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做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和围猎武器。而针灸工具的使用、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治疗的基础。
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据现代考古资料研究,针刺技术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一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
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
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袪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
针灸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的形式来治病的,这就涉及针灸配穴的原则问题。针灸是门注重操作性的技术,手法多种多样,但不出补泻两端,而临床上的补泻针法是根据八纲来运用,阳证多表、实、热,阴证多里、虚、寒。表里指受邪部位的浅深言,如病在经络属表,病在脏腑属里;虚实指正气与病邪的强弱言,是决定针灸补泻的关键;寒热指病性,寒证表现为阳气的衰减,如畏寒蜷缩、喜温喜按、肢冷便溏等,热证表现为火热亢盛或津液不足,如面红目赤、大渴饮冷、恶热喜凉等。一般原则上,三阳证用针而宜泻,三阴证用灸而宜补。当然,临证中具体情况比较复杂,虚实寒热错杂, 甚至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必须详细辨证求因,分经推究经络属性,运用八纲辨证。如病在表,针宜浅刺;病在里,宜深刺;体虚而又必须用针者, 宜少针轻刺,多灸;体壮邪气盛者,宜多针重刺,少灸;沉寒痼冷者,少针多灸,深刺久留;阳热壅盛者,刺络放血或浅刺疾出,不留针等。
针灸的四类禁忌人群
1、糖尿病人群: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较高,一旦形成伤口,即便是小小的针灸针眼,也不容易愈合,如果不注意处理针口或者控制饮食,还有可能引起伤口、针口的感染,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实施针灸;
2、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些人群的凝血时间比较长,或者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容易流血不止,所以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是不适宜实施针灸的;
3、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适宜针刺;
4、白血病人群不适宜针刺等。
黄启文医师
台湾中医世家“飞针通气”创始人
台湾建成中医总院骨伤科主任
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医医院专家
上海仁爱医院中医科、国际部特邀专家
师承台湾著名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依靠台湾“针药并施”的中医思维,将针灸医学和中药处方相配合,首创“飞针通气”中医模式,可快速疏通奇经八脉,使气血通透,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尤其在颈、胸、腰椎以及骨盆错位等方面,能采用独特手法进行校正,深受广大台湾患者的信赖。
擅长治疗各种都市病、修正亚健康,治疗各种运动伤害、软组织退化性疾患与疼痛,并针对各种因筋骨经络结构性变异、脏腑失衡、代谢异常所导致的内妇科疾病以及肥胖水肿之调治;另外针对脑梗后遗症以及精神疾患亦有临床疗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