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我们距离“药到胖除”还有多远?

我们距离“药到胖除”还有多远?

绝大多数肥胖症的起因是摄入的能量长期高于消耗的能量,而这些剩余的能量,最终都被转化成脂肪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慢慢地堆积起来,并最终导致一系列健康风险的增加。所以想要减肥,就是要让摄入的能量低于消耗的能量,坚持一段时间,身体里的脂肪就会被慢慢地消耗掉,BMI就会下降了。请注意,脂肪的累积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同理,脂肪的消耗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所以减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坚持相当一段时间后才能见到效果。考古学研究的成果显示,我们智人在地球上已经大约生活了20万年。在其中99.5%以上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基本上都生活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环境中,终日为了食物而奔忙。因为食物的来源没有保障,准点进食更是没有可能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生存,所有物种都必须具备一个本领,那就是在饥饿的状态下仍旧有足够的力气去获取食物;对人类来说,就是要去狩猎或采集,而上面提到的快速与长期这两种互补的能量储存方式,就是在这种环境里生存的基本保证。与此相对应,所有的哺乳动物还都以同样的生物信号系统来调控这两种能量之间的转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就是主要的生物信号。这两个激素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以保证身体各个器官和肌肉,在没有及时用餐的情况下还能正常工作。

在没有人工冷藏的环境里,好不容易猎获的食物都必须在短时间吃完,否则就浪费了。在饱餐一顿之后,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先以葡萄糖的形式进入血液,流通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大脑是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大脑会优先吸收葡萄糖作为养分,维持它的正常工作状态。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组织都无法直接吸收葡萄糖,都必须先接收到胰岛素这个化学信号,将胰岛素受体激活,才能把葡萄糖分子转化成肌肉和组织可以利用的能量形式。前面已经讲过了,多余的能量就会在胰岛素和其他化学信号作用下,被转化为糖原或脂肪储存以来,以备后用。当我们停止进食一段时间之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会被消耗掉,血糖就会开始降低。因为我们的大脑是直接吸收葡萄糖的;所以一旦血糖过低,大脑就无法正常工作,这是非常危险的,大家都要有所警惕。这时,身体就要开始调动自己的能量储存,来补充血糖,而维持血糖的主要信号分子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胰高血糖素。在胰高血糖素这个信号分子的作用下,作为临时能量储存的糖原就会被重新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起到升高血糖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糖原储备够用10到14个小时。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一日三餐,进食间隔在4到7小时这个时间段内,身体所储存的糖原都是够用的,不需要调动脂肪形式的长期能量储备。你看,少吃一餐对于减少脂肪的作用是很小的。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连续10—14个小时不进食,那么他体内的糖原储存就会被基本消耗完了。这时他就需要调动能量的长期储备,体内的脂肪代谢就会加速,继续维持血糖的稳定,为身体,尤其是大脑的正常工作提供能量。这就是目前很流行的16+8轻断食减肥的科学根据。大约在断食12小时之后,人体所需能量有70%以上将来自脂肪代谢。

听到这里,你也许会有些担忧:16小时不吃东西,会不会饿出点毛病来?这么说吧,16+8轻断食减肥虽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是绝大多数没有基础病的人,只要不是操之过急,都可以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适应,做到16+8轻断食,而且不影响正常的作息。如果你有基础病,尤其是有代谢方面的异常,那又当别论,你应该先去问问医生,千万不要自己盲目断食,弄不好真的饿出点病来。另外,育龄女性也需要谨慎节食,因为不少生育相关的激素分泌,都是由脂肪调控的。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控制和节制饮食对你不适用,或者是做不到,那么你就应该考虑通过药物减肥了。减肥药的底层逻辑其实跟我在前面讲的,是完全一样的:一种是减少摄入的能量,另一种是增加消耗的能量,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我们先来看药物如何帮我们减少能量摄入。这大致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提高肥胖症患者的能量消耗,另一种是降低他们的能量摄入。提高能量消耗的最佳方法当然是运动,但是这有相当的难度,因为脂肪的储能效率是很高的。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慢跑1公里可以消耗大约80大卡热量,相当于9克脂肪;跑完之后只要吃一块16克的巧克力饼干,补充的热量就达到了80大卡,基本持平了。那些运动完了之后就理所当然地无节制进食的人,也是不可能减肥的。所以更合理的减肥药物应该是降低肥胖症患者的能量摄入。

