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科普课堂:怎样识别房颤?房颤有哪些危害?房颤怎么治疗?

科普课堂:怎样识别房颤?房颤有哪些危害?房颤怎么治疗?

科普课堂:怎样识别房颤?房颤有哪些危害?房颤怎么治疗?

时间:2024-12-24 16:54:47

作为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的知晓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今天的文章将为大家讲解以下科普知识:房颤是怎么回事?房颤有什么危害?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上房颤?房颤有哪些治疗方法?

每个人的心脏,都有2个心房,2个心室。我们每个人的心脏电路系统都有一个指挥部,名称叫“窦房结”。正常情况下,心脏里每个心肌细胞的活动,都要受窦房结的指挥。但如果心房里的心肌细胞电活动能力过强了,就可能篡夺窦房结的指挥权。如果偶尔篡夺成功一次,就会发生一次心房来源的早搏,称为“房性早搏”;如果窦房结被连续篡权,那就会在这段时间内,心脏都是由心房来源的电活动主导,称为“房性心动过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就是心房的电活动特别快(频率可达350次至600次)而又乱,我们给这种情况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称为“心房颤动”(意为心房起源的颤动,简称为“房颤”)。

那为什么起名为房颤呢?

房颤的心电图较为高尖、频率相对慢的波,是代表心室的电活动,称为QRS波。而那些成串的,象是不规则的被拉伸的正弦波的波形,就是心房波,其频率特别快(频率可达350次至600次)而又乱。

爱听歌的朋友们都知道,刘德华先生唱歌有一个特色,就是以颤音而见长。曲谱上颤音的标记符号(红框所示),是在字母“tr”(英文trill的简写)之后一个成串的波形。把这一波形与房颤心电图里的心房波形对照一下,看起来比较相象.因而我们就把上图所示心电图的表现,称之为心房的颤动,简称为房颤。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发房颤时,心脏不再是规则的收缩;而是不规则的抖动。既然是心房原因导致的抖动,那就取名为“心房颤动”。

那发作房颤时,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房颤发作时,心房的电活动特别快而乱,带动心室的电活动也变得快而乱。我们自己能感知到(或是用听诊器能听到)的心脏的跳动,就是心室的频率。因而我们会因心跳快而乱而感到心慌,有病友会形容“心脏跳到嗓子眼了”。其它常见的症状还有胸闷、气喘、疲乏。如果心跳过快,影响到了脑子的血液供应,则可出现头晕,甚至出现眼前发黑(医学上称“黑蒙”)或晕倒(医学上称为“晕厥”。

当然,也有20%-30%的房颤病人可以没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否有症状,房颤对人的危害是一样的。

大部分病人发房颤时,心跳的频率可达到110-130以上。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很快把心脏贮存的能量消耗完,使后面心肌细胞没有能量可以利用,心肌细胞收缩力就会明显下降,导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从而出现气喘、(夜间)不能平躺、双下肢浮肿等情况。

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容易导致全身器官的动脉栓塞,尤其是脑动脉栓塞。脑动脉栓塞的后果就是脑梗塞。如果下肢动脉栓塞了,就会导致下肢的剧烈疼痛,严重的可能因下肢缺血坏死,需要作截肢手术。

房颤为什么容易导致动脉栓塞呢?

主要是因为心脏里有一个特殊的结构,称为左心耳,它是一个盲端结构,位于左心房的前下方。左心耳有点类同普外科的阑尾,平常都有其自身的生理功能。但阑尾一旦发炎时,就须外科手术切除。而左心耳在机体一旦发作房颤时,就会成为祸害的根源。因为房颤时,左心耳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时,就会随着血流,迁移到全身各个部位去。血栓从心脏出来后,首先到达的是升主动脉。升动脉的血流方向是向上的。而大脑动脉的方向也是向上的。因而从方向上,天然的,血栓最易到的地方就是脑动脉,故动脉栓塞的部位,最常见的就是脑动脉,最易形成的就是脑梗塞。

大家都很关心,得了房颤后该怎么治疗。我们积极治疗房颤,目的无非是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预防象脑梗塞(及其它器官栓塞)这样的严重并发症。可以使用药物,早期使用的是华法林;近年来,更常用的是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非药物手段,则是左心耳封堵。

