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医美低龄化应引起社会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暑假期间美容整形机构迎来咨询高峰,其中有越来越多的稚嫩面孔,最小的年仅11岁。医生介绍,前来咨询的项目已从割双眼皮、隆鼻,拓展到填脸颊、打水光针、瘦脸针等。有的孩子是家长带来的,有的则是自己来咨询。医美低龄化,正在变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专家指出低龄医美存在较大风险:未成年人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过早医美易影响健康,如双眼皮手术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风险,还可能影响眼部功能。且他们心理不成熟,容易因医美“后遗症”诱发心理危机,如出现进食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等,还可能因整容不成功而自我否定、悲观厌世等。
医学专家提醒,除了唇腭裂、小耳畸形等外,不建议未成年人做医美整形。因为18岁以下面部骨骼尚未定型,接受整形手术会严重干扰自然发育,造成永久性伤害;抗衰老类医美对年轻肌肤是破坏而非保养,反而加速皮肤老化。所以,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8岁的青少年咨询整形美容项目必须有父母陪同。
既然有这么多风险和危害,为什么还会有不少未成年人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医美机构?有家长说被广告忽悠了,相信“早做恢复快”;有的则是希望孩子形象更好,甚至把整容当作升学奖励;还有的家长相信“漂亮可以带来更多利益”,把社会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医美低龄化现象令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实审美观念的偏差:当下单一的审美标准加剧了年轻人的外貌焦虑,“白瘦幼”、“锥子脸”等观念盛行,让未成年人的爱美之心走向“畸形”。他们易受外界影响,将外貌作为价值评判的核心标准,忽视内在能力培养,陷入永无止境的容貌苛求中,消解了青春应有的从容与自信。
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长自身存在容貌焦虑,不仅不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外貌,甚至主动带孩子去整容,将其作为升学奖励或社交投资。学校审美教育也可能不足,未充分传递“健康即美”的理念,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审美引导,容易被外界不良审美观念左右。
医美行业伦理与监管的漏洞:一些医美机构为牟利,违背伦理道德,用“早做早美”等话术诱导未成年人,甚至协助篡改病历、伪造年龄。而监管方面存在广告审核滞后、非正规机构排查疏漏等问题,让不良营销有机可乘,未能有效遏制医美低龄化趋势。
社会文化导向问题:影视剧、广告、短视频等媒体过度宣扬“颜值即正义”,吹捧所谓“标准脸”,制造容貌焦虑,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社会文化导向使未成年人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过度在意外貌,从而追求医美来改变自己。
为解决医美低龄化问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审美观,关注其内在品质培养;学校可开展相关课程或活动,传递健康审美理念;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美广告的管理,严管严查违规行为,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治理整容低龄化乱象,平台要守住技术底线,监管要划清合法边界,学校要传递健康审美,家庭要给予自信和安全感。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但前提是,要引导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这非常重要。如此,方能尽早让医美低龄化乱象及时“刹车”。
作者:黄明芬
编辑:马儒荟
审核:黄燕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中国十大最好看的新闻评论节目 新闻评论类节目有哪些 新闻评论节目推荐→榜中榜
医美消费主体低龄化趋势明显,新华网三连评直指医美乱象
科学应对老龄化,这三类研究备受关注—新闻—科学网
【环时深度】社交媒体低龄化加剧,各国如何应对?
2017年度十大卫生与健康新闻和十大社会关注健康事件揭晓
口服美容的年轻化破圈 “抗衰”低龄化,年轻人掀起口服美容消费新风潮
浅谈社交媒体对热点新闻的舆论影响
美国的健康社会学:最新的理论贡献
光明网评论员:清华热舞与社会主流审美意识的变化
观天下·网络新法|“16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 澳大利亚新法引关注——人民政协网
网址: 【新闻评论】 医美低龄化应引起社会关注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