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养生中国
玉米,作为一种常见的谷物,其营养价值丰富,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素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个吃玉米的理由
玉米全身是宝,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异麦芽低聚糖、维生素、多糖等大量营养物质。
01
保护视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出现视物模糊的症状,这时不妨多吃玉米。
玉米含有的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有效的预防眼睛老化。
02
促进肠道健康
玉米中所含纤维素是一种不被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可降低人体肠道内残留物质的浓度,并减少分泌毒素的腐质在肠道内的积累,从而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
03
辅助减肥
玉米中的维生素B6、烟酸等成分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作用,可缓解便秘、肠炎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疾病患者症状的好转。
04
调节血糖
玉米中含有丰富的烟酸,它是葡萄糖耐量因子(GTP)的组成物之一,可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因此,适当用玉米替代主食,有助于调节血糖。
05
辅助降低胆固醇
玉米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起协同作用,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
因此,玉米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06
提高新陈代谢
玉米中富含谷胱甘肽、维生素E、叶黄素等多种抗氧化物,可有效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肝脏解毒,抑制人体中多余的自由基,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玉米,怎么选?
玉米种类比较多,不同颜色、不同口感的玉米所含的营养成分也不同。
黄色玉米含有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有助于保护眼健康; 紫色玉米富含花青素,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更强; 黑色玉米中的黑色素、氨基酸、硒元素等含量远高于普通玉米,营养成分更高; 甜玉米,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2倍,硒含量高8~10倍,氨基酸含量也高于普通玉米。但其含糖量高,不适宜高血糖患者; 糯玉米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1等,其中支链淀粉含量非常高,也不适合糖尿病病人食用; 老玉米中粗纤维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含量低,对于减肥人群、糖尿病人群是非常好的选择。怎么吃玉米?
玉米的功效如此之多,真是让人蠢蠢欲动。
但并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玉米,该怎么办呢?
放心,有办法的!
辅助降糖玉米长寿粥
糖尿病人不能喝粥,这是很多糖友的共识,这可馋坏了很多老糖友。
为此,国医大师吕仁和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患病经验,给这些爱粥的朋友推荐了他常年吃的独家补脾健脾秘方——长寿玉米粥。
这款长寿粥非常稠,水分少吸收慢,不易引起血糖升高,定时定量地吃,五谷杂粮搭配的比例好,也不易诱发血糖波动。
时间久了,长寿粥发挥了调理脾胃的作用,血糖反而变得更平稳了一些。
配料:大米10~15克、小米10~15克、玉米碴5克、花生3-5粒、薏米3克、绿豆3克、红豆3克
做法:粥以小米、大米、玉米碴、花生、薏米、绿豆、红豆为主,1次/日。开水下锅煮米,一小时为宜,粘稠即可。
提醒:这款健康人喝能补脾,糖尿病患者喝能稳糖,大家不妨试一试!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喝粥之前,要在医生指导下先把血糖调平稳了,再按照吕老的经验喝粥就更妥当了。
血糖高的患者在喝粥后需要检测血糖,必要时需减少大米分量。
玉米面素蒸饺
主料:细玉米面150克、饺子粉100克、粉丝1把、豆腐干4块、大白菜200克。
调料:葱姜末、盐、豉油、生抽、橄榄油。
做法:
1.将豆腐干和粉丝切碎末、大白菜切碎后,加葱姜、调料拌匀成馅入味。
2.白面和玉米面拌匀后,边倒入开水,边用筷子搅拌。
3.待面成大块疙瘩后,稍凉片刻,揉成面团,饧十分钟。
4.将面团揉成条后,揪成小剂子,擀成大饺皮,包入馅料,捏成饺子形状。
5.开水入锅旺火蒸15分钟,即可出锅食用。
南瓜玉米果
主料:南瓜300克,玉米面50克。
调料:盐、食用油、葱花各适量。
做法:
1.将南瓜去皮刨丝,加盐腌渍出水。
2.撒入适量玉米面,搅拌均匀成厚糊。
3.锅内放入食用油,将南瓜玉米糊搓成小棒,入锅滚油。
4.小火煎成金黄色,即可出锅。
不宜同食
1、海螺玉米和海螺属于相克食物,不能放在一起食用,若大量同食可能会引起中毒,不利于身体健康,此外,用地浆水可以解毒。
2、牡蛎牡蛎富含大量蛋白质和人体所缺的锌,而玉米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会阻碍锌的吸收,两者同食可能会降低其营养价值。
适宜和禁忌
适宜:便秘、脾胃气虚、营养不良者
玉米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帮助预防便秘,对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以及记忆力减退等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禁忌:肠胃不佳、免疫力低下人群
玉米属于粗粮中的一种,肠胃不佳者食用之后会增加肠胃的消化负担,容易引起肠胃溃疡出血;
玉米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免疫力低下者食用之后,会阻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补充。
温馨提示:
食用玉米时忌咀嚼不足,玉米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若咀嚼不充分,易导致消化不良。在咀嚼过程中,还能使牙齿得到锻炼,促进唾液分泌。
本文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BTV养生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日常素食的科学选用——绿色食品》(刘永昌)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