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海港区卫健局:解决便民服务“小问题”,守护群众健康“大民生”

海港区卫健局:解决便民服务“小问题”,守护群众健康“大民生”

近年来,海港区卫健局以“聚焦群众就医体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目标导向,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推出多项便民就医举措,推动医疗资源高效利用,以解决便民服务“小切口”守护群众健康“大民生”,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群众看病更方便

“看病难”一直是基层群众的痛点问题,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不均衡所致。如何破解,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让优质资源真正用于基层、赋能基层。

——融入京津冀医疗合作,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三甲医院专家。

2024年,海港医院正式加入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医联体”,借助“首都36家医院下沉帮扶河北基层152家县级医院暨双百活动”契机,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达成深度合作,携手共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秦皇岛市海港医院医疗联合体”;此前,海港医院与北京301医院、北大第一人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天津肿瘤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空军总医院、天坛医院、安贞医院等多家医院达成合作关系。各大医院专家长期派驻海港医院,周期固定,就近为居民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三甲医院专家。2021年,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服务基地”正式落户海港医院。之后,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洪文学教授智能中医工作室、朱小玲专家工作室、张立欣劳模创新工作室、于存国博士工作室等名医工作室相继成立,搭建起学术传承、特色服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让港城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更高级别的医疗技术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家庭医生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管家。

常见病诊疗、慢性病防控,社区、乡村签约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家庭医生的服务,避免了跑大医院的辛苦和扎堆看病的烦恼。2017年,海港区卫健局按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组织1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工作。截至2024年7月,364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全区近90万签约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贫困人员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随访、健康管理等服务。家庭医生们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就近照顾本社区、本村居民,随时掌握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指导饮食运动,纾解心理压力,成为居民、患者身边贴心的健康管家。

——专业细分优化,让患者享受精准医疗服务。

为满足患者日益多样化的就医需求,海港医院新增儿科生长发育门诊、早孕关爱门诊、尿失禁盆底专病门诊、神经内科头痛门诊4个专科门诊;骨科增设手足踝、关节镜、骨关节病、腰腿痛微创治疗4个专科门诊;妇科新增更年期、月经病2个专科门诊;口腔科推出口腔种植、治疗、修复、正畸4个专科门诊;急诊科开设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犬伤门诊)。专业细分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使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精准、专业、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显著提升了就医体验感与满意度。

根据群众需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质量和首诊水平。海港医院定期向18家基层医疗机构派驻主治医师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到机构值守门诊服务,解决群众就医中的专业问题,促进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

——先诊疗后付费,让困难群众健康得到就医保障。

2021年至2025年,为低保户、特困户、脱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开通“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提供多种付费方式和结算渠道,结合大病专项救治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让困难群众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得到健康保障。

——多学科联合诊疗,为患者定制个体化诊疗方案。

在多学科会诊基础上,海港医院成立多学科联合诊疗(MDT)门诊,针对疑难复杂、多系统多器官并发等疾病,邀请多学科专家、跨专业团队联合为患者会诊,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帮助患者找准病因、制订个体化诊疗方案。

创新整体服务模式,让群众看病更放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就医过程中的放心、安心、舒心有了更高要求。如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感,成为卫生健康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协调解决群众诉求。

海港医院建立院领导接待日工作机制,领导班子成员主动下沉到一线,在门诊设立专门接待室,认真倾听患者就医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转交相关科室限期解决。该机制启动以来,有效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效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好评。

——中医辅助西医诊疗,拓展临床业务新思路。

近年来,海港医院创新提出中医会诊贯穿西医治疗的诊疗方案,得到临床患者普遍接受和认可,11项中医适宜技术在西医科室广泛推广应用,惠及患者万余人次。中医科研制推出中药香囊、养生茶饮、中药枕等特色中草药应用方案,加强了中医药疗法和患者日常健康保健相结合的密度;增加中药代煎、中药打粉等服务项目,方便患者对中草药的使用。临床中,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有效提升了临床疗效和患者康复质量。

