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您一份訓練“健康指南”
■洪慶任
姜 晨繪
實戰化軍事訓練的深入推進,對官兵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助力官兵提升訓練水平,預防訓練傷發生,聯勤保障部隊第907醫院的專家,根據訓練中的常見問題,總結了一份“健康指南”,分享給戰友們。
預防訓練傷病
軍事訓練傷的預防是軍事訓練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素質差異、訓練方法不當、缺乏保護措施等,都可能導致訓練傷發生。
疲勞性損傷在軍事訓練傷中較為多發。官兵進行高強度訓練時,如果沒有進行准備活動或准備活動不充分,肌肉尚未達到適宜訓練的水平,容易造成肌肉拉傷、踝關節扭傷等訓練傷病。訓練頻率過密或單次訓練時間過長,也容易引發訓練傷病。為有效預防訓練傷,戰友們在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做好准備活動。訓練前要做好准備活動,如通過拉伸運動、伸展運動等,增加肌肉血流量,提升肌肉柔韌性。一般建議准備活動時間為10~15分鐘。進行高難度訓練前,組訓者應進行標准示范,並詳細講解注意事項,讓參訓人員掌握動作要領,避免因動作要領掌握不到位而引發訓練傷。
開展專項訓練。在軍事訓練中加入預防訓練傷的專項訓練,有助於降低傷病的發生率。比如,進行提臀、足尖走路和跳繩訓練等,可以預防踝關節扭傷;進行平衡訓練,可以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進行膕繩肌柔韌性訓練,有助於避免發生膕繩肌拉傷。
及時休息調整。訓練後的休息調整,也是預防訓練傷的重要一環。不要突然停止訓練,尤其是在五公裡越野、武裝泅渡等高強度訓練後,應緩慢減速,逐漸停止,給身體一個適應過程,避免抽筋、急性扭傷等傷病發生。訓練後不要大量飲水。訓練後大量飲水會增加身體負荷,建議適當休息後再喝水。飲水時少量多次,慢慢補充水分。適當放松。建議訓練後按照由上至下的順序,依次放松頭部、上肢、下肢、腳踝關節等,避免因肌肉緊張造成拉傷、扭傷等訓練傷病。
掌握急救知識
白金10分鐘、黃金1小時。掌握應急條件下的自救互救技能,可以及時有效進行救治,避免傷情進一步發展。針對官兵容易出現的傷病,以下整理了一些急救方法,可供參考。
肌肉拉傷、扭傷。肌肉拉傷後,拉傷部位會出現劇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用手可摸到索條狀硬塊,觸疼明顯。發生肌肉拉傷時,應立即用冰袋或冰毛巾對患處進行冷敷。建議每次冷敷15~20分鐘,每隔3~4小時冷敷1次,以緩解腫脹。注意不要讓冰塊直接接觸皮膚。冰敷的同時可用彈性繃帶包扎患處,防止腫脹加重。包扎時注意松緊適中,並將下肢抬高,以增加靜脈血回流。包扎24小時後拆除彈力繃帶,視傷情再作處理。一般情況下,受傷24~48小時後,皮下組織出血停止,此時可進行熱敷。肌肉拉傷或扭傷早期,不宜進行按摩和理療,否則會使腫脹症狀加重。48小時內不能使用膏藥,否則可能加重傷情。傷後三天內避免重復致傷動作,三天後可進行功能性練習,一周後可逐漸恢復鍛煉。伸展肢體時,以不引起傷處疼痛為度。
小腿抽筋。小腿抽筋也叫腓腸肌痙攣,主要指腳心和腿肚抽筋,常在游泳時發生。若官兵游泳時發生小腿抽筋,不要驚慌,先深吸一口氣,把頭潛入水中,使背部浮在水面,兩手抓住腳尖,用力向自身方向拉。反復幾次,肌肉會慢慢松弛。即使沒有發生過抽筋的狀況,平時也要經常練習這種急救方法。若日常生活中出現小腿抽筋現象,可迅速掐壓合谷穴(手臂虎口、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中間凹陷處)和人中穴(上唇上方正中的凹痕處)。一般掐壓20~30秒,疼痛症狀會有所緩解,肌肉會逐漸松弛。
外傷出血。常用的止血方法有以下幾種:指壓止血法,適用於動脈出血。手指將出血部位近心端(靠近心髒的一端)的動脈血管按壓在骨骼上,阻斷血流,從而達到止血目的。加壓包扎止血法,適用於小的靜脈或毛細血管出血。將無菌紗布覆蓋在傷口上,然後用繃帶適當加壓包扎,即可止血。加墊屈肢止血法,適用於沒有骨折的四肢動脈出血。在腋窩、肘窩、腹股溝、膕窩等部位,放置厚紗墊,並將肢體縛緊固定在屈曲位,壓迫止血。止血帶止血法,適用於四肢大動脈出血。將膠皮管(帶)適度拉長,在出血部位近心端繞肢體2~3圈並打結,從而達到阻斷血流的目的。如果出血量較大,可根據傷情,應用靜脈滴注血漿的方式進行補血治療。
