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护士群体面临职业倦怠风险,职业健康需关注

护士群体面临职业倦怠风险,职业健康需关注

“职业枯竭症”或称“职业倦怠症”,是一种源于心理的疲惫状态。与爱情中的“审美疲劳”相似,护理工作也同样可能让人产生厌倦。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工作要求的严格,以及护士人力资源配置的不科学,护士们承受着日益繁重的心理和体力负荷。这种状态导致“职业倦怠”现象愈发普遍,护士们常表现出失眠、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及易激惹等症状。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工作一天后感到筋疲力尽。
对病人逐渐变得冷漠,事毕后避免与他们接触。
频繁产生换工作的念头。
工作时情绪暴躁,对家人态度不佳。
由于人手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如果你有以上五种体验中的任何一种,那么你可能正面临“职业倦怠症”的困扰。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患者因素。在医患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不断攀升。当这些期望无法得到满足时,护士们常常会面临恶言相向甚至暴力对待的风险。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和压力的环境下,护士们很容易对职业产生厌恶感。

其次是职业因素。护理工作本身负荷量大、繁琐复杂,且常需实行三班倒制度,夜班频繁、随机加班。这种频繁的轮班和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严重扰乱了护士的生物节奏,容易导致慢性疲劳,进而影响情绪、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剧职业倦怠。此外,缺乏周末和节假日也极大地影响了护士的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

再者是工作满意度问题。医院对护理人员的长期配备不足、人力资源未合理优化配置以及缺少高绩效管理体系等问题,都使得护士们工作任务繁重、执业环境复杂且个人获得感和被认可感低。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降低,进而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最后是职业倦怠的危害。工作倦怠的护士常会出现焦虑、烦躁、失眠及忧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
也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会对护士的生理健康造成影响,降低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导致食欲不振、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的异常。

工作态度与行为受影响

研究显示,工作倦怠高的护士往往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承诺度不足、工作效率欠佳。当护士产生倦怠感时,他们可能对工作缺乏激情和热情,表现出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和警惕性下降,这无疑会增加医疗差错的风险,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与安全。同时,护士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意义不大,感到身心疲惫且不受社会尊重,进而选择离职转行。

人际关系受损

倦怠感高的护士可能会减少与同事及他人的交往,变得容易急躁,甚至产生工作之外的人际冲突,导致与家人、同事及朋友的关系紧张。

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呢?

以下是几种建议:

更新管理观念
护士长应更新管理观念,尊重和赏识护士,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和“以护士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通过与护士的沟通,让他们参与科室管理,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例如,可以利用宣传栏等方式来表彰护士的先进事迹,平时多关心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这样,人性化的管理可以激发护士的成就感,不仅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还能有效缓解护士的工作倦怠感。

建立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为了改变护士的职业疲劳状况,需要社会摒弃偏见,调整舆论导向,尊重和理解护士的工作。同时,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也能减少护士的倦怠感。有些国家已经开始立法保护护士的权益,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加强自我疏导
护士应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同事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适当进行运动和参加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

学会及时倾诉
当护士自觉陷入职业枯竭的状态时,应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与同事、家人或朋友倾诉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分享自己的情绪和体验。这样可以帮助自己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并找到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和途径。
不妨尝试向家人、朋友或同事倾诉,及时分享内心的消极情感,而不是独自承受。他们可能提供宝贵的建议,即便无法给出明确指导,也能在心理上给予慰藉,从而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改善护士待遇
医院领导应更加重视护理工作。通过加大对护士的培养力度,提升他们的地位,合理分配护理人员,以减轻工作负担。同时,应建立公平、公正、科学的绩效分配制度,向临床护士倾斜,确保他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医院管理者需密切关注护士的需求和想法,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医院还应为护士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

职业倦怠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损害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护士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群体,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预防并帮助护士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以确保他们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护士群体面临职业倦怠风险,职业健康需关注
维护心理健康应对职业倦怠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docx
远离「职业倦怠症」
【解压】如何摆脱“职业倦怠”?
青年群体如何走出“职业倦怠”?专家给出7个“法宝”
工人日报关注:“职业倦怠”能靠“精神离职”解决吗?
职业健康与职业倦怠:识别与预防策略.pptx
入职十年,职业倦怠如何破?
职业倦怠自救指南

网址: 护士群体面临职业倦怠风险,职业健康需关注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7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