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直播间小龙虾缺斤少两 真当消费者又聋又瞎吗?

直播间小龙虾缺斤少两 真当消费者又聋又瞎吗?

直播间小龙虾缺斤少两 真当消费者又聋又瞎吗?

2025年08月08日 08:13   来源:南方网   林珊

烈日当头,在空调房里怡然自得品尝美味的小龙虾,俨然是当下流行的标配。然而,这份浮生偷得半日闲的享受,可能要因为小龙虾的品质而大打折扣。媒体调查发现,电商平台上许多低价外卖小龙虾存在实物与宣传不符的情况,“缺斤短两”“配菜压秤”“以次充好”已成为消费者投诉平台上的“常客”。一边是光鲜亮丽的广告拉满了消费者的期待,一边是货不对板的冻虾浇灭了消费者的热情,直播间的销售套路不仅伤害了大家的胃和钱包,也透支着人们对行业的信任。

看到“6斤小龙虾”“4斤小龙虾套餐”等商品名称,你会如何理解小龙虾的分量?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直观地将数字理解为小龙虾的净重。部分商家正是利用人们的思维惯性,在商品名称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将“连汤带菜再加面”的总重作为套餐名称,从而误导消费者判断。更有甚者,售卖的“四斤套餐”连盒带汤仅3.6斤,面对消费者的质问,商家或是将重量的缺损归咎于加工的损耗,似乎这样就有了完美的“免责声明”;或是打探顾客信息,借售后之名行威胁之实,把售后做成了对顾客的二次伤害。横行的套路与霸道的售后,只会将消费者推得越来越远,一锤子买卖的尽头,只会剩下一个个被淘汰的劣质商家。

针对上述销售乱象,法律并非没有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有“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八条也要求,广告对商品的描述“应当准确、清楚、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明确了“多次发送恐吓、侮辱等信息”的处罚手段。法律的要求清清楚楚,商家却绞尽脑汁把创意用在了“如何不清楚”上;法律的惩处赫然在列,商家却肆无忌惮地视而不见。这不禁令人好奇,商家如此有恃无恐,究竟底气何在?

个中曲直,平台恐怕难辞其咎。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作为小龙虾线上交易的撮合者,本身也是流量的受益方,理应守土有责,承担起商家资质审核、商品质量监管、商家售后指导等义务。然而现实操作中,面对海量投诉,平台往往以“不在管辖范围”为由进行搪塞,企图通过象征性补偿几张优惠券打发消费者。殊不知,法律明确规定,平台明知或应知商家侵权而未采取必要措施,应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平台放任虚假宣传视频反复推送,放任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小龙虾流通销售,其实就是在为虎作伥。在平台算法高度发展、AI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平台难道真的无法分辨商家售卖的小龙虾几斤几两、质量几何?

面对诚信的塌方,行业当敲响警钟。《中国小龙虾产业调查分析报告(2025)》指出,2024年度小龙虾专业店开店率42.1%,关店率为42.9%。关店的背后,是小龙虾餐饮产业在原料、加工、管理等方面的积弊。在此背景下,为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监管必须亮剑,市场监管部门要提高对小龙虾的抽检频次,遇到缺斤少两、虚假宣传的情形,按相关法律规定严肃处理;平台必须设限,要求商家清晰标注规格、保障足斤足两、畅通售后渠道,对违规商家限流下架;商家必须自律,应明白口碑才是最好的宣传,品质才是最硬的底气。唯有让价格回归价值,让宣传回归真实,才能让小龙虾回归为餐桌上的美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相关知识

陈志朋被曝两次偷税漏税 还辱骂员工“你是瞎了还是聋了”
2斤小龙虾=1.5个马拉松?真相来了
小龙虾+维生素C=砒霜?
直播间保健品销售乱象调查:主播夸大功效坑了消费者
夏季吃小龙虾必知细则 小龙虾的清洗方法
引领消费升级 娃娃鱼取代龙虾成宴席头菜
直播间“神奇食品”套路多 消费者需警惕
年轻人的消费秘籍 李佳琦直播间
小龙虾配西瓜,夏日CP还是健康雷区?
主播为引流,吞下两斤纯肥肉

网址: 直播间小龙虾缺斤少两 真当消费者又聋又瞎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5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