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八月,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浙江)的33名华裔青年,志愿服务的足迹遍布课堂与社区。从为中小学生带来新奇体验的“科学盛宴”,到为国际社区发展建言献策的专题研讨,他们用专业与热情,让科技的魅力与人文的温暖在不同空间中交融碰撞,展现了跨文化交流与科技志愿精神的独特魅力。
“硬核”又“好玩”的科学盛宴
8月10日下午,10位STEM背景的营员走进绍兴科技馆,为60余名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既“硬核”又“好玩”的科学盛宴。四间教室分别变身为四个主题鲜明的“科学实验场”,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学、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现场 傅琳栖供图
图形世界里的 “像素密码”
计算机图形学课堂生动演示了图像处理核心技术。志愿者用通俗语言解释“数字图像即像素矩阵”的概念,并通过现场代码还原了图像模糊算法。特别生动的是,志愿者还手持与PPT中完全一致的毛绒乌龟玩偶,直观展示向量图形原理。“我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就是非常模糊的,由于代码技术的原因只能呈现出256种颜色。”孩子们齐齐将目光定格在那只色彩鲜艳的乌龟毛绒玩具上,还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尝试通过编程亲手“捏”出简单的3D人物模型。
向“自然”取经的科学灵感
“大家知道变色龙是怎么变色的吗”,从变色龙纳米晶体变色机制启发的医疗技术,到壁虎脚掌结构衍生的无胶粘合材料,自然界的设计灵感让孩子们连连惊叹。来自澳大利亚的余博士带来的“诺奖实验室”单元,展示了真实的科研样本与细菌的“社交网络”,让孩子们惊叹于微观世界的奥秘;另一堂课上,白板上清晰呈现了植物小分子转化为药物分子的全过程,让听众们仿佛置身于奇妙的科幻场景之中。
微观世界与“算法魔术”
“算法魔术”用0和1的变化,带领大家感受计算机科学的创造力与趣味性。在“极客课堂”里,孩子们化身“小网络安全官”,现场参与信息防护演练;3D打印机在短短15分钟内完成了定制钥匙扣的制作,让未来制造触手可及。最后一间教室被“游戏”氛围占领,志愿者忽然拿出一大包特意从美国带来的巧克力,“举手发言的小朋友有巧克力吃哦”,这句话将本就热闹的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纷纷踊跃举手,在黑白格子的模拟游戏中让细胞“复活”或“消亡”,亲身体验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魅力。
游戏里的科学与文化
“德国在周日是禁止噪音的哦”“在某些地方,森林里是不可以采蘑菇的”,德国文化讲座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解读其特色社会法规,引发大家对文化差异的热烈思考与讨论。东南亚主题课堂则通过榴莲标本、二十四节令鼓影像,展现了东南亚地区多元民族的文化融合智慧与独特风情。
一个多小时的科学之旅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科学的多样面貌,更收获了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体验。这场活动既播下了科学的种子,也让科技志愿精神在少年心中悄然发芽。
凝聚多元智慧打造宜居家园
在另一场活动中,针对国际社区的打造,33名志愿者围绕“让外国人在社区内更加舒适”“增强社区吸引力”“提升外国人在社区的成就感”“打造温馨社区”四大主题,提出了多项可落地的建议。活动现场,大家将白板划分为四个区域,代表4个问题,不一会儿,白板上便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与关键词,记录下头脑风暴的智慧火花。
在便利性方面,志愿者们建议完善生活设施和行政协助,提供多语言服务平台,推出“一对一”本地伙伴计划,建设便捷的网络接入与生活信息渠道,帮助新居民快速适应社区生活。“中国有相当不错的医疗体系,但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而且可能比较复杂。给外国人提供了解和利用这个体系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有志愿者强调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节庆与日常文化交流,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友谊的建立。
在提升吸引力方面,志愿者们倡导丰富餐饮与日常服务选择,精心准备“食品入门包”,建设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等公共空间,通过多元文化节、主题派对等方式吸引更多居民参与。
活动现场 傅琳栖供图
“实际上,将创新转化为知识产权会非常有吸引力。建议可以开设开放论坛,邀请各个不同群体的人来中国,看看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着什么”,在成就感营造上,方案包括鼓励本地与外国人才开展科研合作与创新项目,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开设职场语言课程与创业支持平台,并在社区内展示与宣传成果,增强归属感与价值认同。
在温馨社区建设方面,志愿者们主张打造安全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提供灵活工时、健康与心理支持服务。“我觉得思乡之情对这里的很多外籍人士来说是个大问题,所以要确保他们能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最后,我们提议为那些住得离工作地点远的人提供班车服务。”另一位志愿者补充道:“我觉得这会增强工作场所的社区归属感,也能促进大家之间的交流。”
这场研讨不仅汇聚了国际化视野与本土智慧,更为建设宜居、友好、开放的国际社区注入了新动力。
华裔青年既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又拥有多元文化浸润的国际视野,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天然桥梁。在课堂上,他们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拆解科学原理,让孩子们在巧克力与编程、毛绒玩具与像素矩阵的碰撞中,触摸科技的温度与文化的多样;在社区研讨中,他们以“局内人”的共情与“旁观者”的敏锐,精准捕捉国际社群的需求,提出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方案。这种“双重视角”的独特性,让他们既能深入理解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能精准对接国际社会的认知与需求。他们的志愿服务,不仅是科技知识的传播、社区智慧的贡献,更是文化互鉴的实践 —— 让世界更懂中国的发展活力,也让中国更自如地拥抱全球智慧。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华裔青年正以自身为纽带,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为中国的开放发展注入独特能量,也为自身寻根与成长写下富有时代意义的注脚。
来源:潮新闻、省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中心、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
责编:叶 扬
美编:郑娜莉
一审:何百岳
二审:方佳佳
三审:王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知识
智能桥梁张长青编译斯卡吉特河大桥事故发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doc
2023酿造食品科技创新与大健康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传统酿造食品分会年会在浙江绍兴召开
“汉语桥”中文比赛在多国举行
架起青藏高原光明之桥
英语营养词汇:跨学科文化传播桥梁
2023酿造食品科技创新与大健康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绍兴召开
#科技志愿服务# 【...
医路相伴:以志愿精神打造价值服务团队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行业分析报告
浙江杭州纳里健康科技:数字化医疗新模式
网址: 华裔青年科技志愿行:在浙里架起科技与文化的桥梁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