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对维生素D的补充提出了明确的新指南:仅有四类人群被认为确实需要补充。包括骨质疏松患者、深色皮肤且长期不晒太阳者、胃肠吸收功能障碍患者。
以及长期居住在阳光极少地区的老年人。这一标准一经发布,立即引发广泛讨论。但对于同样热衷补充营养的中国人来说,真的只需要这四类人补吗?
在中国,维生素D补充早已成为一种日常现象。尤其中老年人、孕妇、儿童几乎家家必备维生素D制剂。一些人每天在家晒着太阳,还坚持吃高剂量维D。
更有不少年轻女性出于“增强免疫力”或“延缓衰老”的目的,长年口服补剂。但真正缺乏维生素D的人,往往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补充。
维生素D并不是越多越好。它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摄入过量可在体内蓄积,轻则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肾功能损伤。这种“盲目补”的行为,在中国尤其常见。不少人把营养补剂当成万能保险,其实是在用健康做赌注。
问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美国人差异显著。美国指南为何只建议四类人补维D?因为他们的膳食中常富含维D,如强化牛奶、早餐谷物、深海鱼类。
而中国人日常餐桌上,维生素D含量普遍偏低,高钙饮食也远未普及。即便是阳光充足的南方地区,很多人也常年在室内办公,晒不到足够的紫外线。
更复杂的是,中国大多数人对日晒有一种本能的回避。无论男女,出门必打伞、涂防晒霜,甚至连冬天也会避免阳光直射。
长此以往,皮肤合成维D的能力大打折扣。再加上空气污染遮挡紫外线、雾霾天数增多,这使得即便走在户外,也不一定真能晒到“有用的阳光”。
美国的“精细化”推荐在中国并不能完全照搬。我们必须根据本土实际来判断:哪些人真的需要补?该怎么补?怎么补才不交“智商税”?
首先是婴幼儿。母乳喂养的宝宝几乎无法从乳汁中获得足够维生素D,且活动范围有限,日晒不足。国家卫健委早已明确建议:出生后两周内开始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至少持续至2岁,甚至更长。
其次是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怀孕时钙的需求大幅增加,但很多女性本身就缺乏维生素D,如果再不补充,很容易引发妊娠期骨质疏松或胎儿骨骼发育不良。体检时如果发现25羟维生素D水平偏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剂量补充。
中老年人同样是重点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合成维D的能力下降,肠道对钙的吸收也减弱,骨质疏松、骨折风险陡升。
尤其是女性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更可能导致骨密度迅速下降。如果日常饮食中奶制品摄入不多、户外活动有限,补充维生素D和钙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类人容易被忽视——长期久坐、少见阳光的办公室人群。即使年轻,整天在室内工作、通勤时间短、周末宅家。
长年累月下来也可能出现维生素D不足。这类人群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出现疲倦、易感冒、情绪低落等表现,才意识到身体在“报警”。
更特殊的是一些慢性病患者,比如肝病、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者,这些人即便摄入了足够维生素D,也可能因代谢或吸收障碍而无法有效利用,属于真正需要医学干预的高风险群体。
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该去药店买维生素D。关键在于:是否真的缺?怎么知道缺?
目前最可靠的检测方式是测定血液中的25羟维生素D浓度。一般来说,30纳克/毫升以上为正常,20~30为不足,低于20则为缺乏。检测一次的费用不高,结果却能避免你长期误补、过补,甚至产生副作用。
现实中,有不少人检测结果正常甚至超标,却仍按“养生群”里的经验每天吃补剂。这实际上不仅没有意义,还可能带来风险。维生素D一旦摄入过量,排出机制很弱,容易在体内造成负担。
真正需要补充的人,该怎么补?最推荐的还是日常自然获取。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让阳光直接照射面部和四肢,效果最佳。别担心短时间晒会黑,适度日晒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饮食也不可忽视。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鸡蛋、三文鱼、沙丁鱼、动物肝脏和维D强化奶制品。合理饮食+适度日晒,往往能满足大多数人的维生素D需求,远胜于盲目吃片剂。
对于确实需要补充的人群,剂量必须个体化。一般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600~800国际单位,老年人可适当增加。特殊情况如缺乏严重者,医生可能会开具高剂量制剂,但应在监测下进行。
需要提醒的是,维生素D与钙的关系密切。补维D的目的是促进钙的吸收,但如果饮食中钙摄入本就不足,维D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像修水管时只有水泵没有水源,终究是空转。
中国目前在维D补充上存在一个普遍误区:重补轻测。很多人从没测过,却已经吃了几年。与其花钱买补剂,不如先花几十块做个检测,然后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补充,这才是理性选择。
归根结底,维生素D不是保命药,更不是保健灵丹。对症补充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错补、乱补不仅无效,还会反噬健康。与其盲目跟风,不如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尊重科学。
不要低估了阳光、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力量。真正的健康,从来都不是瓶子和片剂里“吃”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S].中国标准出版社,2023.
[2]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国成人维生素D缺乏防治专家共识(2022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9):785-791.
[3]沈雁英,张国俊.中国不同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现状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4):512-51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为什么中国宝宝需要补充维生素AD而不只是维生素D?
维生素D补剂要这么吃!美国内分泌学会最新指南
只有婴幼儿需要补充维生素 D?错!看看最新指南怎么说
维生素D预防疾病,这4类人最需补充!补多少?新指南给出明确答案
维生素补充避坑指南:这四类过量危害不容小觑
这四类人群更应该补充维生素D:科学补剂指南与健康管理策略
“营养第四餐”是不是“智商税”?如何合理服用补剂?
营养素补充剂到底有什么用?天天吃营养品是不是智商税?
“营养第四餐”是不是“智商税”?
盲目给儿童“进补” 可能不只是交智商税这么简单
网址: 美国最新指南:只有四类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但中国不只这四类!到底怎么补才不是“智商税”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