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绪论 教具: 多媒体电脑
基本教材: 《预防医学》
教学目的: 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现代的健康观,医学模
式的转变,掌握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的观点,了解我国卫生工
作方针和建国以来取得的卫生成就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史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需结合当时
自然科学的发展情况进行讲解。
难点为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的思想:必须结合和疾病作斗
争的经验和对疾病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预防医学的定义
2、医学模式的概念
3、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时间
(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5
15
15
15
20
定义和特征
定义:讲授预防医学的定义和地位
特征:与临床医学对比,预防医学具有的五个方面的特征。
发展简史
个体预防:生物医学迅猛发展的基础上临床医学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仍以个体治疗和预防为主。
群体预防:个体预防效益不高,必须以群体为对象进行预防,并辅以社会性的综合措施(第一次卫生革命)
全球预防:疾病谱的改变,意味着医学必须从单一的医学防治转向同心理社会行为相结合的防治,这就是60年代的第二次卫生革命。
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改变
(一)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是用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医学,致力于寻找每一种疾病特定生理病理变化,企图发展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为医学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2)提示医生的诊疗模式需作调整,对疾病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空间考虑并作出立体诊断,3)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然性。
(二)健康观
1、消极的健康观:"无病就是健康"
2、积极的健康观:“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一)公共卫生措施
预防性卫生服务包括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免疫接种;老年保健,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的预防;改进医疗卫生服务,提倡全科医疗服务等。
保护健康(疾病预防和控制)包括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控制及监测;环境中有害因素(空气、水、食物、土壤的污染及噪声)的控制;职业安全与卫生;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诊服务。
促进健康 通过健康教育,改变有害健康的个人不良卫生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药物滥用、性乱等,实行自我保健
(二)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
增进健康,提高抗病能力;开展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结合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情况讲解
根据医学模式和健康观转变讲解
WHO三级预防的评价,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5
3
2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疾病,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
预防遗传性疾病,做好婚前检查和禁止近亲结婚;
好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工作。
3)根据环境保护方针,对大气、水源、土壤、食品等采取保护措施。
第二级预防
对慢性病:做好“三早”工作
对传染病:做好“五早”工作
第三级预防
对己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
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一)卫生工作方针
卫生工作四大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
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卫生工作成就
1、在60年代初期,我国是第一个宣布天花消灭的国家,比世界范围的天花绝灭提前了10年,并陆续消灭和基本消灭了古典生物型霍乱、鼠疫、回归热、黑热病、斑疹伤寒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并计划在1995午消灭野毒株引起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2、全国人口死亡率已由建国前的25‰降低到1994年的6‰;婴儿死亡率也由建国前的200‰下降为31.4‰。人口平均寿命在建国前为35岁,到1985年已达68.9岁。我国居民的一些重要健康指标如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等,已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结语: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应用卫生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出复习思考题
举实例讲解。
结合时代背景讲解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人和环境 教具: 多媒体电脑
基本教材: 预防医学
教学目的: 了解环境的组成、人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来源、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熟悉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为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物的自净、迁移和转化。
通过甲基汞的形成、含氮有机物的分解的例子详细讲解。
难点为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
害。通过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温室效应等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典型公害病的例子加
深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和重视。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环境的自净方式
2、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5
10
5
20
10
25
第二章 人和环境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组成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原生环境:2、次生环境:
(二)社会环境: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
物质和能量交换
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类具有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二节 人类环境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与公害
介绍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概念
二、环境污染物
(一)来源: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二)种类:物理、化学、生物性三大类
(三)转归
迁移:物理过程
转化:化学过程
自净:物理方式、化学方式、生物作用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一、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2、长期性,3、复杂性,4、多样性
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一)急性作用:一次大量进入的急性中毒
(二)慢性作用:低浓度长期反复作用的慢性中毒
(三)远期作用:
致突变,
致畸,
致癌作用
(四)间接效应:
温室效应:CO2能让短波紫外线透过而吸收长波红外线以致地表热量不能散发,气温上升。
臭氧层破坏:由于大量生产和使用CFCs,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降解,产生NO、HO2、Cl—等活性物破坏臭氧分子。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反复讲解,强调其重要性,以加强记忆
举例说明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3
2
酸雨:通常是指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和雾。酸雨可使土壤酸化,使土壤中锰、铅、汞、镉等重金属转为可溶性化合物,易被冲刷而转入水体,引起水质污染,再通过食物链在水产、粮食、蔬菜等积累,间接危害人体健康。
