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御医传人”怎么还在直播间忽悠消费者?

“御医传人”怎么还在直播间忽悠消费者?

“御医传人”怎么还在直播间忽悠消费者?

2025年07月21日 07:13   来源:光明网   史洪举

直播间中,自称 “御医传人”“执业医生” 的“黄院长”以传授药酒秘方为名推销宣称能治愈糖尿病、脑梗的“神酒”。直播过程中,主持人表示,心脏病、骨病、失眠、糖尿病、脑血栓等疾病,均可用此药酒医治。“黄院长”则讲述“70多岁多种重病老人喝完3瓶就好了”“濒死之人重获新生”的案例。但据调查,黄某所宣传的头衔和任职单位并不存在,相关药酒的功效也与实际不符。

冒充专家、神医在直播间信口开河,向不知情的消费者推荐不具备功效的药品、保健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可以说,这些“御医传人”的行为相当卑劣了。而其背后的广告主、经营者、平台等推波助澜者更该严惩,做到源头治理,才能让这些无所不能的“神医”销声匿迹。

根据《广告法》,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发布广告,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药品、保健品广告不得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保证,不得利用代言人作推荐或证明。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应由相关部门先行审查,否则不得发布。

由此可见,这些在直播间肆意忽悠人的“御医传人”触及了广告法的全部红线。尤其是,很多中老年群体对食品药品安全和是否有虚假宣传存在模糊认识,未必能轻易地识破这些“神医”的话术,进而掉入陷阱。更可怕的是,不排除一些老年群体对这些“神酒”深信不疑,通过大量饮用“神酒”来代替正规的药物治疗,进而恶化病情。假如监管部门能够多用点心,从严查处伪劣产品和运作“御医传人”背后的灰色帮凶;假如网络平台能够少些利欲熏心,多些责任心,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筛查、屏蔽直播间的违规营销,无疑将保护更多人免遭欺诈。

监管部门不能再选择性失明,对直播间的“御医传人”骗局漠视不管,任其招摇过市。既要追责“御医传人”,更要深挖其背后的广告主、经营者和发布者,以及放任不管的网络平台,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样才能净化市场环境,让消费者在真实的信息中独立自主判断产品优劣,不被虚假广告所迷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相关知识

减肥茶变泻药 消费者被忽悠
大健康,除了忽悠,还能怎么做?
绿瘦虚假宣传并无效果忽悠消费者
碧生源为何忽悠消费者?
直播间“神奇食品”套路多 消费者需警惕
中消协:直播电商夸大宣传问题突出 消费者冲动消费严重
直播间保健品销售乱象调查:主播夸大功效坑了消费者
中消协调查:直播电商夸大宣传问题突出 消费者冲动消费严重
年轻人的消费秘籍 李佳琦直播间
保健品检测:消费者如何避免被“忽悠

网址: “御医传人”怎么还在直播间忽悠消费者?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3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