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类因素,其来源可分为三类:生产工艺过程相关因素(包含化学毒物、粉尘、异常物理条件及生物病原体)、劳动过程相关因素(涉及劳动组织制度、工作强度与精神压力)以及生产环境固有因素(如厂房布局缺陷与自然环境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需履行职业危害监测及防护义务。职业危害的影响程度受接触时间、剂量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 [1-2] [5-6]。

分类及表现形式

播报

编辑

生产过程相关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铅、汞、苯系物等生产性毒物,以及矽尘、煤尘、电焊烟尘等粉尘,接触可导致中毒或尘肺病 [1-2] [4]。焦炉煤气(含一氧化碳)、硫酸(强腐蚀性)等物质被证实具有呼吸道损伤风险 [4]

物理因素:涵盖高温(热辐射导致中暑)、噪声(纺织车间超85dB)、电离辐射(X射线致癌风险)、振动(建筑工具引发骨骼病变)及异常气压环境 [1] [6]。紫外线辐射可致电焊工眼部灼伤

生物因素:布鲁氏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接触风险,医护职业暴露性感染与屠宰业从业者为典型易感群体 [5]

劳动过程相关因素

劳动组织缺陷:包含轮班制度失调、超时作业及岗位配置不合理,典型表现为流水线作业者的肌肉骨骼损伤 [2-3] [6]

工作强度超标:长期搬运重物可致腰椎间盘突出,脑力劳动者持续精神紧张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3] [6]

工具与体位问题:如驾驶员长期坐姿引发的脊柱变形,手持振动工具导致的末梢循环障碍 [5]

生产环境固有因素

自然环境限制:包含高海拔低氧环境、沙漠地区强紫外线辐射及湿热气候引发的皮肤病高发 [3]

厂房布局缺陷:有毒与无毒工段未有效隔离(如氯气泄漏污染周边区域),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粉尘积聚 [2] [6]

交叉污染风险:同一作业场所存在多种危害源时,多重暴露将加重健康损害(如铸造车间同时存在高温与金属烟尘) [5]

危害发生条件

播报

编辑

职业性损害需同时具备四大要素:接触机会(岗位操作必要接触)、接触方式(吸入/皮肤渗透等)、接触时间(每日暴露时长)及接触剂量(危害物浓度/强度) [3]。接触水平受生产场所布局、工艺流程及防护设备有效性共同影响,如密闭空间氨水作业未配备呼吸器时,接触剂量将显著升高 [4] [6]。

个体差异影响

播报

编辑

遗传因素:GST基因缺陷者更易受苯系物导致的造血系统损伤 [3]

生理特征:女性对铅毒性敏感度高于男性 [3],未成年工人辐射暴露风险更大

健康状况: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粉尘接触易诱发肺纤维化加速 [3]

相关知识

浅论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的关系
职业危害因素不断“上新”,职业病目录何时“更新”
焊接作业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
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从业人员主要健康危害的分析
生产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包括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怎么做?多久做一次?
机械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规定,附行业风险分类目录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网址: 职业危害因素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3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