说到这里,我就要有请两种药物隆重登场,它们的功效各不相同。第一,是降低患者的食欲,或推迟患者的饥饿感,让你不想吃,比如诺和诺德制药公司的依诺欣;第二种药物主打降低患者的吸收,让你吃了不长膘,比如罗氏制药奥利司他。奥利司他是1999上市的减肥药。这个减肥药通过抑制肠道内的脂肪酶来阻止身体对脂肪的吸收,在消化膳食脂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款药物的减重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副作用虽无大碍,却直接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所以一直没有被广泛接受。而反观依诺欣,虽然也存在副作用,但是由于减肥的效果十分显著,2021年刚上市,就受到了广大肥胖症患者的青睐,至今一针难求。

减肥药依诺欣的活性成分,是一款名为“司美格鲁肽”的多肽类化学物质,也是前面提到过的胰高血糖素的类似物,GLP-1的受体激动剂。关于这个GLP-1激素的发现,它在血糖调控中的作用,以及它的受体激动剂药物研发,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柳暗花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因为牵涉到的专业知识比较多,今天在这里我也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挖掘。

其实,第一款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上市,早在2005年;并不是减肥药,而是一款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因为它在人体血液里的半衰期太短,需要一天注射3次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所以在市场上并不是很受欢迎。那么它的减肥功效是意外的发现吗?有不少人甚至认为减重是降糖的副作用,其实不是的。糖尿病是糖代谢的紊乱,肥胖症是脂肪代谢的紊乱,而糖和脂肪都属于哺乳类动物的能量代谢,本来就是密切相关的。其实在基础研究的层面上,早就有学者提出了这类药物的减肥猜想。直到2005年,我们才终于获得了真实世界的数据,坐实了这类药物的减肥功效。

于是,各大药企争先恐后地进入了这个赛道,希望能研发出更有效、更加方便使用的减肥药物,诺和诺德制药公司的依诺欣就是目前的领跑者。当时,诺和诺德研发团队的目标是每周一次的长效药物,也就是要把原先只能在血液中停留几分钟的天然多肽改造成能在血液中停留一周的长效药物,而他们最终研发出来的司美格鲁肽在人体中的半衰期高达165小时,而且高峰值与低谷值的差距相对很小,非常适合开发成每周一次注射药物。法语里“一周”是Semaine,就这样,药物名“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诞生了。如今,依诺欣已经在中国获批,用于肥胖症的治疗。

为什么一款减肥药会受到如此的关注呢?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肥胖症已经给各国的医疗资源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在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迅速。继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两项全球第一之后,中国成人及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正在成为社会医疗资源的主要负担之一。根据调查显示,在我国,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超重或肥胖。而在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也就是说,在6至17岁的孩子里,平均每5个就有1个超重或肥胖。今年,动画电影《哪吒2》的票房一飞冲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50多亿人民币,折合20多亿美元,打破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多项纪录。可是你知道吗,超重与肥胖对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是多少吗?据统计,早在5年前的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高达2000多亿美元,是《哪吒2》票房的100倍!

尤其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正变成全球流行病。2023年4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85年到201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增长了18倍,仅肥胖的检出率就增长了75.6倍。以全国约3亿儿童青少年的总量估算,预计到2030年,中国超重和肥胖儿童人数将接近1亿。

为此,2020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课业负担重、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不足等,是造成超重肥胖率快速上升的原因之一。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等16个部门,再次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为期3年的行动,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推动相关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更加有效合理地分配社会医疗资源。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全球性超重和肥胖现状,是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食物结构与作息方式逐渐演化的结果,也不是用几个“三年计划”或“五年计划”就能解决的。提升体重管理意识,鼓励健康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超重和肥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对健康的严重副作用,我们才有可能阻止,并最终逆转全球性超重和肥胖的趋势。

相关知识

太空旅行,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太空旅行,距离我们还有多远?—中国经济网
我们距离智慧农业还有多远?
把“基站”建到太空!卫星互联网离我们还有多远?
“无限流量”离我们还有多远?
商业航天迎热潮 太空旅行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孕妇离复印机安全距离是多远 孕妇应当远离哪些辐射
我们离统一电子病历还有多远?
【健康】猝死与我们的距离有多近?从疲劳到猝死,只需六步
人工智能健康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网址: 我们距离“药到胖除”还有多远?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4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