结语:本章讨论了环境的定义、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与公害及对健康的影响。人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原生环境中存在许多对人体有利的因素,社会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污染物的来源有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途径;污染物排入环境后可发生迁移和转化,环境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对健康的损害有急性作用、慢性作用和远期损害三个方面。
出复习思考题
总结本章要点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节 饮水与健康 教具: 多媒体电脑
基本教材: 预防医学
教学目的: 了解水的卫生特征、水污染与疾病的关系,掌握水的净化和消
毒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水的混凝沉淀原理、过滤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在于水的混凝沉淀原理、过滤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水的
消毒方法尤其是氯化消毒方法。要联系目前我国饮用水消毒的现状
讲解。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介水传染病流行的范
例和我国目前饮用水消毒的具体情况讲解。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水的生理意义
2、影响混凝沉淀的因素
3、氯化消毒的原理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0
15
25
35
第四节 水
一、水源的种类和卫生特征
降水 降水是指雨雪雹水。
地面水 地面水是降水的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塘水、水库水等。
地下水 地下水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三种。
二、水污染与疾病
(一)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生物性污染 某些行业的工业废水(制革、屠宰业)、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后,其中所含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了水体,可造成介水传染病的流行。
化学性污染 水体受到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使水体含有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可使人群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物理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有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二)水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疫水所造成的急性传染病。
慢性中毒性疾病:主要是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所致。如水俣病、痛痛病。
(三)水的净化
1、混凝沉淀 天然水中常含有各种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由于重力作用某些悬浮物可以下沉,使水浑浊程度降低,称为自然沉淀。但天然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用自然沉淀的方法加以去除,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才能将细微颗粒凝聚成大颗粒面沉降,叫做混凝沉淀。
常用混凝剂:硫酸铝、明矾[Al(S04)3·K2S04·24H2O]、碱式氯化铝等。
(1)混凝沉淀的原理:电荷中和作用、吸附架桥作用
(2)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水中微粒的性质、粒度和含量; 有机物和离子的成分和含量; 水温; pH值;混凝剂的种类、质量和用量等。
过滤 过滤是指浑水通过石英砂等滤料层,以截流水中悬浮杂质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
原理:①筛除作用、②接触凝聚作用、③沉淀作用
(2)过滤装置:集中式给水系统中使用各种形式的砂滤池。分散式给水的过滤装置,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砂滤井、砂滤池和砂滤缸等。
(四)水的消毒
氯化消毒: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
原理:次氯酸的杀菌作用
常用氯化消毒方法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举例说明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的情况
强调目的和原理及方法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2
3
普通氯化消毒法:适用于水源水质变动小、污染轻、不含酚的水。
过量加氯消毒法:用于严重污染的水源水,此法消毒后需脱氯
持续氯消毒法:例如可用竹简、塑料袋、广口瓶或青霉素玻瓶等盛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方法。此法需测余氯。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水的pH值
水温
水的浑浊度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其他消毒方法
煮沸消毒:
紫外线消毒:
臭氧消毒:
碘消毒
小结:水受生物因素污染通常发生介水传染病;受化学物质污染常造成中毒性疾病。生活饮用水需净化和消毒,净化方式有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常用氯化消毒。
出思考题:
1、水的生理意义
2、影响混凝沉淀的因素
3、氯化消毒的原理
强调目的和原理及方法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食物因素与健康 教具: 多媒体电脑
基本教材: 预防医学
教学目的: 了解营养和营养素的概念种类、掌握供能营养的生理功能、缺
乏症。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和供给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是营养素的缺乏症,怎样才能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课教学。通过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状相联系,
适当的举例说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碳水化合物节约蛋白质作用
2、合理膳食的基本原理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5
10
10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
第二节 合理营养
一、食物营养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营养与营养素
(一)营养素功能 人体所需营养素的功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参与机体组织、细胞的构成
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生产劳动所需的热量
作为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二)营养素的需要量和供给量
营养素需要量:最低生理需要量、适宜生理需要量
营养素供给量(RDA):在平均需要量的基础上加两个标准差可满足97.5%的人的需要
二、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一)蛋白质
组成情况:占体重的15%一18%,占人体干重的50%。
生理功能,以构成人体组织、调解各种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参与许多重要物质的转运,并供给热量等
1、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蛋白质的含量: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
氮平衡:是衡量食物蛋白质质量和体内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指标。
蛋白质消化率:是指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储存利用的部分
蛋白质净利用率:表示摄人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情况。
2、蛋白质来源与供给量:占热能来源的10~15%左右。
(二)脂类:脂类包括中性脂肪和类脂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三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18碳2烯酸)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中供给,故称必需脂肪酸(EFA)。
营养价值的评价
(l)EFA的含量:脂肪中EFA的含量越多,其营养价值越高。
(2)消化率:脂肪的消化率与其熔点有关。
(3)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
食物来源与供给量:占热能不源的20~25%左右。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反复讲解、举例说明
着重必需用脂肪酸的生理意义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0
15
15
10
5
(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按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营养价值
提供热量:4kcal/g或16.8Mj/g
