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固形成的固态团块,主要由血管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改变三个核心机制触发。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不会凝固,但当血管壁受损、血流速度过慢或血液黏稠度增高时,凝血系统会被激活,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损伤1.血管内皮(血管内壁)受损时,会暴露下方的胶原纤维和促凝物质,激活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例如,高血压
、高血糖、吸烟等因素会持续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逐步形成血栓。
血流异常2.血流缓慢:久坐、长期卧床或静脉曲张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细胞容易沉积,凝血因子局部堆积,触发血栓。 湍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管局部狭窄或弯曲(如房颤时心脏血流紊乱),导致血液流动不规则,促使血栓形成。血液成分改变3.凝血因子异常:遗传性疾病(如蛋白C、蛋白S缺乏)或后天疾病(如癌症
、妊娠)会导致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血液黏稠度增加:脱水
、高脂血症
或红细胞增多症
会使血液变黏稠,流动阻力增大,促进血栓生成。血小板激活与聚集1.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通过表面受体黏附到暴露的胶原纤维上,释放ADP、血栓素A₂等物质,吸引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以血小板为主)。
凝血系统激活2.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后者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网住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成“红色血栓”(以红细胞和纤维蛋白为主)。
血栓扩展与稳定3.血栓逐渐增大并加固,可能部分或完全堵塞血管。若未及时溶解,血栓可能机化(被纤维组织替代)或脱落,随血流移动引发栓塞。
动脉血栓1.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常见于心脏(心肌梗死
)或大脑(脑卒中
),表现为突发疼痛、功能障碍。
静脉血栓2.多因血流缓慢或凝血异常,常见于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表现为肿胀、疼痛;若脱落可导致肺栓塞。
微血管血栓3.见于感染
、休克
等全身性疾病,因微小血管内凝血异常引发器官损伤。
减少可控风险1.避免久坐或长期卧床,每小时活动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
,戒烟限酒。 药物预防2.
高风险人群(如术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
)或抗凝药(如肝素)。
及时就医3.突发胸痛、肢体肿胀或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诊,溶栓或取栓治疗可挽救生命。
血栓生成是复杂的病理过程,了解其机制有助于针对性预防。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控制基础疾病是降低血栓风险的关键。
相关知识
小腿血栓怎么造成的
简单三个动作,防止血栓生成
吃什么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血栓“最怕”的5类食物
血栓怎样形成的?山楂黑木耳保护血管防血栓
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怎么用药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怎么检查
脑血栓在恢复期怎样保养
血栓风险大揭秘:一种食物成罪魁祸首,医生呼吁警惕血栓源头!
身体有血栓怎样消除
网址: 血栓怎么生成的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7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