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宝宝学步期症状

宝宝学步期症状

如何正确引导宝宝学走路?

宝宝在 10 个月到 1 岁半学会独立行走都是正常的。目前尚无研究表明早走路比晚走路有更多优势,走路早并不代表宝宝更聪明。

大运动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当宝宝体力和智力都发育到一定程度,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成熟后,就会自然而然开始学走了。

宝宝学走路的不同阶段,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1. 学独站

宝宝腿部肌肉力量能够在蹲、站之间自由切换后,家长可以用玩具吸引,引导宝宝伸出双手取物,从而逐渐掌握平衡,逐渐学会独站。

2. 学移步

宝宝学会独自站立后,家长可以引导宝宝扶着沙发或桌子走,等宝宝能够扶着走稳后,可以给宝宝一个高矮合适的小凳子或小推车推着走。

3. 学走路

宝宝学会移步之后,家长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顺其自然,宝宝有一天就能放手自己走路了。

注意事项:

创造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选择平坦的地面;移除危险物品,细小零件和易碎危险品;桌角安装防撞角、防撞条等防护装置;插座安装电源保护罩;门上安装防夹软垫。

不要扶着宝宝学走路
初学走路时,宝宝走路不稳、爱摔跟头,这些都是正常的。家长牵着宝宝小手走路,宝宝受到向上的力量牵引,容易形成脚尖着地,垫脚走路的错误习惯,强力牵拉时还会造成宝宝胳膊骨折或脱臼。

尽量不穿袜子或鞋子
宝宝刚开始学步时最好光脚,不仅促进足底神经发育,还能锻炼宝宝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如果担心地面太凉,可以给宝宝选穿一双防滑的布袜。

宝宝学走路可以使用学步带吗?

不推荐使用学步带。

学步带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大人,不用猫着腰扶宝宝走路,还能避免宝宝摔倒。然而在学步带的外力牵引下,反而会有以下影响。宝宝很难掌握平衡宝宝反而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学会走路。压迫宝宝胸部学步带绑在宝宝的胸部,当宝宝出现前倾、后倒等姿势时,会压迫宝宝胸部,影响宝宝的呼吸。

可不可以给宝宝使用学步车?

学步车分传统学步车(宝宝坐在环形小车中)和手推式学步车。其中,传统学步车不建议使用,不仅不能让宝宝走得更好,还会威胁宝宝的安全。

image
传统学步车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 不利于腿部力量的发育

当宝宝在学步车中时,往往是坐着的,腿稍稍一滑就可以带动学步车动起来,不利于宝宝腿部力量的发育。

2. 不利于控制平衡和应变摔倒意外

宝宝从扶站到能够独立走路,其实是在一步步摸索着掌握着平衡,尝试着怎么样做才不容易摔倒。

学步车让宝宝轻松的迈开脚,但宝宝也没有机会踏实地踩在地上去感受保持平衡和摔倒的感觉,自然也就失去了对平衡的控制能力和对要摔倒时的应变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国外有研究表明,用学步车的孩子反而独立走路的时间更晚。

3. 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美国儿科学会就明确报道过,学步车的轮子在遇到台阶、地毯变越时容易翻滚,一旦翻车了,孩子完全没办法保护自己,而学步车的速度比宝宝自己爬快得多,即使有家长在场,可能也没办法及时做出反应保护宝宝的安全。

手推式学步车没有上述副作用,因此是可以给宝宝使用的。

宝宝需要穿学步鞋吗?

如果是不出门或者宝宝 8 个月前,还没有迈步的欲望的情况下,光脚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光脚可以促进宝宝的脚底神经和肌肉的发育,对宝宝足弓的形成、足部肌肉韧带的发育、维持足部的正常形状都有好处。

宝宝的学步初期,一般集中在 9~15 月龄,宝宝刚刚从爬行过渡到扶着走两步的这个阶段,可以给宝宝选择轻而软的鞋子在家穿着,鞋底最好有防滑设计,当然如果在家的话不穿鞋或者穿防滑袜也是好的选择。

学步鞋怎么选?

等宝宝正式开始自己走路后,给宝宝选鞋子就不能总是考虑软了。

虽然软的鞋子穿起来舒服,但是不能给宝宝的脚提供一个良好的包裹性。总的来说,宝宝的学步鞋的选择有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鞋子的大小要合适,建议选择有魔术贴或系带的鞋子,更加跟脚。

第二,前足面和脚踝要有一定的硬度,鞋子要不容易变形,为宝宝的脚提供足够的包裹性。

第三,对折鞋底的时候,弯曲的地方应该在鞋底前部的三分之一处,和宝宝脚的跖趾关节相吻合。

第四,建议选择防滑鞋底。且鞋底不能太软,如果太软的话,不利于宝宝的脚部神经和足弓的发育。

第五,不要用各种特殊形状的鞋垫,尤其是支撑足弓的鞋垫,这样反而不利于宝宝足部的发育。

家长需注意:

