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中式养生水4年涨45倍,玉米须水真能养生?理性饮用是关键

中式养生水4年涨45倍,玉米须水真能养生?理性饮用是关键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我有个朋友,前阵子在网上看到好多人推荐玉米须水,说喝了能养生,还能降血压、降血糖。她一开始半信半疑,后来看社交平台上各种相关帖子,就彻底被种草了。她开始每天煮玉米须水喝,还兴致勃勃地跟我说,感觉身体都变得更轻松了,说不定真能改善体质呢。

玉米须水成养生热门

这几年中式养生水特别火。新浪财经数据显示,2018-2024年,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增长迅猛。2018年才0.1亿元左右,2023年涨到4.5亿元,2024年增长率在300%-400%,预计2028年能突破百亿元。玉米须水就在这股热潮里火了起来。

像28岁的白领小林,也是在刷短视频时被博主安利了玉米须水,说能养生、改善水肿体质。小林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喝,后来听说还有降血脂功效,就更坚持了,还推荐给了同事。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热度极高,笔记有数十万条。

玉米须水受欢迎的原因

别看玉米须平时被当成厨房废料,其实它含有不少好东西,像黄酮类化合物、多酚、多糖、甾醇这些。

中医对玉米须早有研究,《滇南本草》里就有记载,它有一定药用价值。现代研究也在探索其潜在好处。比如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有抗氧化作用,能对抗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不过,这些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阶段。

多糖类物质在部分动物实验里显示有免疫调节、降血糖作用;甾醇类物质理论上能降低胆固醇,但都缺乏充分人体研究。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我整理了个表格:

玉米须水含有这些有益成分,契合中式养生水受欢迎的原因,大家冲着它配料干净、有养生功效才爱喝。可漾饮料的创始人王钟和也说,现在大家健康意识提高,玉米须水这类中式养生饮品成了新风潮。

玉米须水没那么神奇

玉米须水真有那么神奇吗?喝得越多就越好吗?其实不是。玉米须水里有益成分含量有限,光靠喝它很难达到显著治疗效果。而且每个人体质不同,对玉米须水的反应也有差别。

25岁的小李,在网上看到玉米须水能降血压,就每天大量喝,想降血压。结果血压没降多少,反而因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头晕、乏力症状,最后只能去医院。

除了电解质紊乱,还有些人对玉米须过敏,喝了之后皮肤瘙痒、红肿,甚至呼吸困难。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分享喝玉米须水后的不适经历,有人肠胃不舒服,频繁腹泻;有人还恶心、呕吐。

从市场角度看,现在中式养生水市场竞争激烈。2022年之前,市场上只有4家品牌,到2024年末就增加到40多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玉米须水也不例外。

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让产品口感更好、功效看起来更明显,就过度添加成分,带来安全隐患。比如,有些市售玉米须茶包为增加甜味,加大量冰糖或甜味剂;还有些制作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玉米须水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还可能和某些药物相互作用。正在吃降压药、利尿剂等药物的人喝玉米须水,可能会让药物效果增强,导致血压过低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正在服药的人想喝玉米须水,最好先问问医生意见。

玉米须水的正确喝法

虽说玉米须水有这些潜在风险,但也不是完全没用。在一些轻度水肿、消化不良的情况下,适量喝玉米须水,说不定能起到辅助调理的作用。

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追求养生是好事儿,但一定要理性、科学。要是你也想试试玉米须水,这里有一些实用建议给你。每天喝玉米须水别超过1000毫升,不然容易过度利尿。选原料时,尽量挑新鲜、干净的玉米须,自己在家做要清洗干净;要是买成品玉米须茶包,记得选正规厂家生产的。

孕妇、哺乳期女性、低血糖患者,以及对玉米须过敏的人,最好别喝。正在服用药物的人,喝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喝的过程中,要是身体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就得马上停喝,赶紧去医院。

理性看待养生方法

玉米须水走红,反映出大家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养生说法铺天盖地,我们得保持清醒头脑,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养生方法。下次再看到有人说“玉米须水包治百病”之类的话,可别盲目相信,多问问为什么。毕竟,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的。

参考资料:

【1】《从嫌弃到真香,增长超350%:打工人捧红的“中式养生水”,熬出头了吗?》;

【2】《2025年中式养生水为何会飙升?王钟和揭秘未来市场变革》;

相关知识

中式养生水,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中式养生水”真能养生吗?
玉米须水减肥真的有效吗?
孕妇能经常饮用玉米须水吗
玉米须煮水,乃健康养生中不可或缺之佳品
中式养生水:从潮流饮品到健康生活
玉米:夏季养生黄金谷物
玉米须水
玉米须泡水喝的功效
玉米须煮水功效作用是什么

网址: 中式养生水4年涨45倍,玉米须水真能养生?理性饮用是关键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06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