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专家警告:盲目进补后果严重

专家警告:盲目进补后果严重

+关注

如今,饮食健康已成为国民生活的核心议题之一,营养补充剂的市场也随之迎来爆发式增长。

从电商平台“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的宣传口号到线下超市、药店内的醒目陈列,维生素、蛋白粉等产品正在促成一场全民“营养盛宴”,背后却暗藏“补过头”的健康风险。

全民陷入“盲目进补潮”

营养补充剂的出现,本是为了弥补膳食中可能摄入不足的人体必需营养素,比如,长期素食人群需额外补充维生素B1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成年人的维生素A、B1、B2、C的摄入量不及推荐量的65%超重、肥胖率却在持续增长。

国人的体格看似“强壮”了,其实内在营养已经失衡。“营养缺乏”概念的普及,叠加公众健康意识的觉醒,使补充剂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

国人的消费数据直观展示了这股“进补潮”。2025年“6·18大促”期间,全网营养补充剂销售总额达143亿元,同比增长55%

消费群体呈现明显的人群特征:职场人贡献了益生菌、维生素的主要销量;运动、减重人群带动了蛋白粉的消费;女性消费者撑起了铁剂等“补血气”的营养市场。

图片

7月17日上午,《生命时报》记者在上海静安寺久光百货门口随机采访了十几位路人,其中,7位每天服用2~4种营养补充剂:25岁的白领小陈常年服用维生素E、B和蛋白粉,直言“不吃就觉得身体被掏空”。

40岁的外企职员王兴(化名)长年加班、三餐不规律,平日靠各种营养保健品“续命”,熬夜时吃护肝片、眼睛累了就吃护眼丸,还请了专业人士定制方案,B族维生素服用量精确到了小数点。

与“盲补”相对的,是公众对营养补充剂的认识误区

当记者告知“营养素补过头有致癌风险”时,受访者均表示“从没听说”,反而觉得补充剂所含营养素的剂量越高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54.9%)居民使用过营养素补充剂。

从人群来看,55.9%的18~55岁人群、45.6%的老年人群、55.1%的儿童青少年均补充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发表的研究指出,48%的人认为补充剂是“保持健康的简单方法”,部分人将其视为“补救”手段,宁可每天吞药片,也不想调整饮食结构。

这股“进补潮”并非国内独有。曾在美国读大学的朱婕(化名)告诉记者,美国城市遍布维生素专卖店,“美国人从小就开始吃各种维生素补剂,补剂几乎成了生活必需品”。

韩国流行的“防猝死”套餐,也是通过服用维生素D3、B族维生素等补剂,对抗长期熬夜、饮酒对身体的伤害。

美国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营养“科普”,但仅有36%完全正确,55%缺乏实证依据,90%未提及相关风险与益处。

补过量恐有“反效果”

“本质上,补充营养素是在‘需求下限’与‘安全上限’之间找平衡。”营养配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丰强调,推荐摄入量(RNI)是维持健康的“底线”,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则是摄入量“红线”,一旦突破,恶心呕吐、腹泻、皮肤病等只是“小问题”,中毒、致癌风险也会显著上升。

图片

维生素不全是“善茬儿”。

B1、B2、B12等B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维生素,特点是“多吃多排”,一般不容易在体内蓄积,尚无因口服过量引发中毒的报道。

因此,《202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未对上述维生素的摄入量设定最高限值,但这不意味着所有B族维生素都“安全”。

美国《自然》子刊发表的研究显示,维生素B5(泛酸)可激活癌症基因、加速乳腺肿瘤生长,限制摄入可将肿瘤体积缩小42%;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发现,长期过量补充维生素B3(烟酸)、B9(叶酸)的人,癌症风险增加27%,脑转移风险高3.8倍。

维生素A、D、E和K等脂溶性维生素风险更大,可在体内蓄积引发肝中毒。

比如,成年人长期每天摄入超过15毫克维生素A,可引发嗜睡、过度兴奋、颅内压增高等;长期过量补充维生素D可引发高钙血症;已有研究证实,维生素E可刺激肺癌肿瘤内血管生成,甚至为癌细胞“供能”。