其次是希望能终止房颤,并预防其今后再出现。可以使用药物,如普罗帕酮、索它洛尔及胺碘酮等。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非药物手段,则是导管消融。具体导管消融的原理,及适应人群,我们将在第九篇《漫谈房颤之导管消融术》一文里向大家详细介绍。

需要告诉朋友们的是,目前尚无能把房颤治愈的药物。导管消融,是目前唯一有希望根除房颤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可以使多数患者长期摆脱房颤的困扰。

还有部分房颤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前来就诊时已经是房颤的晚期,表现为心衰,心房特别大,药物、导管消融及左心耳封堵均难以奏效。对于此类患者,可以考虑行“电路重建”治疗。其基本的原理是,用导管消融手段,打断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活动的联系。这样虽然心房仍是房颤,但它不能再影响到心室;而心室里我们则装一个起搏器,并且采用生理性起搏的方式。这样就可以重新恢复规则的心跳,去除心跳不规则引起的症状,并保护心功能。我们中心的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治疗策略,可以使约95%的晚期房颤的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不少人心功能完全恢复到正常人水平),并且于较长时间里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如何早期识别自己有房颤?

房颤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大家肯定会关注,自己到底是否患有房颤。那如何能早一些知道自己是否有房颤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哪些人容易患房颤。

目前已经明确,房颤是老年性的疾病。已知30岁以下的成年人,房颤患病率不到0.4%。而80至85以上年龄的高龄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可以达到10%至15%以上。

从疾病角度看,在半个世纪前,导致房颤最常见的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导致房颤的病因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其次是冠心病、糖尿病、甲亢等。肥胖也易发房颤,尤其是夜间打鼾,且鼾音不一直持续,而是要间断好几秒,甚至10-20秒以上之后才会再次出现者,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吸烟及酗酒也易诱发房颤。

毫无疑问,心电图和24小时(或72小时)动态心电图是医院内最有效的诊断房颤的工具。

然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能够确诊房颤的前提是,在记录心电图当时,或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那一段时间内,要刚好发生了房颤。如果这一时间段内并未发生房颤,那我们单纯凭这两种检查手段就无法捕捉到房颤的依据。这就有点守株待兔的味道,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

  广大病友可能更希望,能有一些更简便的方法,让自己居家时,即能较早识别出自己是否有房颤。下面就与大家聊一下,几种简易的发现房颤的手段。

首先是症状。如果自己感觉到明显的心慌,且心跳时快时慢,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就有可能是房颤了。

其次是可以给自己搭脉搏。如下图,每一根竖线代表一次脉搏。正常心律时,脉搏规律出现。若脉搏时快时慢,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就有可能是房颤。

第三,部分家用的电子血压计也有房颤预警功能。这种电子血压计在测血压时,也会同时监测脉搏的情况。若其探测到我们的脉搏时快时慢,杂乱无章,就会通过语音或文字提醒我们可能有房颤。

可穿戴电子监测设备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下图,上面是手持卡片式心电图机。只需把双手的拇指按在左右两个金属片上,手机APP里就会显示连续20秒左右的单导联心电图。

心电监测背心可与普通背心一样换洗。当穿上时,即可连续监测我们的12导联心电图,图形与我们心电图机记录到的心电图基本一致。

可穿戴电子监测设备中,最方便使用的是能记录心电图的智能手表或手环。它可以在任意时间,只要我们有不舒服,即可启动按纽,记录到当时的心电图。最适合于发作不频繁的心律失常的捕捉。

有希望根治房颤的治疗手段——导管消融术

而对于广大病友来说,最希望的就是,发房颤时,能尽早终止它;尤其是希望能根治它,让其今后都不再发生。

为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作了许许多多的努力,也开发出了好几种相关的药物。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能真正根治房颤的药物。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心脏外科技术的进展,以及随后内科导管消融技术的问世,才终于让人们看到了根治房颤的希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一位心脏外科医生发明了一种治疗房颤的外科术式,称为“迷宫手术”。据报道,原为慢性房颤的患者,术后十年,仍有80%的人保持正常心跳。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遗憾的是,这一手术须外科开胸,创伤比较大,难以普及。但它给了我们信心,房颤的确是有希望根治的。近年来,这一术式也不断地得到了改良,现在通过微创外科的手段即可实现,因而也被一部分房颤患者所接受。

