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控糖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然而,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控糖的“陷阱”,稍不注意就可能摄入过多的糖分,影响健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糖陷阱,提醒大家别再自己骗自己了。
一、隐形糖无处不在
1. 家庭烹饪中的糖:
• 很多人在烹饪时习惯加入糖来提鲜或增加风味,如红烧肉、糖醋排骨、炒青菜等。这些“隐形糖”往往被忽视,但它们的贡献率可能远超含糖饮料。
• 例如,烹饪红烧肉时加入的蚝油、海鲜酱等调味品,含糖量可能相当高。据检测,平均每15毫升蚝油含糖3.2克,烹饪红烧肉时加入的3勺蚝油(约45毫升)就相当于摄入了9.6克糖,接近每日建议限量的一半。
2. 加工食品中的糖:
• 一些罐头水果、调味酱料、麦片和谷物棒、风味酸奶饮料等加工乳制品,看起来似乎并不甜,但其含糖量可能很高。
• 这些食品中常添加蔗糖、白砂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葡萄糖和蜂蜜等成分,阅读配料表时要特别留意。
3. 高糖水果和果干:
• 菠萝、荔枝等高糖水果被当作健康零食,实则糖分堪比甜品。
• 葡萄干、话梅类蜜饯等果干,为了掩盖酸味会添加大量甜味剂,含糖量极高。例如,某品牌话梅每100克含糖量高达68克,相当于14块方糖。
二、误解“无糖”和“低糖”食品
1. “无糖”并非无糖:
• 按照国家标准,只要产品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0.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就可以标注为“无糖”或“不含糖”。
• 这意味着“无糖”食品中仍然可能含有少量的糖分,只是含量较低而已。
2. “低糖”也有陷阱:
• 产品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时,可以标注为“低糖”。
• 但“低糖”食品中可能添加了其他高热量的成分,如油脂、面粉等,整体热量并不低。
3. 非糖甜味剂的潜在风险:
• “无糖”和“低糖”食品中常添加非糖甜味剂,如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等。
•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简单地将游离糖替换为非糖甜味剂,无法改善膳食质量。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还可能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如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三、盲目低碳饮食的误区
1. 主食摄入不足:
• 很多人认为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不利于血糖控制,因此选择不吃或少吃主食。
• 然而,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最主要、直接的来源,对大脑、肝、肾等器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不吃主食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身体开始分解蛋白质来补充能量,容易出现体型消瘦、肌肉力量下降、免疫力降低等问题。
2. “无糖”主食的陷阱:
• 一些标榜“无糖”的主食,如无糖饼干、零糖蛋糕等,虽然用代糖替代了蔗糖,但高脂肪、高碳水的问题依然存在。
• 例如,某款“无糖”曲奇饼干,脂肪含量高达30%,热量远超普通饼干。
四、忽视含糖饮料的危害
1. 高糖饮料的普遍性:
• 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碳酸饮料、奶茶、果汁等。
• 这些饮料中的糖分含量往往很高,例如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可达50克,远超每日25克的建议值。
2. 对健康的危害:
• 长期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风险。
• 含糖饮料中的糖分还会破坏牙齿,增加龋齿的发病风险。
五、科学控糖的建议
1. 识别隐形糖:
• 学会阅读食品配料表,警惕蔗糖、白砂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葡萄糖和蜂蜜等成分的添加。
• 在外就餐或点外卖时,可以少选择“甜口”的菜品,或告知店家少放糖。
2. 合理选择主食:
• 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考虑粗粮搭配细粮,选择一些低糖指数的主食,如燕麦、藜麦、全麦类等。
• 避免长期不吃主食或盲目低碳饮食。
3. 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
• 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饮用水。
• 选择无糖或低糖的饮品,注意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4.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 享受天然食材的本味,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
• 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
总之,控糖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要避免生活中的控糖陷阱,需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隐形糖,合理选择食物和饮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控糖,守护健康。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别被甜蜜陷阱欺骗!教你如何聪明控糖
2024年保健品欺诈将被整治,农民需要警惕哪些陷阱?
警惕!健康管理中心诈骗陷阱
【科普宣传】严防“保健品欺诈”警惕三大陷阱!
暑期研学旅游热 请警惕诈骗陷阱!
警惕!减肥陷阱揭秘:...
【光明云说法】暑期研学旅游热 请警惕诈骗陷阱!
别再乱“吃甜”!这种“健康糖”竟悄悄“喂大”肿瘤
警惕身边的养生陷阱
微商之路的陷阱,被骗与威胁的双重打击
网址: “警惕生活中的控糖‘陷阱’,别再被糖悄悄欺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3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