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的”痰湿体质”长期以来被视为多种代谢疾病的高风险人群,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一直未能明确。2025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多家机构在《Cell Discovery1》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从分子层面揭示了痰湿体质与代谢紊乱之间的关联机制,发现肠道菌群中的关键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这项研究不仅为中医体质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证据,也为代谢疾病的早期预防和精准干预开辟了新途径。
痰湿体质是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约占中国人群的10%。根据中医理论,痰湿体质是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而导致痰湿凝聚的体质状态,表现为以粘滞重浊为主的一系列特征2。这类人群通常具有明显的外在表型特征:体态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胸闷腹胀、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尤其是额头油腻)、上眼睑浮肿、咽喉常有痰阻感、口黏腻以及舌苔厚腻等。更为关键的是,痰湿体质者即使尚未出现明显的肥胖、高血糖或高血脂等典型代谢异常症状,其基因表达谱已显示出与代谢疾病相关的异常模式。
痰湿体质的形成既有先天禀赋因素,也受后天生活方式影响。先天因素方面,研究显示如果父母一方有痰湿体质,子女出现痰湿体质的概率显著增加,这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家族聚集现象一致。后天因素则主要包括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久坐久卧)、情志失调(思虑过度伤脾)以及环境湿邪(久居湿地)等2712。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水谷精微不能正常代谢,形成痰湿积聚的恶性循环。
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看,痰湿体质与多种现代代谢性疾病高度相关。研究团队对209人(167名痰湿体质者和42名平和体质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显示:痰湿体质者中高达92.2%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如肥胖、高血脂等;且中医体质评分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血脂水平、尿酸值等代谢指标呈显著正相关1。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14%代谢指标看似”正常”的痰湿体质者中,也已检测到肠道菌群和血液代谢物的异常变化,这提示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改变可能先于传统临床指标的异常,可作为早期预警信号。
这项由中国多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采用了多组学整合分析策略,结合临床观察、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和动物实验等多种方法,系统探索了痰湿体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团队首先对痰湿体质与平和体质人群的肠道菌群进行了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两组人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痰湿体质者肠道中五种有益菌的丰度明显降低,其中一种名为Flavonifractor plautii的细菌减少最为显著。
该菌是一种能够发酵类黄酮产生有益代谢物的肠道共生菌,在健康人群中通常保持稳定存在。研究发现,痰湿体质者肠道中F. plautii菌的数量较平和体质者减少了惊人的80%,即使在他们尚未出现明显代谢异常时,这种差异已经存在。通过体外培养实验,研究人员证实F. plautii菌具有在48小时内大量产生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的能力,这种代谢物在维持代谢平衡中扮演关键角色。
植物鞘氨醇是一种生物活性鞘脂类物质,研究团队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痰湿体质者血液中这种物质的水平明显下降,且与中医体质评分呈强负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植物鞘氨醇能够准确区分痰湿体质与平和体质,其诊断价值甚至优于一些传统代谢指标,堪称”代谢健康晴雨表”。这一发现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了客观、可量化的分子标志物,解决了传统中医诊断依赖主观症状判断的局限性。
为了验证该菌及其代谢产物在代谢调节中的因果作用,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动物实验。首先,他们将代谢指标看似”正常”的痰湿体质者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粪菌移植实验),5周后这些小鼠出现了明显的代谢异常:体重增加、高血脂、脂肪肝,同时检测到F. plautii菌数量减少60%,植物鞘氨醇水平下降50%。这一结果直接证明痰湿体质者的肠道菌群特征足以诱发代谢紊乱,即使供体尚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在干预实验中,研究人员给这些代谢异常的小鼠补充F. plautii菌后,观察到显著改善:体重下降15%,肝脏脂肪含量减少40%。更令人振奋的是,当直接给小鼠补充植物鞘氨醇时(绕过细菌环节),高剂量组小鼠的血糖、血脂指标完全恢复正常。这些结果不仅证实了F. plautii菌-植物鞘氨醇轴在代谢调节中的核心地位,也为开发针对痰湿体质的精准干预策略提供了明确靶点。
从分子机制上看,F. plautii菌减少导致的植物鞘氨醇水平下降,会阻碍肝脏PPARα受体的正常激活。PPARα是调控脂质代谢的关键核受体,其活性降低会导致脂肪氧化、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最终引发能量代谢失衡,形成痰湿体质特有的”代谢紊乱易感状态”。这一发现首次将中医的”痰湿”概念与现代分子生物学通路联系起来,架起了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桥梁。
这项关于痰湿体质分子基础的研究具有深远的转化医学价值,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在早期预警方面,检测肠道F. plautii菌数量和血液植物鞘氨醇水平可以在传统代谢指标异常前识别高危人群。这种微生物-代谢标志物组合比单纯依靠BMI、血糖、血脂等指标更为敏感,有望成为健康体检的新项目。对于检测出F. plautii菌严重减少或植物鞘氨醇水平低下的个体,即使当前代谢指标正常,也可被列为重点干预对象,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针对性干预预防疾病发生。
