“干噎酸奶” 切入,推出粉红芭乐冷萃酸奶、脆脆薄荷冷萃酸奶两个爆款,通过引入 “吃酸奶” 系列进一步扩充品类;

最后,与国内头部供应商联合研发“零售罐装 RTD 酸奶”,增加了酸奶零售品,使酸奶可保存三周甚至更长时间。

此外,不少现制酸奶品牌还通过子品牌的方式向多元业务延伸。如茉酸奶依托供应链优势,通过子品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2024 年 6 月 18 日,茉酸奶的子品牌 GOOOLDEN 全国首店在上海静安区茂名北路丰盛里试营业,门店采用 “希腊酸奶 + 鲜果蔬 + 超级食物 + 烘焙燕麦片” 的搭配,延伸出田野、烟火、海浪等酸奶碗系列以及蔬果昔系列、鲜果昔系列,将酸奶客单价提升至 38-42 元左右,主攻高端酸奶领域。

同年 12 月,其另一个子品牌 Uniboba 优尼波巴诞生,该品牌主要定位 18-35 岁的年轻都市人群,店内有水牛乳、草原牛乳、娟姗牛乳三种牛乳可供选择。

截至 2025 年 4 月,Uniboba 优尼波巴已开业门店与签约门店共计近 100 家,分布在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

02从单一品类到多业态融合,现制酸奶为何集体“拼缝式生存”?

现制酸奶行业出现的“拼缝”现象,本质上是行业生命周期、消费心理变迁、供应链瓶颈等多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单一品类增长达到上限,品牌只能通过跨界业态、子品牌矩阵、场景重构等“非对称竞争”方式,寻找新的平衡点。

1、一方面,市场趋于饱和,增量放缓,品牌试图通过“卷副业”挖掘新增量。

随着市场饱和、增量放缓,现制酸奶行业正从爆发增长转向存量竞争。作为中国新兴饮品赛道,现制酸奶在2021 - 2023年经历了快速发展。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现制酸奶门店数量超2.3万家,形成了以茉酸奶、K22草莓酸奶、酸奶罐罐等品牌为代表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这一时期,现制酸奶凭借“新鲜现制 + 健康配料 + 高颜值包装”的差异化策略,赢得市场青睐。

然而,2024年起行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老牌品牌加速扩张、新玩家持续涌入,茶饮品牌跨界竞争,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时,消费者对高价产品接受度下降,行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市场正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面对此局面,各大品牌纷纷采取“拼缝”策略,分摊成本、寻找新增量。

2025年6月,酸奶罐罐完成品牌升级,从单一“酸奶奶昔”扩展为全品类“现制低温酸奶”矩阵,并在门店新增酸奶零售产品。

茉酸奶在上海开设首家牧场奶仓店,采用“饮品 + 零售”双层业态模式。

K22草莓酸奶全面调整产品策略,打造K22下午茶市集,叠加茶饮、烘焙、小吃、甜品等多品类,构建完整下午茶消费场景。

这种“拼缝式”发展模式,本质是品牌从单一品类向多元化业务的战略转型,具有三重核心优势:

一是能快速试探新赛道,降低创新试错成本;

二是可覆盖更广泛消费群体,有效扩大市场份额;

三是能提升品牌整体竞争力,形成业务协同效应。这反映了现制酸奶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寻求突破的发展路径。

2、另一方面,品牌正打破“水果 + 酸奶”的品类限制,向多口味、多形式的酸奶产品进化。

早期现制酸奶产品结构固化:组合高度依赖“水果 + 酸奶”模式,水果局限于草莓、芒果、蓝莓等常见品类;产品形态主要是液态奶昔类;功能定位过度强调“健康”单一属性。

这种单一、固化的组合方式,让现制酸奶面临三重困境:

一是产品迭代仅停留在水果品种轮换,风味层次单一,缺乏复合型口味开发,技术含量低,易被模仿;

二是受水果季节性影响大,冬季消费需求大幅下降;

三是功能属性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场景需求。

为此,品牌从口味与形式两方面突破。

口味上,引入茶香、酒香、谷物香等复合风味,如茉酸奶的“碧根果牛油果酸奶”融合坚果香与果香,酸奶罐罐的“脆脆薄荷冷萃酸奶”叠加草本清凉感;

形式上,拓展出冷萃酸奶、干噎酸奶、酸奶碗、酸奶甜品等多元形态,如GOOOLDEN的“希腊酸奶 + 超级食物”碗装产品,K22新增的“酸奶大福”等甜品,通过形态创新拓宽消费场景,从即饮饮品延伸至代餐、下午茶等场景,使酸奶从单一饮品升级为覆盖多时段需求的品类。

在季节性应对上,品牌以低温酸奶为基底搭配时令水果,研发出活力花青蓝莓、元气草莓芝士等“喝酸奶”系列,解决了“酸奶不过冬”的难题。

3、最后,健康仍是核心卖点,品牌通过强调手工工艺、有机原料、添加益生菌等,突出产品品质,重建消费者信任。

虽然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但对健康的追求并未减弱。相反,健康属性仍是现制酸奶的核心卖点,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酸奶产品以及含有益生菌、胶原蛋白等特色成分的功能型酸奶,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为此,上述品牌在突出酸奶品质上狠下功夫。K22下午茶市集为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在门店开辟“开放式厨房”,强调手工工艺价值:京都咖喱牛肉包采用“手工现熬南洋香料咖喱”;厚原家烧肠标榜“果木炭火慢烤”工艺;御师薄饼宣称“复刻古法工艺”。

而茉酸奶的牧场奶仓店型也重视“健康要素”:

原料上,牧场奶仓店强调“有机”,如“有机酸奶 + 秘鲁牛油果奶昔”等产品;

茉酸奶方面介绍,全新2.0门店通过透明橱柜展示原料,增强消费信任感;

为提升产品竞争力,茉酸奶还积极推进原料升级计划,2025年初起,全线产品陆续启用添加B420益生菌的有机酸奶,以卓越品质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03现制酸奶头部品牌“拼缝式生存”,暗藏行业未来哪些底层规律?

