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2年第10期

第28卷(总286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

No.10,2012

Vol.28TotalNo.286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周雅杰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诗歌是一种最具抒情性的文学体式,于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特殊的美学欣赏价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诗歌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会诗本身的美学特点,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诗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088—03

一、诗歌的审美特点以及审美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诗歌,主要是中国古诗词

和现当代白话诗。无论古诗词还是现当代白话诗,在审美特点上有着共性,蕴含丰富的意象、真挚充沛的情感、精炼合律的语言,是构成一首好诗的三个方面。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是虚化的景物,是诗人实化的情感,虚实交织构成了丰富内涵。恰当的意象能明确地表达诗人内心“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情感,使意象集群构成意境,“境生象外”,或是从而达到一种悠然妙会的境界,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

:“诗歌来源于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提出

”宁静深处沉淀的情感。我国历代文论也十分推崇魏晋人物风流的品评标准情感对作品创作的作用,

“玄心、;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是洞见、妙赏、深情”。诗的情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抒“性情”的性灵派,

感经验是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的升华与发现,它是诗的生命所在。唯有诗人本身饱含深情,诗的抒情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诗歌在形式方面跟其他文体相比有很大不同,古代律诗对字数、对仗、用韵、平仄有严格的要求,五四以后的白话诗虽然比较自由,但也没有完全抛开格律。闻一多致力于新格律诗的探索,提出了音乐

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这“三美”可以作为白

话诗形式美的衡量标准。诗歌的语言要求极度精炼,字词的选择、排列和声调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处理,从而完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声来。一首诗的篇幅一般不长,依靠一个字或词的“诗眼”统摄全篇,有高度的浓缩性。另一方面,精炼使诗歌的表达具有跳跃性,容易产生让读者联想、想象的空白。字句排列追求整体的和谐,押韵、节奏和音调构成了优美的音乐感,使人在阅读时不仅精神愉悦,还有视觉、听觉方面的享受。

以上是诗歌审美特点简述。诗歌,既是审美活动中最典型的一种审美意识。也是最典型的一种审美对象。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纯知识性教学,而是有着很大的弹性,这种弹性表现在不仅教授汉语言文学知识,还通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这也正是教育作用和审美作文学的三大社会作用:认识作用,用。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性、极端的美学形式追求而成为审美教育的最佳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准》基本理念要求:“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意语文

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从目标上确立了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性的发展。

育的地位。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更提升了个人的精

收稿日期:2012—07—03

作者简介:周雅杰(1989—),男,河北石家庄人,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88

相关知识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创新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发生与流变述略
学者眼中的中华诗词进校园
打开文学之门的钥匙——如何从语文、文学、语言学和美学等视角看待文学
学科美育的落脚点是审美化教学
审美教育的内涵精选(九篇)
中学书法教育: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探讨 教育新支点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文学作品教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doc

网址: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0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