蛋白别一次性补多。

作为细胞、组织的“建筑材料”,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削弱机体免疫力,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0.98克/公斤体重,瘦肉、鱼虾、鸡蛋等天然食物即可满足需求。

但如今,蛋白粉消费人群已从术后患者、健身人群扩展到普通大众,甚至有人用其替代正常饮食,这无异于给肾脏“加压”,加重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缺乏。

正常成年人一次性吃80克肉(约15克蛋白质),2小时肾小球滤过率会明显升高,而一勺(30克)蛋白粉就约有20克蛋白质,肾脏负担明显增加,长期过量摄入还可引发痛风、便秘和泌尿系统结石。

铁过量让人更易老。

全球24.8%的人口存在贫血情况,中国比例高于西方国家,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当下,商家大肆宣传铁剂是女性改善气色的“特效药”,缺铁会造成疲劳、头晕、面色萎黄、免疫力下降。

健康成年人推荐的铁摄入量是男性每天12毫克,女性为18毫克,但一次性补太多可引发急性铁中毒。

近期,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证实,每日总铁摄入量超过18.4毫克时,机体衰老加速,多补1毫克铁,年龄增加0.021年。

营养的正确补充方式

“对普通人群而言,各种营养优先通过饮食补充,每日吃够12种以上食物,涵盖谷薯、蔬果、畜禽鱼蛋、奶豆坚果四大类,便可满足所有必要营养素需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强调,营养补充剂也需像服药一样“遵医嘱”,在特殊生理阶段或疾病状态下“按需启用”。

儿童:

胃口小,需求大。

生长发育期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量大,但儿童胃容量有限,营养或许跟不上发育,我国约1/3身高体重正常的孩子存在铁、锌、钙、维生素D和维生素K等微量元素缺乏情况。

所以,儿童在日常饮食保证每天一个鸡蛋、50克红肉、300毫升牛奶、10克坚果的情况下,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选择“小剂量、单一成分”的营养补充剂,不推荐使用复方产品,以免过量。

妊娠期女性:

一人吃,两人用。因血容量增加、营养向胎儿转移,妊娠期女性易出现生理性贫血、钙缺乏,且为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叶酸需求量也增大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女性从备孕前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4毫克叶酸,持续整个孕期,可选择含叶酸、维生素B12、铁的复合营养补充剂,同时保证每日补充至少600毫克钙,与饮食钙叠加不超2000毫克。

老年人:

消化弱,吸收差。老年人咀嚼、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但对营养素的需求量并未减少,钙、维生素D、蛋白质的需求甚至有所增加,尤其是骨质疏松、胃肠功能紊乱、正在术后恢复期,或有糖尿病、肿瘤等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可以适当应用补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免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营养素隐形不足或过量往往难以察觉,定期检测是精准补充的前提。”高键建议,儿童、孕妇、60岁以上人群,需每年检测一次体内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普通人群每2~3年检测一次;女性65岁后、男性70岁后,每年检测骨密度,评估钙营养状况,降低骨折风险。长期服用补充剂者,需每6个月检测肝肾功能。

最后,两位专家提醒,营养补充的核心在于“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与其盲目追随潮流,不如回归合理饮食,真正的健康从来不在瓶瓶罐罐的“捷径”中,而是藏在均衡的一菜一饭里。

来源 生命时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专家警告无糖饮食危害健康 严重或致死亡
专家提醒:使用增高产品盲目会有什么后果?
冬季进补切忌盲目
亚健康重在预防 盲目进补是徒劳
打针能瘦?专家重磅提醒:不要盲目用药!
贾玲整容式暴瘦引热议:专家警告普通人勿盲目模仿,健康风险大!
乱补肾后果严重
专家:不必盲目跟风“A4腰” 预防腹型肥胖更重要
警惕盲目追捧“神奇茶”,健康风险需警惕
专家警告:谨慎对待一星期减肥10斤的暴瘦法

网址: 专家警告:盲目进补后果严重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