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只要吃饱穿暖不生大病,到如今的饮食均衡多样、身心全面发展,对健康与养生的追求,已然成为社会的全新姿态。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活得足够长,那我们一生中,肯定会患一些疾病,这些疾病给社会、家庭或者是个人,带来了非常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如何防范?中医上讲‘治未病’,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张丹说。
健康的理念是获取健康生活方式的首要前提,这样的理念也体现在对疾病的预防观念上。“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最大,是唯一一个由自己操控,并且是容易改变和控制的,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和获得健康最有效和最简单的途径。”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制科科员田圆解释。
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而其中的核心则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即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无不良嗜好、注意保健等。简言之,就是要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做起。
怎么才能吃得健康呢?市疾控中心消毒卫生监督科营养师刘倩从饮食的不同角度做了科普。
食物多样化,搭配更全面。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类以及豆制品。建议每天摄入的食物要在12种以上,其中谷薯类3种,蔬菜、水果类4种,畜禽鱼蛋类3种,奶蛋、大豆坚果类共2种。每周这些食物叠加起来,建议在25种以上。
烹饪有技巧,营养不流失。蔬菜类先洗后切,可以避免水溶性营养成分流失;开汤以后再下菜,急火快炒,炒好以后立马食用;肉类食物极速冷冻、缓慢化冻,最大限度保持食物营养价值。
减盐还少油,巧选蛋白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并警惕隐形盐的摄入,做到少吃加工食品、查看食品标签。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以25g至30g为宜,建议食用大豆类制品来补充蛋白质。
适当运动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肌肉含量,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我们深谙运动的好处,但却很少能坚持下来。因此,结合自身兴趣,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很重要。陇东学院教育与体育学院郭秋荣教授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推荐了不同的运动方式。
婴幼儿阶段,以趣味游戏为引。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较快的阶段,适当的运动引导,可以提高反应性与灵敏性。主要以游戏为主,进行手、脚的活动,还可以做一些趣味游戏,如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
青少年阶段,以增加力量为主。进入青春期,主要以增加力量、平衡性和协调性为主,建议参加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进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中老年阶段,以适度锻炼为宜。建议以跑步+走路的方式,并在走跑交替的过程中,选择一双合适的运动鞋,以保护膝盖等关节。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不要过大,最大量的时候,心率不能超过每分钟一百二十次。
当今社会,压力过大导致的各类情绪问题,正在困扰着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心理问题,无形中成为阻拦大众迈入健康生活方式的绊脚石。“心理问题会对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产生重要影响,有的人还会表现出头痛、失眠、多梦、胸闷等不适症状,甚至需要住院治疗。”陇东学院教育与体育学院教授周进军说。
及时疏解情绪、正确调节心态与认知,是有效缓解压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周进军建议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尝试。
调整自我认知,管控情绪与目标。要正确识别和管理情绪,如用理智的方式剖析自己、适度运动、转移注意力、深呼吸等。此外,目标的合理与否也同样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要适度认知和调节自己的目标,以小目标和大目标的方式,一步步实现人生的规划。
正确看待压力,做好规划与安排。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好处,因此要用积极方式来调整心态,把压力当作成长中的挑战或进步。但如果感到压力太大就需要调整,具体方法有:学会时间管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过度拖延;使用一些放松小技巧,如听音乐、散步、郊游等。
尝试换位思考,坚持学习与进步。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培养同理心。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此外,持续的好奇心和学习心态,对改变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样重要。
(作者:李靖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