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中国改革现场丨当社区医院也可以做手术 麻雀虽小的“社区外科”如何做好健康中国大文章

中国改革现场丨当社区医院也可以做手术 麻雀虽小的“社区外科”如何做好健康中国大文章

+关注

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杜希萌 王殿甲)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是国家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获得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的“末梢神经”。社区医院作为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第一道防线,其服务能力直接关系百姓能否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已经占到全国一半以上,在夯实全科、中医科等传统科室之外,不少社区医院也从患者需求出发,增强专科服务能力。

今年,上海市提出计划新建40家“标准化社区门诊手术室”,而在此之前,部分社区医院已经探索开展适宜外科手术,并提供检查、手术、康复“一站式”服务。

社区医院做手术,居民买不买账?

图片

在上海,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高级别洁净手术室

常规器械整齐摆放,手术无影灯、手术台、急救药品等一应俱全;“三区两通道”的专业设置为患者和医生筑起安全防线。很难想象,这仅仅是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科手术室。

今年上海市着力推广标准化社区门诊手术室。“外科手术室”开到居民家门口,让社区医院除了解决“头疼脑热”,还能解决患者更多疾病困扰。

韩女士是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陈杰的签约居民。两年前,她背部长出一个囊肿,一开始她曾想去找个大医院做检查,但因为担心路途远、检查繁琐,看病的时间“一拖再拖”。

图片

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陈杰为患者进行浅表肿物切除手术

消毒、麻醉、切除、止血、缝合、包扎、送检,仅仅半个多小时,陈杰就完成了病灶切除。术后,护理中心伤口护理门诊及家庭医生团队继续跟进,全程无缝衔接,为患者提供伤口换药及康复指导。

今年,是陈杰担起“社区外科医生”担子的第三年。

之所以能成为一名社区外科医生,得益于上海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全专联合”探索。陈杰解释,目前每个全科医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专研一个专科特长。

在日常真料理,他也发现,不少患者对于在社区“动手术”心存顾虑。在他评估一名患者是否需要手术的同时,患者也在评估他是否有完成手术的能力。

陈杰说:“我们现在做浅表肿物切除、甲沟炎嵌甲的一些根治性手术。有些患者认为我们作为一级医院、社区医院条件有限,医生的水平也有限。我会跟患者说,我们作为全科医生,积极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修,也有专家的支持。很多患者对我们家庭医生都有一定的信任。”

2023年,上海市提出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适宜的外科手术,“清创缝合、浅表肿物切除、脓肿切开引流、拔甲术”等术式就涵盖在内。为何是这些手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张天晔解释,这些“小手术”是百姓所需的必要医疗服务。

图片

张天晔向记者介绍:“上海市目前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161种基本的诊疗病种,把九类外科小手术病种列在其中。因地制宜,从需求出发。上海的社区外科手术主要是在远郊地区开展,因为这里服务半径较大,率先探索对老百姓的受益是更加明确的。”

虽然这些手术都是小手术,但对于一家社区医院来说,仍然是个新的挑战。要在社区医院里开“外科诊室”,不仅仅需要培养具备外科手术能力的医生,还意味着标准化手术室、器械、药品等一系列新的投入。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吗?对于这个问题,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曹筱筱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曹筱筱解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主要的职能就是解决辖区居民的健康问题。如果我们社区不能做这样的小手术,我们要给患者转诊到上级的二三级医院,时间成本会增加。经过评估,适宜在社区做的小手术,15到30分钟就能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我们的全科医生也有了自己的专长。”

图片

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陈杰为患者看诊

对于患者来说,相关诊疗费用也有了实实在在的降低。西渡社区居民蒋桂贤算了一笔账:“我从家里走到社区医院只要10分钟。中心医院费用高,我身上的肿块做手术最少要1000多元。社区医院距离、价格便宜,并且治疗有效果。”

社区“小手术”让基层防病、治病关口前移

在社区医院里开展的虽然是“小型手术”,但不是“低配服务”。为了持续提升“社区外科”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海多家社区医院还依托医联体合作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培养专科人才,增强内核实力,不断拓展手术项目。这些改变,让老百姓多一种就医选择的同时,也使得不少疾病的防治关口持续前移。

每周三,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洋都要作为“外援”到上海市闵行区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他需要参与的手术,是一些难度稍高或使用部分新型医疗器械的术式;带教社区外科医生也是他的主要工作。

在王洋看来,分级诊疗持续推进,上下级医院联系更加紧密,而一体化高标准的手术室让他们可以在社区医院完成手术。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病例,社区医院可以更早筛查识别。

