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晚报】

在全民关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我国各地医学人士纷纷投入科普宣传活动,引导人们加强慢性病防控。近期,本市医学专家针对北方春季气温波动较大的特点,提示糖尿病患者及家属们:避免走入“假性高血糖”的认识误区,同时对饮食、运动、胰岛素注射及用药安全等大健康知识更加深入了解,选择适合的综合管理科学方案。
春季血糖升高有可能是“假象”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肾脏内分泌科主任刘建峰教授近日指出,本市在内的北方多地今春气温多变,低温和高温切换时,建议糖尿病患者注意血糖监测并特别注意分析细节。其中一种情况是:在遇到“倒春寒”时,人体会需要很多热量来维持正常运转,基础代谢率会增高,导致血糖的升高。另一种情况是:气温突然升高后,一些人未来得及调整衣物,造成出汗较多,导致血液浓缩、血糖有所增高。刘教授指出,后者实际是一种假象,并不是真的血糖增高,充分补充液体量后可缓解。分清情况后可以得知:在寒冷条件下,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糖尿病患者用较少量的胰岛素就可以控制血糖,而在高温情况下,胰岛素的敏感性就稍微差一点。

同时他针对人们春季室外运动的特点强调:大量运动以后血糖也会波动,糖尿病患者运动时一定注意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衣物,特别警惕过冷或者过热,同时一定要对血糖“勤监测”,防止出现高血糖或者是低血糖给糖友带来不必要的一些意外。他遇到过有患者不辨原因,只是自行单纯增加降糖药物剂量,结果导致低血糖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他建议人们一定要到正规机构找专业医生咨询,基于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诊疗方案。
糖尿病不单单是血糖问题
回顾科普历程,刘建峰教授坦言:多年前业内对降糖指标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因此得到过教训。例如,某些治疗过程中的控糖指标应该针对的是年轻人或者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不能针对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曾有医务人员把病人血糖短期内降到了科学指标之内,没料到随之而来的是病人突发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引起脑血管病的高发。用更通俗的科普语言讲解就是:降血糖过度,降得太低,结果一些老年患者脑梗或心梗住院了。
“糖尿病不单单是血糖问题,还会引发血压、血脂、体重等多种代谢紊乱,而且这些代谢因素是我国导致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他引用国内外权威机构资料指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共管已经得到共识。最新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对糖尿病的管理也提出了多维度的更新与优化,纳入了更多的口服降糖药,特别是像比较常见的GLP-1受体激动剂,以前都是皮下注射的,现在上市了口服的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片。新版指南明确指出:更合理、更科学的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应当是综合性的,使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的管理达到控制目标。同时,新版指南还更新了一线药物治疗策略,从起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特征。像年轻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治疗手段更有针对性。例如,年轻的患者一般会选择强化降糖,避免出现远期并发症,以降糖、控制并发症同时重视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老年糖尿病群体,他强调:该群体要在降糖同时避免出现低血糖,安全性优先,还要兼顾肝肾功能及血脂、血压监测。有的老年患者因长期严格控制饮食或者营养状况不佳,出现了其他合并症。刘建峰教授建议对该群体选择长效降糖药物治疗,可增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安全性。在控制体重方面,选择应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者SGLT-2抑制剂,无论是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或者列净类药物,效果都很好。尤其对于合并有心血管及肾脏疾病并发症以及需要体重管理的患者,国内外医学界一致推荐把GLP-1受体激动剂单药或者是联合治疗作为一线药物的治疗,兼顾了降血糖的同时,还能控制体重,同时改善血压和血脂对抗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总之,业内推崇更加个体化治疗,同时选择更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
重视用药安全 助力健康中国
慢性病用药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多方关注。针对市场上的一些新变化,刘建峰教授提示人们理性科学应对。
“口服的降糖药特别是新上市的口服司美格鲁肽片在糖尿病的适应症当中仍适用于成人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仅可以单药应用,还可以在饮食、运动基础上改善血糖的控制。此外,在接受二甲双胍和/或者磺脲类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也可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他还强调,“有的患者在口服药物治疗初期,有肠胃道反应等不适,但随着使用药物时间的延长会适应胃肠道的反应。需要特别注意,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本身是降糖药,适应症是成人2型糖尿病,因此提醒大家不要把它当成减肥药来用。”
在回顾参与科普活动的感受时,他直言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社会上某些自媒体或直播间鼓吹所谓的“不用控制饮食”“不用运动”的降糖“神药”或者“秘方”。他提示人们一定要谨防被“忽悠”,切不要相信过度的夸大宣传,而要通过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他强调饮食运动是基础,慢性病防控必须改善饮食生活习惯,还要加强运动。
展望未来,他深信:我国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他和同事们将致力2030年达到目标,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