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佛教与医学

佛教与医学

《佛教与医学_保健养生_生活休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与医学_保健养生_生活休闲(52页珍藏版)》请在素问文库上搜索。

1、佛教医学的历史 佛教的医学思想佛教的医疗法佛教的医疗保健,佛教文化作为中国 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与中国古代科技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佛教曾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数 学的发展作出过突 出贡献,也在古代 建筑学、印刷术以及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各个领域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佛教的传播, 促进了中国与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的医药学交流,使中国医药学在不断吸收外来因素的基础上发达 繁荣起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医药学发生了影响。这影响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域来华僧人传来了西域,特别是南亚 的医药学知识;二是 大量佛经的翻译,以 文字形式将南亚的医 药学知识介绍了进来; 三是中国出

2、现了一批懂得医药学知识并能为人用药治病的僧人。,这一时期来华的西域僧人,特别是南亚僧人中,有许多人都学习过五明。“五明”的意思是五种知识,包括:一、声明,即语言音韵方面的知识;二、工巧明,即工艺算历等方面的知识;三、医方明,即医学方面的知识;四、因明,即逻辑论辩方面的知识;五、内明,即人生、灵魂与宇宙等方面的知识。,中国中原地方的僧人中,也有不少懂得医道的。,据高僧传卷四于道邃传:于道邃,晋代敦煌人,“年十六出家,事兰公为弟子。学业高明,内外该览,善方药,美书札,洞谙殊俗”。,诃罗竭传记载,晋代僧人诃罗竭本是樊阳人。晋武帝太康九年(288),他到洛阳,正赶上那里流行疾病,“死者相继,竭为咒治,

3、十差八九。”,当然,我们还注意到,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有些僧人并不是真正的医生,而是利用医药扩大自己的影响。如刘宋时周朗的上书献谠言中就曾提出,说有的僧人“假揉医术”而不遵守佛教戒律。在佛教的大潮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但这并不影响主流的积极意义,从整体上看,还应该肯定僧人们对医药学的积极贡献。,随着佛经的翻译,印度的一些医学理论也传入了中国。在这一时期,除了翻译了有关佛经而外,还译有印度传统医学的专门书籍。其中,佛医经较详细地谈论了病理。,佛医经认为人体是由“四大”,即地、水、风、火四种元素,和合而成;四大不调,人即生病;季节变化、饮食男女、心理状况、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人体四大要素的消长,

4、从而使人 体内在的机制保 持平衡,平衡即 健康,失衡即患 病。,唐代以后,有两个人物很突出,那就是 耆婆和龙树。,耆婆,梵语作Jiva或者Jivaka(此字的原意是“生命”),又译为耆域、时缚迦,佛经中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后汉安世高译过柰女耆域因缘经和柰女耆婆经,经中说耆婆是柰女与萍沙王之子。耆婆长大,无畏让他外出学习技艺,他便到得叉尸罗处拜师学医。7年学成,遍识天下药物。,龙树,梵文为 Nagarjuna印度叫龙 树的人很多,历 史上最有名的龙 树本是大乘佛教 早期的大师,后 世称为龙树菩萨,是马鸣菩萨的弟子,约2、3世纪时的南天竺人,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若干重要著作传世。,到了唐代,

5、僧人还曾把中国的医药和医药知识传播到国外,如朝鲜和日本等。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并在日本传播中国医药学。唐代,日本派到中国来的留学僧人很多,据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鉴真及其弟子是应日本遣唐学问僧荣睿和普照的邀请,才决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的。,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药书,它为我国中药学和植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书共52卷,190余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附图1100余幅。,本草纲目一书包含有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也有佛教与中国医药学密切关系的诸多例证。,中医将病因分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外感六淫(寒、暑、燥

6、、热、湿、风);日本“汉方养生谈”亦分病因为内七情与外五邪(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等)。七情被认为是生病的主因,因为“七情是五脏之主,喜和恐太过激烈,伤心;怒则伤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惊悲则伤肾”。,中医从内外因来谈疾病产生的原因,与佛经阐述者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大智度论中记载,疾病的产生是由外在的因缘或内在的因缘所造成的。南传的清净道论也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种原因: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所致。

7、总结说来,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四大不调,贪瞋痴毒。,所谓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此身由四大所成,是印度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医学中,倡言经络气血、五脏六腑各有其独特系统。小止观说,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种,即一切身病的总称。其中,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外在的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内在的贪、瞋、痴三毒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维摩诘经说:“我现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过去的妄想所造成的。众生因为执着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来自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妄

8、念。,贪:是对于自己的喜爱境生起染污耽着的心。例如:贪求美食过饱,而致消化不良;好吃零食、甜点;不定时的饮食,吃完后无暇清除牙垢,贪着美食留在口中的美味,时间久了,自然容易产生酸,成为细菌的温床,造成蛀牙和肥胖。,瞋:大智度论卷十四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心起时,血脉贲张,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复发等疾病。,痴: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众生何尝不是如此呢?被无明烦恼缠缚身心,而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即使生病,只相信偏方密医,也不愿探究病痛产生的前因后果,加以对症治疗。身体外在的病,容易察觉,但心里的毛病,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而不自知,久积