——优化门诊服务模式,体现医院人文关怀。

门诊收费窗口推行“一窗通办”服务模式,通过有效整合挂号、缴费、预约等多项功能,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设立老年人专属预约挂号窗口,病历复印和医保服务前移至门诊大厅;开设专门血费即报窗口;设立军人军属优先窗口;针对建档立卡户、低保户、“信用+医疗”优秀人才等人群,落实减免及优先待遇;设置双向转诊服务窗口,针对上转患者免去排队挂号,开展预约检查,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上述方式的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就医体验。

——推广IT运维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

整合原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医疗健康”、现场窗口等挂号方式,实现“一键挂号”。同步显示号源余号、科室专家,方便患者精准选择;预约挂号平台实现分时段精准预约,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挂号服务;移动支付覆盖率达到100%,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支付需求;实现诊间收费,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排队及等待时间,缓解就诊压力;实现线上查询检验、检查、影像结果;升级门诊诊间叫号系统,完成体检软件升级及医保接口部署,上线征兵体检彩超动态影像处理系统和手术麻醉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完成HIS与银行软POS对接,做到住院患者押金原路返回;开通互联网医院,实现复诊患者线上咨询、“续方”服务,简化就医流程,节省患者时间。

——强化护理团队业务能力,提供更温馨服务。

护理部积极开展护理单元品管圈活动,聚焦患者安全与流程优化等关键领域,深研护理技能,加强业务学习,切实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修订《护理人员文明用语及行为规范》口袋书,开展以“五心”标准为核心、“666”行动为支撑的优质护理服务,以及“护士体验患者日”活动。收集梳理意见建议,推出“送出院患者至电梯口”“微笑服务”等温馨举措。借助“互联网+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居家伤口换药、留置尿管胃管护理等延伸服务。

拓展延伸服务渠道,让群众看病更便捷。

医院能否长期发展,群众体验感能否持续提升,是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必须思考的问题。海港区卫健局和海港医院一直在积极探索,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善基础建设布局,方便患者特殊需求。

在医院用地狭窄、楼宇陈旧基础上,海港医院将3号楼打造成中医楼,并启用崭新的外科骨科楼与发热门诊楼,扩充急诊区域,合理规划住院病区分布。调整后,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空间宽敞舒适,功能分区更加科学合理;医院入口、电梯、卫生间设置无障碍通道、扶手,提供轮椅租借服务,方便患者特殊需求;加强环境整治和卫生间清洁,保持就医环境干净整洁。门诊公共卫生间做到“两有一无”,即有流动洗手水、有洗手液(皂)、无异味。

——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回应群众普遍关切。

海港医院聘请9名村党支部书记为“行风监督员”,随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不断完善投诉纠纷处理机制,积极回应医疗服务投诉和群众普遍关切问题,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促进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

——主动“走出去”,构建医患健康新格局。

积极构建“党建促共建,共建促发展,合作促双赢”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海港医院发起“党建引领聚合力,义诊惠民践初心”系列活动,书记、院长亲自带队,班子全员参与,优选党员骨干专家团队,利用每个周末时间,开展“医疗大篷车,红旗插满坡”活动,深入村镇开展医疗巡诊;开展“小网格发挥大作用,群众生命健康有‘医’靠”活动,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开展“团聚医校合力,共同守护健康”活动,步入高校开展医疗服务。同时,大力推进以“强党建、办实事、促发展”为主题的支部共建系列活动,签约超百家共建单位。通过免费医疗服务、科普宣传、线上指导、网格化健康管理、开通绿色通道热线等多元服务途径,让超10万名群众受益。

来源:海港卫健

责任编辑:果依彤

相关知识

佛山加快建构卫生健康信息便民惠民服务新格局
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身边“守护者”
蓝卡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三级诊疗,做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如何更便民惠民?解答来了
海南推出基层卫生健康十条便民惠民服务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站:守护居民健康的基层堡垒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
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举措加速落地
医心为民,区卫生健康委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广西柳州:切实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网址: 海港区卫健局:解决便民服务“小问题”,守护群众健康“大民生”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3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