保持良好心態
由於任務轉換、訓練強度和周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官兵在訓練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良心理,不僅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還會對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焦慮心理。戰友們面對實彈射擊或進行比武考核時,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適度緊張能使人集中精力,進而提高訓練質量。但如果過度緊張,可能導致身體機能紊亂,造成情緒焦慮。心理焦慮時,一般會出現心悸、呼吸急促、焦躁不安等身體反應,嚴重的還可能有注意力無法集中、易怒、失眠、厭食等表現。
自負心理。自負心理是一種不良心理認知,典型表現是驕傲自大。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可能會出現不按規定操作、盲目蠻干等行為。一旦受到批評或訓練成績下滑,還容易有垂頭喪氣、一蹶不振等表現,嚴重時還會出現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影響正常訓練。
心理疲勞。如果長時間從事單一、重復的工作,容易導致心理疲勞。在心理疲勞狀態下,一些戰友的機體與心理調節能力下降,容易出現情緒焦躁、動力耗竭、身體疲憊等感覺,嚴重的還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記憶衰退、失眠等症狀,影響訓練效果和質量。
針對以上幾種不良心理,該醫院精神心理科專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注意勞逸結合。勞逸結合更有利於提高訓練質效。如果長時間進行高強度、高壓力訓練,參訓人員容易產生焦慮、急躁情緒。建議組訓者在訓練過程中,適當給受訓對象減壓。如通過調整訓練強度和節奏,調動官兵的參訓熱情,避免官兵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
加強心理行為訓練。心理行為訓練主要是通過針對性訓練,激發個人潛能,調適不良情緒。組訓者可在訓練過程中,組織官兵進行團體呼吸放松、訓練心得分享等團體心理行為訓練,幫助官兵減輕壓力。
及時進行自我調節。如果察覺自己出現不良心理反應,應及時進行自我調適。比如,當情緒低落時,想一些令人開心的事情,或打打球、跑跑步,將不良情緒宣洩出來。肢體活躍會加速體內血液循環,使人的情緒在短時間內處於興奮狀態。訓練間隙,還可以多和戰友溝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學習到好的方法經驗;另一方面,通過相互交流,可以在相似的經歷或心情中,激發情感共鳴,進而緩解焦慮、緊張的情緒。
相关知识
健身教練:專業1對1私人訓練【免會費 試堂送INBODY】
慢病患者居家鍛煉指南 跪姿伸展訓練腹部肌群
在 Apple Watch 上的「體能訓練」中更改設定
香港健身教練推薦,服務內容及收費方式一次看
疫情下的居家跑步訓練:原地跑
不可忽略的小腿肌訓練與拉伸技巧
全球唯一自費太空游訓練過程大揭秘:適應失重生活(高清組圖)
每天10分鐘 6組仿生爬行基礎核心訓練 誠意回收造成妳不悅的脂肪!
跑步課堂⑰:跑步力量訓練示範,收藏!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七大好處!
网址: 送您一份訓練“健康指南”,請查收!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59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