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婴幼儿运动发展:阶段、规律与安全指南

婴幼儿运动发展:阶段、规律与安全指南

01幼儿运动发展的阶段

5岁以下儿童的成长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婴儿期(0~12月)、幼儿期(1~3岁)和学龄前期(3~5岁)。每个阶段都承载着独特的挑战与机遇,不仅关乎儿童的身体健康,更对其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和看护者应依据各阶段的特点,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活动方式与要求,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及强度,同时探索多样化的运动类型及模式,从而全面刺激儿童的身心发展。

❒ 婴儿期的运动发展

在婴幼儿期,由于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相对较弱,小肌肉群的发展速度较慢,因此,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适宜进行大肌群的运动。 婴儿期主要通过大肌群运动来促进身体发育,这些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等。到了6~7个月,婴儿能够独立完成坐和爬这些需要大肌群参与的动作。最终,在10个月左右,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支撑站立,并在成人的辅助下尝试抬腿迈步的动作。

❒ 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的运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3~5岁, 运动技能逐步增强,幼儿的身心发育逐渐成熟,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此时,他们不仅已经掌握了跑、单脚跳、双脚跳等多种技能,还具备了进行精细动作操作的能力。学龄前儿童的活动空间需求增加,他们大多时间在户外进行大肌肉群体力活动。

02遵循骨骼肌机能的发展规律

在婴儿期,美国儿童的大肌肉群发展主要以室内活动为基础。在天气条件优越时,会转移到室外,利用一块5×7米的大垫子进行相关活动。指南明确规定,学步期儿童在室内的人均面积应不低于35平方英尺,而在室外则应达到75平方英尺,以实现室内外活动的均衡。

❒ 肌肉发展与活动空间

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大肌群活动已主要移至户外。 美国指南对学步期儿童的活动空间有明确规定,室内和室外标准不同,强调适宜的活动环境对促进儿童运动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在安全、适宜的户外环境中,学龄前儿童才能更充分地开展大肌肉群体力活动。

❒ 运动练习与身体锻炼

通过一系列的身体练习,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或加速婴儿期儿童大肌群动作敏感期的到来。 这些动作包括抬头、翻滚、站立等,这些训练既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也能避免因缺乏锻炼导致的发展迟缓。

03儿童体力活动的多元化发展

在美国,5岁以下儿童的体力活动被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组织的体力活动,另一类是无组织的体力活动。

❒ 有组织与无组织活动

有组织的体力活动,如游戏和有目的的运动, 注重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通常由父母、监护人或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旨在适应婴幼儿或学龄前儿童的发展水平。无组织的体力活动则完全由儿童自发产生,是 探索自我的重要途径。

❒ 体力活动与静坐时间

同时,美国针对学步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的静坐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 控制静坐时间,避免过长,这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对学步期和学龄前期儿童制定不同活动量的建议,以避免消极影响。无组织的体力活动对于儿童而言,是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学步期和学龄前期的儿童都需要进行至少60分钟以上的无组织体力活动。

04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

基础运动技能是未来身体活动的基础,这些基本运动技能不仅使幼儿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还为未来的运动能力和体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美国针对5岁以下儿童制定了一套详尽的身体活动指南,其中明确指出了各项关键动作行为的敏感期及其对应的年龄范围。

05安全意识的培养

❒ 早期安全意识

在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中,“安全意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强调危险认知与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在美国的婴幼儿指南中,特别强调了规避危险行为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性,提供一个自由但安全的环境以刺激早期探索行为。

❒ 学龄前期安全教育

学龄前期专注于 危险意识和规则教育,从学龄前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对危险信号的敏感性和规则意识。通过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还能为他们的自信心和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怎样的?
婴幼儿动作发展指导.pptx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婴幼儿安全睡眠常识与指导.pptx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婴幼儿健康管理》课件——任务二 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与特征.pptx
婴幼儿时期最早发育规律有哪些
儿童心理发展全阶段指南
《中国婴幼儿“探索进阶式喂养”指南》发布
幼儿成长发展指南.docx

网址: 婴幼儿运动发展:阶段、规律与安全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4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