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
膳食纤维的功能
食物来源和供给量:粮谷类及其制品是其主要来源,以占热能来源的60~70%为宜。
(四)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钙:(1)吸收和利用;(2)来源与供给量
铁:(1)吸收和利用;(2)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锌:(1)吸收和利用;(2)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五)维生素
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 :生理功能、缺乏症、来源
维生素B1:(硫胺素):生理功能、缺乏症、来源
维生素B2:(核黄素):生理功能、缺乏症、来源
维生素C:(抗坏血酸):生理功能、缺乏症、来源
三、热能:
(一)人体热能需要取决于:基础代谢、劳动及各种活动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二)热能的来源和供给量
我国人民长期以来膳食结构以粮谷类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三大产热营养素各占总热量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60%一70%、脂肪20%一25%、蛋白质l0%一l5%,这是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热量分配比例。对于40岁以上人群的热量供给量,是在成年男女不同劳动强度热能供给量的基础上,减少一定比值,即40一49岁减少5%;50一59岁减少l0%; 60一69岁以上减少30%。正常情况下,人体对热量的需要与食欲相适应。食欲得到满足,体重又维持在正常水平,即说明所摄入的热量是恰当的。
小结:本章介绍了食物与营养的基本概念,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及热能。主要掌握各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合理膳食的基本概念和措施。
出复习题:
1、合理膳食的概念
2、碳水化合物的节约蛋白质作用
着重于碳水化合物供能的意义
着重讲解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注意蛋白质—热能缺乏的表现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 教具:
基本教材: 了解生产性危害因素的概念及其对作业工人的影响,职业病
教学目的: 的定义、诊断原则及处理措施。掌握生产性粉尘的危害,矽肺病
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为职业病的定义,特征、诊断原则和处理措施。
难点为矽肺病的发病机理、病理表现和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课教学,结合我国职业病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运用
图表方式表达矽肺的发病机理,结合预防矽肺经验讲叙预防的“八
字方针“。
课时安排: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职业病的定义
2、矽肺的预防措施
3、影响矽病发病的因素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5
10
10
15
第四章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第一节 职业有害因素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一)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1)金属及类金属、(2)有机溶剂、(3)刺激性与窒息性气体、(4)农药: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类杀虫剂、除草剂、熏蒸剂、(5)高分子化合物
生产性粉尘 各种生产性粉尘都可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引起尘肺。
(二)物理因素
异常的气象条件:异常的气温和气压等
电磁、电离辐射产生的α、β、γ、X射线和紫外线、红外线、微波以及激光等。
噪声和振动。
(三)生物因素
细菌、霉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强迫体位;
使用不合理工具;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三、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有害因素
厂房建筑和布置不合理,工艺流程不科学;
通风、采暖、照明设置安置不合理;
生产环境中缺乏必要的防尘、防毒和防暑降温等设备,造成生产过程中有害因素对生产环境的污染。
第二节 职业病及其特征
(一)职业病的范围和含义
广义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
法定职业病: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用法令的形式对职业病的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的具体病种。
(二)职业病特点
病因明确:
疾病和病因常有明确的剂量(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
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康复也容易。
不少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反复讲解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的基本情况
着重理解法定职业病的含义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5
5
15
5
(三)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1、职业史 2、生产环境调查 3、病史及临床检查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分类和特征
(一)生产性粉尘分类
1、无机性粉尘 包括:
(1)金属性粉尘:例如铝、铁、锡、铅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
(2)非金属的矿物性粉尘:例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
(3)人工无机性粉尘:例如水泥、玻璃、金刚砂等粉尘。
2、有机性粉尘 包括:
(1)动物性粉尘:例如畜毛、羽毛、角粉等粉尘。
(2)植物性粉尘:例如烟草、棉、麻、木、茶、谷物及甘蔗等粉尘。
(3)人工合成材料粉尘 :例如塑料热解产物、聚氨基甲酸醋类、环氧树脂等粉尘。
混合性粉尘:指上述各类粉尘两种或几种混合存在的粉尘。常见的如硅尘和煤尘、金属粉尘和硅尘混合存在的粉尘等。
(二)粉尘的特性
粉尘的组成 2、粉尘的分散度 3、粉尘的浓度
二、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尘肺 2、有机粉尘的致病作用 3、粉尘性支气管炎4、粉尘的致癌作用 5、其他作用
三、矽肺
(一)病因: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粉尘
(二)影响矽肺发生的因素:环境因素与要机体因素
(三)矽肺的发病机制:1、尘细胞的死亡2、胶原纤维增生,矽结节形成
(四)矽肺的临床特点和诊断:1、症状和体征 2、X线表现 3、 肺功能改变 4、并发症 5、矽肺诊断
(五)矽肺的预防和控制:“八字方针”
小结:本章介绍职业性有害因素及职业病。重点掌握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生产性粉尘对机体的危害,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矽肺的预防和控制。
出复习题
注意粉尘来源的广泛性
粉尘的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
矽肺的诊断和预防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五章传染病 教具:
基本教材:
教学目的: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教学重点、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流行过程
教学方法:理论课
课时安排: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传染病的概念
流行过程包括哪三个环节
教学后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分)
教学重点、 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0
5
5
第五章 传染病
地方病是指具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第一节 传染的基本概念
一、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病原体分、根据传播方式分,根据传播结局分和法定分类。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性
免疫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1、策略
2、措施
3、疫情报告
4、计划免疫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结合例子详细讲解,加深印象
强调缺碘的危害,尤其是智力的损害
相关知识
《预防医学A》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业主要学什么课程
中班健康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预防疾病》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中班健康教育教案《预防传染宝宝》含PPT课件
中班健康教案《预防疾病》
大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预防疾病有妙招》
预防医学专业介绍
爱课教学支持平台: 所有课程
早教启蒙课程教案,早教启蒙课程是学什么
网址: 《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