王洋说:“在社区发现一些疑难病人或者手术难度比较大的,通过我们在社区开展的住院证可以直接到我们医院办理住院,很便利。现在从小肿块开始,适宜性手术的下沉越来越多,开展的手术类别和病种也会增多。”

图片

王洋在术前和患者进行沟通

在上海市卫健委发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门诊手术室建设指引里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门诊手术室是满足社区居民常见疾病适宜手术治疗需求,并与上级医疗机构手术诊疗服务形成功能互补、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格局的重要场所。

小病不能耽误,大病及时发现,社区医院内,家庭医生成为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师”。过去不少老人“小病拖、大病扛”的情况明显改善,防病关口持续前移。

图片

患者在社区医院测量血压

同时,通过医联体合作,社区医院在家门口为百姓看好病的能力显著提升。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陆海峰给出了一组数据,2024年,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门诊超过4000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超四成。今年上半年,外科门诊就诊人次也明显增加。未来他们计划通过规范诊疗,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陆海峰说:“我们的病理检查、院感防控采用的标准,都跟我们的上级医院一样,包括术后对患者进行管理的规范流程。老百姓的感受度、随访不亚于三级医院。下一步我们想把服务做得更高效,打算把精神科门诊、口腔手术,种植正畸逐步开展起来,进一步做好全专结合,能力提升。”

上海市闵行区卫健委基层卫生科科长陈斌透露,作为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之一,目前他们已经实现辖区内每一家区级医疗卫生机构背后都有一家市级三甲医院和一个医学院校作为技术支撑。通过开展上下一体的标准化治疗,患者能在诊疗全过程持续受益。

陈斌说:“闵行现在社区卫生服务占到公立医院的65%左右,儿科、口腔占到了40%左右,呈现出老百姓对社区的信赖在不断提升。2025年闵行重点破题下转难,做好转上去病人的后续健康承接,形成全过程闭环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上半年,通过一些健康管理已经基本上达到了40万人次左右。”

“家门口”如何托起健康获得感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大力度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互联网诊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等技术手段也助力患者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运行评价处处长胡同宇透露,从“大医院”到“家门口”,基层医疗改革持续托起民生需求。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着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弱项。4月,十三部门发布《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相关措施持续落地见效;同时,不同地方依据自身发展情况,探索可行路径,也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提升的抓手。

图片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运行评价处处长胡同宇

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持续完善也让医疗资源实现最优化应用。从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覆盖更全、能力更强的社区医院,通过与优质医疗资源的联通对接,老百姓的医疗需求正在实现更大程度的满足。

改革的触角仍在不断延伸。

胡同宇表示:“老百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好,乡镇卫生院也好,不管是通过名医工作室还是每周定期的一天两天的坐诊服务、带教服务,都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上级医院的专家了。随着上级医生对基层的帮扶,甚至是以科包院团队式的帮扶,过去基层机构开展不了的服务现在能够开了,没有设置的科室现在能够设了;基层的药品与上级医院的目录更加协同一致了,种类更多,用得更放心,老百姓用药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2188个县(市、区)在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其中八成左右的县(市、区)已在开展资源共享中心建设,9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可以提供儿科诊疗服务。

未来让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交朋友”,上海也有自己的目标。

图片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张天晔

张天晔说:“今后几年,社区的基本病种会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希望每一个病种都在社区和上级医疗机构的诊疗和管理路径上都有各司其职的作用。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多的是早期筛查发现、初期诊断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专科诊疗,同时要把疑难杂症第一时间能够转诊到我们的上级医院。这并不是结束了,上级医院完成诊疗之后,社区能够做好后续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的服务承接。”

后记

社区外科的“小切口”背后,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大文章”。当标准化手术室成为社区医院的标配,当三甲专家与家庭医生形成诊疗合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就医模式的创新,更是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变既需要政策设计的顶层智慧,也离不开像上海这样因地制宜的基层探索。未来,随着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必将托起更多百姓的健康获得感。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三问“社区外科”:做哪些手术?居民会去吗?如何确保规范?
浅谈我国社区康复中心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建设?
专访:美国女性健康社区Glow的“中国式生存”
现当代中国医疗题材文学作品述评
一批中医特色技术 在社区医院“复活”
智库问答|如何做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篇大文章
“健康社区”项目启动 提升中国社区慢病管理水平
中国改革现场
做老百姓身边的科普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科普大赛“搬”进了社区体育馆
社区健康服务管理范文

网址: 中国改革现场丨当社区医院也可以做手术 麻雀虽小的“社区外科”如何做好健康中国大文章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4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