到了九十年代,人们对房颤终于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人们发现,房颤初期,基本上都是由心脏某些结构上捣乱的电活动引起的。

我们每个人心脏的跳动,都受心脏里一个叫作“窦房结”的结构的指挥。窦房结位于整个心脏的右上方。如果把整个心脏比作是一支军队,窦房结就是这支军队的司令部。窦房结发出命令(生物电),一级一级地传递下去,最终到达每个心肌细胞,从而实现对整个心脏跳动的指挥。简言之,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活动均来源于窦房结。

但如果心脏的某些结构上出现了捣乱的电活动,这些捣乱的电活动就会干扰、甚至篡夺窦房结的指挥权。它们反复刺激心房,就会把心房激惹成容易发房颤的心房。这种现象,称为心脏的“重构”。

我们的心脏是“2房2厅”的结构,每个人都有2个心房,2个心室。据研究,捣乱的电活动,90%都来源于与左心房相连的4支肺静脉内。

因而医学家设想,如果我们通过一定的手段,把4支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活动的联系隔绝,那捣乱的电活动就不再能传递到左心房内(但血流仍能正常通过),这样是否就能有利于治疗房颤呢?受这一思想的指引,电生理学家创立了“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这是一个内科医生做的微创手术,不须开刀,只需在大腿根部的股静脉上打2个针,就可以经针眼,通过血管把治疗用的细而软的导管放到左心房与肺静脉交界的部位,对这一部位的组织进行失活处理。处理后导管则撤出体外,对股静脉压迫止血即可。数小时后患者即可下地活动。

由于对病灶部位的组织是进行失活处理,因而医学上把这种处理方式称为“消融”;又因为是通过导管来实现的,故又称为“导管消融”。

实践证明,这种导管消融实现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以使70%至90%的早期房颤的患者得到根治,在相当长(甚至是终生时间内)都维持正常心跳。

如果房颤病史比较长,进展到了慢性房颤的阶段,则导管消融的操作就要更复杂,手术成功率也要比早期房颤(一般称为“阵发性房颤”)更低,而复发率则要更高。因此,若有房颤导管消融的意愿,则建议趁早做效果要更好。

目前导管消融常用的能源及术式有:射频导管消融、球囊冷冻消融,及脉冲电场消融。三者的手术效果是一样的。医生会根据我们房颤的类型、术者的经验及所在中心导管室硬件设施的情况,给我们选择合适的能源及术式。

哪些房颤适合作导管消融呢?

导管消融最适合的,是早期房颤(或称为“阵发性房颤”)、症状明显的患者。近十多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慢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也在日益提高。不少过去认为无法转变为正常心跳的慢性房颤患者,近年来也通过导管消融获得根治,能长期维持正常心跳。

需要注意的是,房颤目前仍然是最复杂的心律失常。它与我们后面要介绍的室上速、早搏等心律失常不同(这些心律失常的病灶只是一个点,因而导管消融的疗效是立竿见影的)。房颤的消融,并非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消融本身,只是去除了房颤的上游诱发因素,但房颤由于惯性,还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导管消融的意义在于,去除了捣乱电活动的影响,就给心脏有了一个自我改造、重新变为正常心脏的机会。这个过程医学上称为“逆重构”。逆重构一般需要3个月。因而术后3个月,尤其是第1个月内,房颤还随时可能发生。最终我们要看3个月以后的情况。如果3个月以后,房颤不再发了,说明手术成功。

因而,3个月内,我们还要继续服抗凝药以预防脑梗,酌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

此外,消融时我们处理的病灶位于左心房的后壁,该部位后方就是食道。为了保护食道,医生会要求我们术后一个月内需进软食,忌食用过烫及过硬的食物。还需服用抑制胃酸、保护食道的药物一个月。

(供稿:王宗帅  审核:杨庆福)

相关知识

长期房颤,容易诱发脑梗!北京治疗房颤医院
中国房颤日
【清华长庚科普】房颤了怎么办?
房颤和早搏有哪些具体区别
房颤手术后能运动吗 房颤的日常护理方式有哪些
哈尔滨心房颤动哪家治疗好
房颤心脏总乱跳,中医防治不用慌
房颤可以针灸治疗吗
房颤病了能高频治疗吗
适度运动可降低心脏房颤风险

网址: 科普课堂:怎样识别房颤?房颤有哪些危害?房颤怎么治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2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