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坐在宿舍里的你盯着手机突然弹起:“完了,小组作业忘交了!”你惊出一身冷汗;中午买饭时,看着空空的钱包,后悔冲动下单买的300元游戏皮肤;在Boss直聘投递了几百份简历,你还是找不到工作,突然觉得“毕业即失业”不是玩笑……
这些让全场观众“笑着攥紧拳头”的情景,来自西安科技大学的心理情景剧《晚安,压力怪兽》,演员均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2024级本科生。。
它究竟有何魅力,能够成为戳中年轻人的“压力镜像”?近期, 新媒体中心@西西科科专访了创作团队 ↓↓↓
AI辅助生成画面
为什么“压力”会变成会说话的“怪兽”?创作团队在接受采访时,首先提到了皮克斯经典动画《头脑特工队》。“我们的灵感就来自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电影里把抽象的快乐、悲伤、愤怒变成会跑会跳的‘情绪小人’,让我们突然想到,大学生的压力,是不是也能变成看得见、会说话的角色?”编剧张丹丹回忆道。
在《头脑特工队》中,11岁女孩莱莉的大脑里,五个情绪角色共同掌控着她的行为:快乐带着她探索世界,悲伤让她学会共情,愤怒促使她表达边界……这种“具象化叙事”让抽象的心理活动变得可感可知。
“这部影片通过莱莉的故事,把抽象的情绪装进五彩缤纷的大脑总部,让观众看懂‘情绪如何塑造我们’,探讨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张丹丹表示,受此启发,团队就计划围绕大学生最熟悉的“压力困境”写剧本。
创作团队在调研身边的大学生活时发现,很多同学为论文查重率熬夜,为月底余额发愁,为找不到工作失眠……这些都是剧本创作的现实基础。这些真实的压力碎片,成了剧本的“血肉”。
因此,在人物构建上,团队便选择把学业拖延的焦虑、钱包告急的窘迫、职业规划的迷茫和人际相处的纠结,具象化为四个会吵架、会吐槽的活物:“压力怪兽”。它们用专属言行包围主人公“力力”,让“被压力淹没”的抽象感受,变成观众能直观看见的戏剧冲突。
四个性格鲜明的“压力怪兽”就此而生——“学业怪兽”严肃认真,喜欢用数据说话,之后还升级成“期末考试”;“钱包怪兽”拎着空钱包,吊儿郎当,总是抱怨自己“瘦”了;“职业怪兽”雷厉风行、语速飞快,喜欢用各种职场术语施压;“社交怪兽”温声细语,却总焦虑不安。
AI辅助生成画面
“我们没编故事,只是把宿舍夜聊的吐槽搬上了舞台。”扮演主人公“力力”的刘永腾说。当这四个“怪兽”围着“力力”争吵、施压时,台下观众仿佛看到了被论文、账单、求职、社交困住的自己。这种扎根现实的创作,让作品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剧本改了十余次,直到团队成员们开始聊起自己的糗事时,才真正“活”了起来。
“最初的剧本像本心理手册,把知识点一条条列出来,演起来像背书。”回忆剧本打磨过程,“职业怪兽”的扮演者雷一鸣笑称。直到一次深夜座谈会,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吐槽最近的故事,才找到了最佳修改方向。在他们看来,情景剧不能只局限于搭建一个情景来凸显主题,更重要的是与观众产生情绪共鸣,而真实的细节就是打通观众情绪,与之产生共振的钥匙。
剧本中“熬夜补小组作业”“冲动下单后吃土”“刷招聘软件越刷越慌”等情节,都来自身边大学生的日常烦恼与吐槽。这些场景没有刻意煽情,却让观众“在笑声里攥紧了拳头”,因为每个人都在其中看到了自己。
“这让我们确信,扎根真实体验的故事,才能真正走进人心。”扮演“钱包怪兽”的方玲荣说。
对于团队成员们来说,参演的过程更像一场“沉浸式压力疗愈”。刘永腾说:“从最初被‘压力怪兽’围堵时的手足无措,到跟着室友的建议尝试番茄工作法、列消费清单,再到最后笑着对‘压力怪兽’说‘我懂你们了’,自己仿佛真的完成了一次和压力的对话,学会了不逃避、不焦虑。
而扮演“压力怪兽”的演员们也有奇妙共鸣。“学业怪兽”的扮演者蔡鑫润表示,演的时候像在和自己对话,台词里藏着的,其实是我们都需要的“和解指南”。现在自己会在背知识点清单时反思拖延,念消费记录时还忍不住捂嘴笑。
“主人公‘力力’和‘压力怪兽’们并肩喊出加油时,台下观众的掌声混着场上的笑声,让我们突然明白:这些让人头疼的压力背后,藏着成长的动力;而哪怕被压力困住,身边也总有室友的陪伴、自我的觉醒,这种被理解的温暖,正是这个剧本最治愈的力量。”参演学生何怡鑫、韩孟钰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于今年4月发布的显示,抑郁水平在18—24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在“内卷”“躺平”成为热词的当下,年轻人与压力的关系,早已不是“消灭”那么简单。《晚安,压力怪兽》最打动人的,正是它传递的全新态度——不是打败压力,而是学会与它共存。
剧中其实还藏着一个温柔的秘密:“另一个我”。这个“我”是充满正能量的,拥有最实用的解压指南。例如,对付学业压力用“番茄工作法”,学25分钟奖励5分钟休息时间;对付钱包空问题设立“剁手冷静基金”,冲动时先问“这东西能吃吗”;对付职业焦虑就“先投3份简历,再追1集综艺”;对付人际困扰更简单,“直接约奶茶,比猜来猜去强”。
这些方法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年轻人与压力和解的门。就像剧中所说:“我们总以为压力是黑夜里的怪兽,天亮后才发现,它们只是迷路的伙伴。”团队成员们表示,他们想让每个年轻人都敢对压力说:“嘿,一起走吧!”
去年以来,“公园20分钟效应”爆火,成为不少年轻人精神快充的方法。新媒体中心@西西科科也整理了一些“充电方式”,帮助大家快速解压↓↓↓
AI辅助生成画面
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始终以“”为目标,构建起“一心六化”心理育人新模式:心理育人机制体系化、队伍专业化、朋辈互助常规化、知识普及化、活动多样化、危机干预及时化。从心理角到校园心理剧大赛,从专业咨询师坐谈到朋辈互助小组,学校正在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搭建起释放压力、疗愈心灵的平台。《晚安,压力怪兽》正是这种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届陕西高校“阳光护航”心理育人宣传季实践活动上,西安科技大学表现亮眼,实现了所有参赛项目全部获奖的佳绩。除了《晚安,压力怪兽》斩获全省第一外,还在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同时,在2025年陕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评选中,心理中心教师张萌荣获一等奖,罗维荣获二等奖,而心理中心赵海霞老师在2025年陕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经验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这部剧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提醒着每一个人,“成长路上的压力从不会消失,但我们可以学会和它对话、同行”。学校将继续做年轻人的“心灵守护者”,用更多贴近青春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压力中找到力量,在成长里稳步前行。
你的“压力怪兽”是什么呢?评论区一起聊聊,或许它正在等你和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