在干预策略上,研究提示了几种潜在方向:首先是开发含F. plautii菌的益生菌制剂,通过补充这种关键有益菌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与现有益生菌产品相比,这种基于特定体质类型的精准益生菌可能效果更为显著。其次是直接补充植物鞘氨醇或其前体物质,绕过细菌环节直接调节代谢通路。此外,寻找能够选择性促进F. plautii菌生长的益生元或中药成分也是可行策略,这类干预可能更符合中医整体调理的理念。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研究的发现与中医传统的痰湿体质调理原则高度一致。中医建议痰湿体质者饮食应以健脾利湿的食物为主,如薏米、赤小豆、山药、冬瓜、萝卜、生姜等3。现代研究显示,这些食物中许多含有丰富的植物多酚和膳食纤维,可能正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包括促进F. plautii菌生长)发挥功效。例如,薏苡仁和赤小豆被证实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减轻炎症反应;生姜中的活性成分6-姜酚则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这些传统食疗方案的科学性在新研究的背景下得到了重新诠释。
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中医强调痰湿体质者应”少睡多动,避免久坐久卧”,建议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增加有益菌比例。此外,研究还提示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中医针灸、艾灸等外治法改善痰湿体质的部分作用机制。例如,常被推荐用于痰湿体质的穴位如足三里、丰隆穴等,其刺激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肠道微环境,间接促进F. plautii菌等有益菌的生长。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项研究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范本。它展示了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析传统医学概念的物质基础,将经验医学提升为循证医学。中医体质学作为一个整体理论框架,其不同类型可能对应着不同的微生物-代谢特征谱,这为未来开发针对各种体质的精准健康管理方案奠定了基础。正如研究者所言,这项成果不仅揭示了”未病先防”的分子机制,更提示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改善痰湿体质的关键。
基于这项突破性研究的发现,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为科学的痰湿体质综合调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针对已出现代谢异常的患者,更着重于早期识别和干预高危人群,真正体现中医”上工治未病”的预防理念。
饮食调整是改善痰湿体质的基础。根据中医指南,痰湿体质者应遵循”饮食有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原则,特别推荐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现代研究证实,这些传统推荐食物大多富含益生元和活性成分,能够正向调节肠道菌群:
全谷物和杂豆类:如薏米、赤小豆、绿豆等,富含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是肠道有益菌的重要能量来源。研究显示,这些成分可以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 十字花科蔬菜:如萝卜、芥菜等,含有硫代葡萄糖苷,经肠道菌群代谢后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异硫氰酸盐,可调节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 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传统认为能”燥湿”,现代研究显示其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 芳香化湿类食材:如生姜、陈皮、藿香等,不仅含有挥发性油脂促进消化液分泌,其多酚类物质还能选择性地抑制有害菌生长。同时应严格限制促炎饮食的摄入:减少精制糖、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如油炸食品、奶油制品);控制酒精摄入(男性≤25克/天,女性≤15克/天);避免过量盐分摄入导致水钠潴留。这些饮食成分不仅直接损害代谢健康,还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剧痰湿体质的内在紊乱。
运动干预是改善痰湿体质的另一支柱。中医强调”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建议痰湿体质者进行适度有氧运动。现代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以:
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F菌等有益菌的生长 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入血引发的慢性炎症 直接激活AMPK和PPARα等代谢调控通路,增强脂肪氧化能力适合痰湿体质者的运动包括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及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以微微出汗但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每周至少15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特别指出痰湿体质者应避免在湿冷环境中运动,这与中医”避风寒湿邪”的理念一致。
情志调节在痰湿体质管理中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损害脾的运化功能,加重痰湿。现代医学也证实,慢性压力可通过脑-肠轴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增加肠道通透性,诱发低度炎症和代谢紊乱。因此,痰湿体质者应特别注重:
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但不过度) 练习正念冥想、深呼吸等减压技巧 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避免孤独感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中医特色疗法在痰湿体质调理中具有独特价值。除了内服中药(需专业医师辨证施治),还包括:
