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看,如果没有专业指导,短时间内极速减重,并不一定有利于健康,反而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低血糖等情况。所以,科学、健康的减重很重要。
那么健康减肥,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呢?
别慌!今天给大家安利一个中医界的“懒人福音”,一种更贴近身体智慧的解决方案——穴位埋线减肥,不用天天扎针,不用饿到眼冒金星,轻松享“瘦”还能调体质!这项传承千年中医精髓、融合现代医学科技的创新疗法,正在引领健康瘦身的新风潮。
中医埋线减肥是传统针灸疗法的创新延伸。通过将可吸收的医用蛋白线体植入特定穴位,持续刺激经络,调节人体代谢功能、内分泌平衡及脾胃运化能力,从而实现抑制食欲、加速脂肪分解、改善体脂分布的效果。
与传统减肥方式相比,埋线疗法具有微痛微创、效果持久、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适合腹型肥胖、局部肥胖、代谢紊乱或反复减肥反弹的人群。
埋线减肥的四大核心优势
1. 标本兼治:调节体质,改善易胖体质,减少反弹;
2. 安全无痛:微创操作,随做随走,不影响工作生活;
3. 绿色高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技术,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4.长效刺激:一次埋线相当于多次针灸,效果可持续10-15天,减少频繁治疗的不便。
埋线减肥的治疗过程
1、专业评估: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一对一的体质辩证和健康评估,全面了解您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为您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埋线减肥方案。
2、精准埋线: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医疗耗材,确保安全卫生。根据个体差异和减肥方案,将蛋白线准确埋入相应穴位,整个过程快捷,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疼痛。
3、疗程安排:埋线治疗期通常10-15天埋线一次,6次为一疗程;埋线巩固保健期1 - 2个月埋线一次,3次为一疗程。具体效果、疗程会根据个人体质和减重目标进行调整。
埋线减肥的禁忌症
过敏体质,瘢痕体质患者。
怀孕期间,哺乳期孕产妇。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
有皮肤局部感染或溃疡处不宜埋线。
发热、急性心脑血管病、身体极度衰弱及有出血倾向性疾病者者。
埋线减肥是不是饿瘦?
埋线减肥之后很多人会感觉到饥饿,但这个时候需要控制饮食,所以很多人会产生饿瘦的错觉,但其实埋线减肥并不是因为饿才瘦的,而是“埋进去”的线可以帮助代谢掉脂肪。
埋线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症状、不同的肥胖原因进行辩证选穴,然后在穴位上埋线,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减掉脂肪,埋线结合溶脂液帮助将脂肪自体溶解,使埋入的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控制食欲,双向结合减掉脂肪,达到健康的变美的目的。
埋线减肥法就是将线体利用埋线针埋在人体的穴道内,线体能够被人体吸收,刺激人体的穴道达到调整人体的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最后达到非常好的瘦身效果的一种减肥方法。
这种减肥方式是根据患者个人的体质,以及造成肥胖的原因在不同的穴道内埋线,是一种可以做到对症下药进行减肥的方法,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肥胖分为4种证型
中医方面,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可以将肥胖分为4种证型,快来自测一下你属于哪一种:
胃热火郁证
每天都吃的很多,吃完后还是觉得饥饿,大便干,小便黄,有时觉得口干、口苦,特别喜欢冷水,舌红,苔黄,脉数。
痰湿内盛证
这一类肥胖患者,自觉身体沉重,容易困倦,每天都有睡不完的觉,有时又伴有头晕,腹胀,口干,但又不想喝水,平素喜欢肥腻食物,舌胖,苔白腻,脉滑。
气郁血瘀证
形体肥胖,同时伴有喜欢叹气,胸胁胀满,常伴有失眠,女子见月经量少,闭经,血块较多,舌暗,有瘀点,脉涩。
脾虚不运证
该类患者常常觉得神疲乏力,气短,四肢常有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更加明显,常常没有胃口,大便烂,容易粘马桶,舌淡胖有齿痕,脉濡。
写在最后
在针灸埋线治疗的同时,中医还会根据“胖友”体质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来疏通经络、健脾益气、温中散寒,调和气血兼治伴随肥胖出现的一些疾病,如月经失调、便秘、高血脂、脂肪肝等。除针灸埋线外,还会根据“胖友”体质,提供推拿、艾灸、中药调理等不同治疗方式。
穴位埋线减肥不仅是一种减重方法,更是一种健康管理方式。它通过中医智慧帮你轻松甩掉顽固脂肪,重塑健康体态。如果你正在为减肥烦恼,不妨试试穴位埋线,让中医助你科学“享瘦”!
我是李志贵中医,每天认真做科普,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不妨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支持我一下。
相关知识
中医埋线减肥丨躺着就能享“瘦”,还能调理体质哦!
躺着就能瘦?揭秘大热的中医埋线减肥
“躺着就能瘦”?揭秘大热的中医埋线减肥|防治肥胖日
太火了!中医埋线减肥真的能躺着瘦吗?
埋线减肥:真能躺着瘦吗?揭秘中医减肥的真相
穴位埋线真能“躺瘦”?中医理疗减肥的科学真相与避坑指南
埋线减肥是不是躺着就能瘦?是否适合所有人?
中医埋线减肥体验,健康享瘦
躺着也能瘦?埋线减肥,开启您的健康瘦身之旅!
“躺着”就能瘦,区泗泾医院针灸科用中医智慧助您健康享“瘦”
网址: 中医埋线减肥丨躺着就能享“瘦”,还能调理体质哦!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6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