9、则易成病。,疾病的产生,与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整个社会的生活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疾病的治疗必须先找出其病因,防范于未然,甚至每个人都必须要有维护健康的观念,所谓“上医治未病”,就是这个意思。,良好的饮食习惯: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对于食物无论在清洁或习惯上,乃至质与量的摄取,都必须谨慎。佛遗教经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行事钞说,维护生命的食物摄取,须配合四季的变化,利用不同的饮食,来调和四大之身。,静心打坐:我们的心经常是向外攀缘的,妄想纷飞,念头生灭,永无停止,让人心神不宁,影响身体的作息。就生理上来说

10、,妄 想会使神经系统受到刺激,造成不协调的现象,例如:遇到意外惊 吓时,会有颜面发青, 手脚发冷,精神恍惚等 现象,这是因为心神不 宁导致。将心调到平和, 呼吸顺畅,对整个身体 器官,必能减少伤害。,礼佛拜忏:就“礼佛” 的效果而言,从外观看, 为屈伸肢体的全身运动, 实是达到体操健身,舒 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 用。“礼佛”,尤重心 意,心志专一虔诚,动作徐缓安详,意作观想,观一身化无量身,遍往十方无量世界,礼拜供养无量诸佛,利益无量众生;观“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人的身体生病要找医师,心理生病则要靠自己,靠佛法。以佛法为良药,能杜绝种种恶疾。像六度就是要度众生的六种毛病:布施对

11、治悭贪,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恨,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世间的医学多强调饮食、物理、化学、心理、环境、气候、医学的疗法,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病治疗。佛教的医学不但含括世间的医学,更重视内心贪瞋痴三毒的根除,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调和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才能真正迈向健康之道。,从制限上来说比丘由於生病,痛苦不堪,或身体羸瘦,四肢无力;而看病者,因照顾病比丘,分身乏术,无法随众。此时,释尊对於病比丘、看病比丘,会给与某些特殊规定和通融,以减轻病者、看病者的身心负担。,佛教养生歌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第一,是非以不辨为汤

12、药,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捷,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肃穆为庄严,凡是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唐)百丈禅师,佛教认为一切物质存在无常性、无我性,只有心灵是独立的、自由的。永远维持心灵的寂静,保持与灵魂的一致,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不过是取恒河一滴水那样简单。而中医强调心理平衡,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则会导致内伤和疾病的发生,这与佛教的理念是殊途同归。,七情致病并通过心理治疗而获得健康的例子很多,范进中举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书呆子

13、范进,多年寒窗苦读,未能考取功名,54岁侥幸高中,高兴过度,竟疯了,中医认为是过喜伤心,叫他的老丈人打了他一巴掌,就清醒了,病也好了,这是用恐惧制止过分欢喜的方法.,清代有个八府巡按,患了精神忧郁症,成天闷闷不乐,终日愁眉苦脸,请了很多名医都不见好,有一天请了一无名老中医,这位老中医把脉良久,沉吟不语,好一会才恍然大悟对病人说:“噢,你得的是月经不调嘛。”这位八府巡按捧腹大笑,并一边笑一边说:“我堂堂男子汉,身为八府巡按,怎么会得月经不调呢?”以后想到此事,这位大人总是大笑,就在这一次次的大笑中,他的病不药而愈。这是以喜胜忧的方法。,这种心理疾病不药而愈的医案在我国医史上有很多。佛教认为,身病

14、的发生,大部分由心病引起。心绪烦乱,心情抑郁,愤怒会招致心虚气弱,贪食、贪得、争强好胜会使肝火旺盛,耗损气血,外邪就会乘虚而入,佛文化中强调与世无争,涅槃寂静,超凡脱俗,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平和。,佛教还认为,生病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外缘外在条件,外因,指人们周围的环境即身体外部的客观物质,如噪音,污水,浊气等环境的污染,有毒的食物,天气的寒冷与高温,洗涤剂中残存的毒素.二是内缘,内在条件,内因,指人的内心世界,包括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等.比如喜欢暴饮暴食,纵欲贪欢,喜怒无常,忧郁烦闷,紧张恐惧,爱好撒谎,心理不平衡,内心冲突,幻觉错觉等。,这些致病因素与中医的看法如出一辙,中医也分内因与外因

