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

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运动医学认为,肌肉快速强烈的收缩或过度拉长,均会超出肌肉组织的承受力,从而导致肌肉撕裂或断裂,肌肉损伤常见于大腿后群肌、腰背肌、大腿内收肌等,轻度损伤可以在家保守治疗,严重的会出现肌肉断裂或血肿,有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在初期治疗时,包括休息、冷敷和抬高伤侧,对于拉伤后3~7天的患者,需要被动和辅助的拉伸,有助于松弛周围神经,增加肌肉的局部柔韧性,可以开始同心和偏心运动,比如屈膝屈髋运动等。现有技术中,在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抬升运动时,均是医护人员手动帮助抬脚,较为劳累,时间长了以后容易操作变形,导致对病人的下肢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能够在帮助病人做抬升运动的同时限定运动的轨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呈矩形状且竖直设立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一侧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滑轨;

套环,所述套环位于固定框内,且上下侧均设有连杆,患者下肢能够穿过所述套环;及

第一驱动部,包括转轮和呈矩形状的滑动框,所述滑动框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框的相对的两个对角上均设有挡块,两个所述连杆的远离套环的一端分别与滑动框的上端和下端相连接,所述转轮与固定框转动连接,并位于滑动框内,所述转轮上设有能够与其中一个挡块相触碰的推块。

患者将下肢放入到套环内,转动转轮,转轮的推块与滑动框内的两个挡块依次地循环接触,带动滑动框在第一滑轨上往复移动,从而带动套环上下运动,帮助病人的下肢做抬升运动。

上述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转动转轮,能够带动套环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带动患者的下肢做抬升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证运动的轨迹,从而保证康复训练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转轮上绕周向设有第一拉绳和第一弹性绳,所述第一拉绳的远离转轮的一端朝向患者设置,所述第一弹性绳的远离第一拉绳的一端设置在固定框上。

患者可以自己拉动第一拉绳,带动转轮转动,从而使套环上下运动,松动开第一拉绳后,弹性绳带动转轮反向转动,继续带动套环上下运动,通过反复的拉动和松开拉绳,即可使套环一直上下运动,并且通过自己拉动,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力度和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框上设有脚踏板,所述脚踏板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固定框底部的两侧。

在拉动拉绳时,可将未放入套环的另一下肢踩在脚踏板上进行支撑,以保持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框的远离第一滑轨的一侧设有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与固定框转动连接,所述齿条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朝向套环,所述齿条与齿轮相啮合;

所述套环的靠近第二驱动部的一侧通过连杆与齿条相连接,所述连杆均包括相连接的固定段和弹簧段,所述滑动框和齿条均与连杆的固定段远离弹簧段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弹簧段的远离固定段的一端与套环相连接。

通过转动齿轮,带动齿条移动,能够带动套环在水平方向位移,让病人的下肢能够左右运动。同时,套环在上下移动的也能够左右移动,连杆的弹簧段相对于套环和固定段转动,并伸长或缩短,达到对下肢偏心运动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框的远离第一滑轨的一侧设有朝向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两端分别朝向齿轮和患者方向设置,所述齿轮上沿周向设有第二拉绳和第二弹性绳,所述第二拉绳穿过导向管朝向患者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弹性绳朝向远离导向管的方向设置。

通过拉动第二拉绳,能够带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套环水平移动,松开第二拉绳后,第二弹性绳带动齿轮反向转动,套环反向水平移动,循环即可带动套环左右往复运动,并让患者自己自行控制力度和速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沿患者轴向设置的第二滑轨,所述固定框设置在底座上并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

所述底座上设有沿第二滑轨轴向设置的气缸,所述气缸与固定框相连接。

通过气缸带动固定框在底座上沿第二滑轨移动,可以让患者的下肢完成屈膝的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套环的内壁上沿周向设有气囊,所述气囊能够充气。

患者将下肢放入到套环内后,通过向气囊内充气,能够将下肢稳固在套环内,避免掉落导致受伤。

进一步地,所述转轮上开设有通孔,且所述固定框上开设有能够与通孔相连通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有能够穿过通孔的锁紧螺栓。

在不需要做康复训练只需要将下肢抬高时,可通过锁紧螺栓将转轮固定,使其无法转动,保持对下肢的抬高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呈环形状,且始终与螺纹孔相连通。

转动转轮可调节套环的高度,从而调节下肢的抬升高度,并通过锁紧螺栓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的第一驱动部的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的第一驱动部的滑动框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的第二驱动部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0-底座、11-气缸、100-第二滑轨、20-固定框、21-第一驱动部、22-第二驱动部、200-第一滑轨、201-脚踏板、202-导向管、210-滑动框、211-转轮、212-挡块、213-推块、214-第一拉绳、215-第一弹性绳、216-通孔、217-锁紧螺栓、220-齿轮、221-齿条、222-第二拉绳、223-第二弹性绳、30-套环、31-气囊、32-连杆、320-固定段、321-弹簧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座10、固定框20、套环30和第一驱动部21,固定框20设置在底座10上,套环30设置在固定框20内,第一驱动部21设置在固定框20上并与套环30相连接,患者将下肢放入到套环30内,通过第一驱动部21可带动套环30上下运动,从而让下肢做抬升运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具体地,固定框20呈矩形状且竖直设立,且其中一侧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滑轨200,第一驱动部21包括转轮211和呈矩形状的滑动框210,滑动框210与第一滑轨200滑动连接,且摩擦力较大,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能够移动。转轮211与固定框20的侧壁转动连接,且位于滑动框210内,滑动框210的相对的两个对角内均设有挡块212,转轮211上沿周向设有推块213,推块213能够与其中一个挡块212相接触。套环30位于固定框20内,且上下侧均连接有连杆32,并通过连杆32分别与滑动框210的上下端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30的内壁上沿周向设有能够充气的气囊31,患者将下肢放入到套环30内后,可通过气泵向气囊31充气,将下肢固定。

