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时,蟹味最肥美,尤其是湖蟹(俗称大闸蟹),最有名的莫过于产于苏州附近的阳澄湖蟹。大闸蟹的学名为中华绒螯蟹,又名螃蟹、毛蟹,是湖蟹的一种,多产于江南地区。
每年秋冬之间是食大闸蟹的时候,很多爱吃之人到此时便摩拳擦掌,翘首以待,准备大快朵颐。然而,随着近几十年来,大家的体质被空调,饮料,牛奶,各种冰冻品等弄的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后,很多人因体质原因已经被剥夺了吃螃蟹的自由。
中医认为,大闸蟹味咸、性寒,入肝、胃经。另据《本草纲目》记载,蟹肉性寒,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清热、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过敏性皮炎。
因为蟹性质寒凉,所以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中,对蟹的吃法提出了他的见解“鲜蟹和以姜醋,佐以醇酒,嚼黄持鳌,略赏风味。”
在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好,脏腑阴阳调和之际,可以用暖胃,消食,并能解鱼蟹之毒的醋和姜配着一起吃,然后再用温热驱寒的酒帮助祛除螃蟹的寒性。即便是这样小心谨慎的吃,还要加上一个“略”字,就是必须点到即止,品尝一下风味足矣,如果过量食用,还是难免损伤脾阳。
一、吃蟹的6大禁忌
①脾胃虚寒怕食寒凉者不宜食
包括:大便溏薄,脘腹隐痛(如胃溃疡)的人不宜食。《本草经疏》:「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
②风寒感冒未愈者不宜食
包括:恶寒、流清涕、咳嗽痰白等感冒未愈者,食蟹则寒上加寒,感冒加重。《随息居饮食谱》:「中气虚寒,时感未清,痰嗽便泻者均忌。」
③患有风疾者不宜食
敏感性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和皮肤瘙痒症等,因蟹为皮肤发物,食后易动风,诱发过敏性反应。《本草衍义》:「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
④月经失调、量多、痛经之女士不宜食
尤其是寒体怕冷者。怀孕妇女忌食,尤其是蟹爪。《别录》:「蟹爪主破胞堕胎。」《本草纲目》:「蟹爪堕生胎,下死胎。」
⑤忌与柿子、茶水同食
由于蟹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柿子、茶水中含有鞣酸,若蟹与柿子、茶水同时食用,鞣酸和蛋白质相遇就会发生凝固,形成不易消化的块状物,引发肠痉挛,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故古人一直有“凡柿同蟹食,令人腹作泻”的说法,其次,中医认为蟹和柿都为寒凉之物,也是导致脾胃不适的主要原因。
⑥不可食生蟹,未熟之蟹及醉蟹
未经煮熟的蟹含大量细菌、病毒及寄生虫,食之有害。醉蟹是未经煮熟的蟹用酒制作,蟹在水中生活,是肺吸虫、肝吸虫及细菌、病毒的宿主,所以醉蟹不能食,食了容易生病;如果用了死蟹制作醉蟹会更危险,因死蟹含大量细菌和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如组织氨和类组氨物质会造成中毒,或严重的过敏反应。
二、蟹的这4个部位不要吃
蟹腮
即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俗称蟹眉毛,是蟹的呼吸器官,用来过滤水质的,很脏。腮下的三角形蟹白也不要吃。
蟹肠
里面有蟹的排泄物,掰开蟹身之后,看到蟹黄、蟹肉处有一根根黑色的东西,要取掉。
蟹胃
躲在蟹黄里的三角包儿,也有蟹的排泄物。隐藏在蟹盖上的蟹黄堆里,把蟹黄吃掉以后弃之。
蟹心
也叫蟹六角板。呈六角形,藏在蟹腹中间黄膏最厚的地方,是最寒的,一定不能吃。掀开蟹壳,可以看到一层黑色的膜衣,白色片装的蟹心就在黄膏与黑色膜衣之间。
三、吃蟹的最佳搭档
在吃蟹时,请务必佐以姜、醋、糖,这既能解腥散寒、消毒杀菌、调味和中,又可促进蟹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可以的话,吃蟹时最好能再喝一点酒,此时饮酒真正的目的,是取酒的辛温以解蟹的咸寒,一般选用黄酒或白酒,性味偏温的酒;绝不能选择由小麦所制,性味较寒的啤酒,如果以啤酒送蟹,则体内寒上加寒,非常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
紫苏,味辛,性温。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常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解鱼蟹毒。因此对于贪食生冷引起的胃肠道症状,可食用紫苏叶来调养。紫苏叶可代替生姜铺于蒸格和螃蟹同蒸,蒸出来的螃蟹会带有一丝紫苏的清香。紫苏亦可在食用螃蟹后泡水饮用或生食。
吃蟹后,倘若仍感到肠胃不适,则可用生姜数片煮水,趁热饮下,以暖胃散寒。
本期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赞、分享、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