15、,内因主要指内伤七情,房劳,暴饮暴食等.外因主要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及外伤、疫气等外来致病因素。,* 凡争强好胜的人多半都有鼻炎。* 凡是生活消极,凡是往坏事方面想的人,容易生理上的消化不良。* 人的心理绝对支配生理,有些新兵进入前线阵地,听到枪响就要拉肚子,因为其紧张的刺激,胆汁大量分泌,增加肠子蠕动,就会拉肚子。所以人的健康,都决定于你的形态。,* 贪心太重的人,会患肾脏病。* 疑心太重的人会患风湿性关节炎,病因是怀疑、猜忌、妄想而来。* 放纵本能,纵情声色的人加上精神的刺激,会引发糖尿病,糖尿病大多都是放纵自己加上情绪激动而引发的。* 话多的人,男人多容易得疝气,女人舍白带特别多。,“六

16、伤”歌1久听伤神,2久视伤血,3久卧伤气,4久立伤骨,5久坐伤肉,6久行伤筋.,“十二莫”歌1莫强食,2莫强酒,3,莫强攀重,4莫忧思,5莫大怒,6莫悲愁,7莫大惧,8莫跳动.9莫多言,10莫大笑,11莫贪欲,12莫怀恨.,一般地说,有六种可以专门对治烦恼和妄念的方法.1、不净观-观想境界不净的现象,可以对治贪欲.2、数息观-注意数自己的呼吸,从一到十,循环不止,只数出息或入息,不可出入同数,用于治散乱心.3、慈悲观-观想一切众生受苦的现象,可以消除我们的憎恨心.4、因缘观-观察人生的因果,破除愚痴.5、念佛观-念佛的名号,智慧功德和庄严的身像,消除业障6、空观-观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没有

17、独立存在的实体,可以破除我们的执着.,养生歌早睡早起,精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睡前洗脚,当吃补药。白天多动,夜里少梦。消愁解闷,百病无根。房宽地宽,不如心宽。笑颜常在,青春不败。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运动筋骨,康寿而福。心胸开阔,年寿过百。养生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菜叶,少食肉类。头部宜凉,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斋饭能益寿,素食能养生.在美国作过一项调查表明,肉食和十大死亡原因中的六种疾病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糖尿病,动脉硬化,肝硬化有关,佛教在饮食方面主张节食和素食,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也是非常科学的.,节制饮食,可以防治疾病.这是为什

18、么呢?少吃东西是人类生病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少吃东西能让胃充分休息,而且减轻身体机能的过度负荷.使身体组织恢复活力,白血球和抗体能充分发挥驱除病菌的效能;饮食过量,不但伤肠胃,而且过多的养分留在体内,排不出去,会变成毒素。,素食有什么好处呢?看看肉食对我们带来的害处就知道了.一,肉食过多会抑制维生素B12的合成,肉类缺乏维生素C,易造成贫血.二,肉食会阻碍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引发糖尿病.三,肉类食物中缺少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易造成蛋白质过量,产生肝病,高血压,血管硬化.四,肉类含有尿毒尿酸,多吃使人机能衰退和疲倦.,五,多吃肉会导致癌症,尤其是烤焦的肉含有致癌物质,而蔬菜水果可以化解致

19、癌物质.六,肉类中含有传染病菌,抗生素药品,环境污染的残留物质,而且病菌在肉中不易消灭.七,肉食比蔬菜贵,会造成高蛋白肉类的巨额消费,动物吃八磅谷类才生长一磅肉.八,佛教还从反杀生的角度反对食肉,从佛教的心理而言,食肉会使人丧失爱心,增长贪执,苦恼,内心充满憎恨,残忍,仇杀.,修身养性十二少1少思,2少念,3少欲,4少事,5少语,6少笑,7少愁,8少乐,9少喜,10少怒,11少好,12少恶行.,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专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例如贪欲心重者,佛陀教他用不净观来对治,观想不净的种种,自然不会再起贪爱。对于瞋恨心重的人,就教他慈悲观,发脾气时,只要一念慈悲心起,怒气就发不起来。若愚痴太

20、重,就以因缘观来对治,想到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犹如飞尘与粪土,何必愚痴呢?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说:“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肠。”若是懂得陶冶心神,修养自己的心地,凡事心平与气和,必能受用无穷。,人生的种种病痛,如心不能静、气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默、瞋不能制、苦不能耐、贫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释、矜不能持、惊恐不能免、争竞不能遏、辩论不能息、忧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总因未淡未空所致。若能真淡真空,一切以“不执着”三字了之,这是拔去病根的神药。,世间的医学多强调饮食、物理、化学、心理、环境、气候、医学的疗法,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病治疗。佛教的医学不但含括世间的医学,更重视内心贪瞋痴三毒的根除,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调和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才能真正迈向健康之道。,感谢观看!,

相关知识

佛教禅修与身心医学
佛教素食--学佛网
佛教禅修与身心医学——正念修行的疗愈力量
佛教与中医的情志养生交融与创新诠释
国学知识文库佛学系列:佛教与中国文化(张曼涛主编)(5页)
佛教与素食
中医与佛教文化:养生之道的和谐共鸣
【哈佛大学教员力推,...
宗教与茶文化:佛教与茶
“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健康传承与佛教中国化”教义阐释会在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举行

网址: 佛教与医学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7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