通过转动转轮211,推块213与其中一个挡块212接触,推动滑动框210在第一滑轨200上位移,随后与另一个挡块212接触,再推动滑动框210反向位移,即可带动滑动框210循环往复位移。滑动框210沿竖直方向往复位移,通过连杆32带动套环30往复位移,即可带动套环30内的下肢做往复抬升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21还包括第一拉绳214和第一弹性绳215,第一拉绳214和第一弹性绳215均设置在转轮211上,并绕周向缠绕,第一弹性绳215远离转轮211的一端朝向患者设置,第一弹性绳215的远离转轮211的一端朝向远离患者的方向设置,并与固定框20相连接。患者可以拉动第一拉绳214带动转轮211转动,带动套环30上下运动,松开后第一弹性绳215带动转轮211反向转动。患者通过自己拉动套环30的上下运动,能够更好地控制力度和速度,提升康复训练的效果和安全。

如图1和图4所示,具体地,固定框20的远离第一驱动部21的一侧还设有第二驱动部22,包括齿轮220和齿条221,齿轮220与固定框20转动连接,并与齿条221相啮合,齿条221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通过连杆32与套环30相连接,齿条221的连杆32与套环30的侧面中间部位相连接。

连杆32均包括固定段320和弹簧段321,弹簧段321的一端与套环30相连接接,另一端与固定段320相连接,固定段320远离弹簧段321的一端与齿条221或滑动框210相连接。齿轮220转动能够带动齿条221水平运动,从而带动套环30沿水平方向运动。套环30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带动上下两个连杆32的弹簧段321转动和伸缩,沿竖直方向运动时,带动侧面的连杆32转动或伸缩。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部22还包括第二拉绳222和第二弹性绳223,齿轮220的中心设有凸起的转轴,第二拉绳222和第二弹性绳223设置在转轴上并绕周向缠绕,固定框20上设有导向管202,导向管202两端分别朝向齿轮220和患者,第二拉绳222的远离齿轮220的一端穿过导向管202以便于患者拉动,第二弹性绳223的远离齿轮220的一端朝向远离导向管202方向设置,并固定在固定框20上。通过拉动和松开第二拉绳222,带动齿轮220转动并在第二弹性绳223作用下反向转动,即可通过齿条221带动套环30左右移动。患者通过拉动第一拉绳214和第二拉绳222,可分别带动套环30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对下肢进行多个方向的拉伸和偏心运动。

进一步地,转轮211和齿轮220上均开设有通孔216,且固定框20的两侧均开设有与通孔216位置相对应的螺纹孔,通孔216与螺纹孔能够相连通,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217。将锁紧螺栓217从通孔216插入到螺纹孔内,并将转轮211或齿轮220锁紧,即可在不需要做康复训练时保持套环30的位置固定,让病人的下肢保持在抬高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孔216呈环形状,始终与螺纹孔相连通,且通孔216的宽度大于锁紧螺栓217,在锁紧前,可通过两个拉绳控制套环30移动,以调整到最合适的位置,再将其锁紧固定。

具体地,如图5所示,底座10上设有第二滑轨100和气缸11,第二滑轨100沿患者身体的轴向设置,固定框20与第二滑轨100滑动连接,气缸11与固定框20相连接,能够推动固定框20在第二滑轨100上位移。患者将下肢放入到套环30内后,固定框20的滑动能够带动下肢做屈膝的康复训练运动。

具体地,固定框20的底部两个对角处均设有脚踏板201,在拉动两侧的拉绳时,可将未放入套环30的另一下肢蹬在脚踏板201上进行支撑,从而提升稳定性。

上述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将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下肢放入到套环30内,向气囊31内充气使下肢固定,拉动第一拉绳214或第二拉绳222,第一拉绳214带动转轮211转动,带动滑动框210上下运动,使套环30沿竖直方向运动,第二拉绳222带动齿轮220转动,齿轮220带动齿条221左右移动,从而使套环30沿水平方向运动,使下肢多方位的做偏心运动。做屈膝运动时,气缸11带动固定框20在底座10上滑动,从而带动下肢前后移动。康复训练完毕后,调节好套环30的位置,通过锁紧螺栓217将齿轮220和转轮211固定,即可保持下肢的抬高。

使上述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能够帮助病人的下肢做偏心运动或屈膝运动,并且能够自己把握运动的力度和速度,保证了安全性和舒适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相关知识

下肢肌力的康复训练(一)
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
一种舞蹈柔韧性训练装置
脊髓损伤的康复训练
肌肉损伤如何做康复治疗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
头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和计划
完整详解!下肢肌力的康复训练(附训练图、计划表)@MedSci

网址: 一种下肢肌肉损伤用康复训练装置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