酸奶头部品牌的“拼缝式生存”,本质上是通过精准捕捉行业各环节的缝隙,以整合、适配、创新的方式填补空白,进而形成竞争壁垒。这一模式揭示了行业未来的几个核心规律。

1、从“单品爆款思路”转向“多品类组合思路”

单一品类增长触顶后,多业态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品牌将从“靠一款爆款奶昔打天下”,转变为“酸奶 + 烘焙 + 小吃 + 零售”的组合模式。

例如,K22采用“茶饮 + 烘焙 + 小吃”模式,茉酸奶采用“饮品 + 零售”模式。通过品类互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构建“一站式消费”场景。

2、产品形态从“液态即饮”向“全场景形态”拓展

打破“水果 + 酸奶”的固化形态,向多口味、多形式突破。

口味上,融合茶香、谷物香等复合风味,如茉酸奶的坚果香、酸奶罐罐的薄荷味;形态上,拓展冷萃、干噎、碗装、甜品等形式,如GOOOLDEN的酸奶碗、K22的酸奶大福。

最终实现从“单一饮品”到“覆盖早午餐、代餐、下午茶全时段”的品类升级。

3、健康价值从“营销说法”转向“技术与透明化支撑”

“健康”将从模糊的营销话术,转变为可验证的技术与原料支撑。

一方面,功能升级成为标配,如添加B420益生菌、胶原蛋白等;另一方面,原料透明化(如开放厨房、展示有机认证)、工艺可视化(如手工现熬、果木炭烤)成为信任基石。“看得见的健康”比“说出来的健康”更有说服力。

4、门店从“快取空间”向“体验式社交空间”转变

门店不再仅仅是“卖货渠道”,而是承载场景与情感的空间。K22用“老街集市”元素营造怀旧氛围,茉酸奶以“暖木色 + 堂食区”打造慢饮场景,都在强化“第三空间”属性。

通过空间设计、功能分区(如开放厨房、静谧品饮区),让门店成为社交、休憩的场所,增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5、竞争维度从“价格战”转向“价值差异化”

行业将告别单纯的低价内卷,转向以差异化构建壁垒。

或靠场景差异化,如K22的下午茶场景;或靠产品形态差异化,如酸奶罐罐的干噎酸奶;或靠供应链差异化,如茉酸奶的有机奶源。

通过“人无我有”的价值点,而非低价,成为品牌突围的核心路径。

小结:

现制酸奶行业已步入“拼缝时代”。在存量竞争加剧、高价策略遇冷、单一品类增长触顶的背景下,品牌纷纷押注小吃化、代餐化、副牌化来寻求生机。

品牌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转型:

一是叠加烘焙、小吃实现“小吃化”,如 K22 新增超 70%烘焙品类;

二是以冷萃酸奶、酸奶碗切入代餐场景,如 GOOOLDEN 的希腊酸奶碗;

三是孵化子品牌覆盖高低端市场,如茉酸奶的 GOOOLDEN 与 Uniboba。

这些“拼缝”动作短期内确实起到了分摊成本、拓宽消费场景、覆盖更多群体的作用,成为品牌应对增长瓶颈的应急手段。

但能否“续命”仍存变数:小吃化需避免沦为“酸奶店卖小吃”的品类稀释;代餐化需夯实“健康功能性”的产品力,而非概念炒作;副牌化需依托供应链协同形成差异化,而非简单复制。

这场转型的核心考验在于,品牌能否在多元业态中守住酸奶的核心竞争力,将健康属性从营销话术转化为可感知的品质。

“拼缝”或许能争取喘息空间,但真正的生命力仍在于平衡“外延扩张”与“内核坚守”。

-END-

作者 | 小贝出品 | 餐饮O2O

相关知识

茉酸奶为什么突然火了?
茉酸奶开店超500家、王子森林融资千万,为什么我说现制酸奶爆火却不是因为健康
Blueglass、K22被点名脂肪、糖含量高 现制酸奶陷“伪健康”坑
Blueglass、K22被点名脂肪、糖含量高 现制酸奶陷“伪健康”坑
Blueglass、K22被点名脂肪、糖含量高,现制酸奶陷“伪健康”坑
酸奶新势力,除了贵还剩什么?
把酸奶装进“罐罐”,单店最高日营收超2万,“罐罐酸奶”走红上海,酸奶跑出新玩法?
配方透明≠配料透明!透过茉酸奶公开产品配方,看现制酸奶透明化推行的难度
B420益生菌加持!茉酸奶原料升级再突破,打造现制酸奶“有机标杆”
上海消保委再揭现制酸奶“伪健康”陷阱,Blueglass、茶酪酪上榜

网址: 现制酸奶进入“拼缝时代”,小吃化、代餐化、副牌化能否续命? 从 K22 草莓酸奶把门店改成 “下午茶市集”,烘焙小吃占比超 70%;到茉酸奶开起 “牧场奶仓店”,一边卖酸奶奶昔一边...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9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