艾灸疗法:常用穴位如足三里、丰隆、中脘等,通过温热刺激健脾化湿。研究表明艾灸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指标。 拔罐走罐:特别适用于痰湿阻滞经络导致的局部沉重、疼痛,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经络推拿:重点按摩脾经、胃经穴位,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胃蠕动。 中药泡脚:利用药物透皮吸收和足部反射区效应,常用苍术、厚朴、藿香等燥湿药物。随着对痰湿体质分子机制认识的深入,未来可能出现更为精准的干预手段。例如:
基于F. plautii菌的下一代益生菌制剂,可能比现有益生菌产品更具针对性 植物鞘氨醇或其前体的营养补充剂,直接调节代谢通路 微生物组检测指导的个性化饮食方案,选择最有利于个体肠道菌群平衡的食物 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和微生物组分析的精准健康管理系统这项关于痰湿体质分子机制的研究代表了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重要突破,其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远超单一疾病的治疗研究。通过揭示中医体质类型的生物学基础,该研究为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对话搭建了桥梁,也为未来医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从理论层面看,这项研究首次用现代分子生物学语言阐释了中医”痰湿”的物质基础,证实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科学性。中医将体质视为”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这种整体观念长期以来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支持,而F. plautii菌和植物鞘氨醇的发现为痰湿体质提供了可量化的分子标志物,使中医体质辨识从经验判断走向客观检测成为可能。这一范式转变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
在医学实践方面,该研究开创了”微生物组-代谢物-宿主健康”的新型研究框架,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新视角。传统上,医学界主要关注代谢疾病出现后的治疗,而对疾病发生前的”亚健康”状态缺乏有效干预手段。这项研究表明,通过检测肠道菌群和血液代谢物,可以在传统临床指标异常前识别高风险个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早期预防。这种策略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高度契合,但赋予了其现代科学内涵,使预防医学更加精准和可操作。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痰湿体质约占中国人群的10%,是代谢性疾病的庞大潜在患者群。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代谢性疾病的负担日益加重。这项研究提示,针对痰湿体质的群体性干预可能比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更具成本效益。例如,在健康体检中增加肠道菌群和特定代谢物筛查,对高危人群实施生活方式指导和针对性干预,有望从源头上减少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这种预防策略对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也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思路。传统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因人制宜”,这与现代精准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研究发现,即使在代谢指标正常的痰湿体质者中,也已存在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异常变化。这表明基于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的个体化健康评估可能比传统的”一刀切”标准更为精准。未来,结合中医体质分型与多组学分析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有望实现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的医学模式转变。
当然,这项研究也留下了许多有待探索的科学问题。例如:
F. plautii菌减少和植物鞘氨醇水平下降是痰湿体质的原因还是结果?其上游调控机制是什么? 除F. plautii菌外,肠道菌群中是否还有其他关键菌种参与痰湿体质的形成? 不同地域、年龄和饮食习惯人群中,痰湿体质的微生物特征是否存在差异? 现有益生菌产品中是否含有足够数量的F. plautii菌?如何提高其在肠道的定植效率? 哪些中药成分能够特异性促进F菌生长或模拟植物鞘氨醇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答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痰湿体质和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理解,为开发更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A decrease in Flavonifractor plautii and its product, phytosphingosine, predisposes individuals with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to metabolic disorders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痰湿体质 ↩︎中医体质养生:探秘痰湿体质的健康之道 ↩︎相关知识
肠道菌群与代谢健康的生物医学研究.pptx
自闭症或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肠道菌群紊乱:或不仅影响消化,还与四种疾病有关,如何改善?
维生素C的功能、吸收代谢、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肠道菌群紊乱怎么调理?这十大科学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一定要知道
茶叶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脂质代谢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紧密关联
肠道菌群紊乱怎么办?
肠胃菌群紊乱怎么调理
微生物与健康:肠道菌群的奥秘
网址: 中医痰湿体质的科学解密:肠道菌群与代谢紊乱的分子关联 « 数字生活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6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