有一些走路时可以发出声音或发光的鞋,最好不要给宝宝穿。在走路时,声音或光亮会过度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故意的用脚尖或脚背着地,导致宝宝出现奇怪的走姿。

宝宝学走路期间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1. 宝宝跛腿

如果宝宝学会走路后,有跛腿的现象,走路一瘸一拐并伴有疼痛,可能是宝宝鞋子里进了异物,脚上起泡或肌肉拉伤,也有可能是感染、骨折、关节炎或其他需要治疗的疾病所致。

如果家长没有找到明显的疼痛原因(如异物)并解决它,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查找原因。

如果宝宝跛腿但不会疼痛,有可能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或神经肌肉疾病。这个问题一经发现,也应该及时去医院查找原因。

2. 宝宝站立、行走困难

宝宝学会走路后,一旦发现很难站起来,试着站起来时要用手扶着双腿,行走困难并常常摔跤等症状,就应该到医院查找原因并治疗。

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因为宝宝只有在站立和下蹲自如切换以后才能学会走路,如果会走路以后,又出现了站立困难的情况,有可能存在肌营养不良或其他需要诊断治疗的神经肌肉疾病。

宝宝走路踮脚怎么办?

宝宝初学走路,协调能力不足,重心不稳,会踮脚走路。这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过分担心。

随着成长,宝宝走路姿势越来越成熟,踮脚走路的现象会慢慢消失,每个宝宝都不一样,一般不超过两岁。正常情况下不用特别干预指导。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到医院评估检查:

整天都是踮着脚走路,很少或者几乎看不到脚跟放下来; 睡觉或放松状态下,脚尖仍然向前紧绷; 到 2 岁还是踮脚走路。

宝宝走路内八字或外八字怎么办?

宝宝学步期轻微的内八字或者外八字也是很常见的,随着年龄增长和走路熟练,大多数在 2~3 岁时好转、消失,其中内八字最晚在 8 岁前也会自动纠正。一般不用特别干预指导,家长不必过度担心。

如果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何一种,都需要带宝宝看骨科医生。

单侧不对称: 一只脚呈内 / 外八字,另一只脚正常; 不对称的内八字或外八字: 一只脚呈内八字,另一只脚呈外八字;或者一只脚呈轻度内 / 外八字,另一只脚呈重度内 / 外八字。

宝宝走路老摔跤怎么办?

宝宝 1 岁左右走路时摔跤,多数是正常现象。如果宝宝正是 1 岁左右开始蹒跚学步的年龄,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走着走着就摔倒是很常见的现象。

随着不断的练习,宝宝逐渐掌握平衡,15 个月差不多就可以独自走稳[5],很少摔跤了。

但如果宝宝 18 个月还不会独自走路,2 岁半走路还经常跌倒,说明有发育异常,需要到医院检查[6]。

宝宝 18 个月后走路还经常摔倒,可能有哪些原因?

宝宝到了 18 个月还不会走,说明运动发育落后,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如果宝宝只是走路晚,其他方面,比如说话、自己吃饭、与人交流等能力都和同龄宝宝类似,发育评估结果提示仅仅大运动发育落后,这种情况属于运动发育迟缓,孩子将来 90% 以上都是正常的。 如果宝宝除了走路晚,说话也晚,各方面能力都赶不上同龄的宝宝,这种情况属于全面发育迟缓,需要尽快就医查找原因,看是大脑发育的问题、遗传代谢病还是染色体或者基因的问题。 如果宝宝不会走路,而且双腿发硬,扶着走路时步态像剪刀一样,脚尖踮起像芭蕾足,也需要尽快就医,不排除是脑瘫。

如果宝宝不会走路,双腿无力,发软,有可能是遗传代谢病或者神经肌肉病。

宝宝总喜欢光脚怎么办?

光脚不仅不会让孩子生病,还有很多好处。所以,宝宝喜欢光脚,那就光着吧,不用非得让宝宝穿袜子鞋子。

光脚不会让孩子生病

有一句话叫做「寒从脚起」,因此即便是温度高的夏天,很多家长也不希望宝宝光脚,总觉得会「着凉」。事实上,孩子生病是由病毒、细菌入侵造成的,和外界温度的高低没有直接联系。

比如感冒,是因为病毒入侵宝宝的上呼吸道,引起身体的免疫反应,如发烧(方便免疫系统更好地抵抗病毒),流鼻涕(实际上是白细胞与病毒战斗的产物)。

之所以宝宝的脚摸起来凉凉的,也是因为孩子的血液循环系统不如大人,尚未发育完全。另外,手脚处于血液循环末端,距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成人更差,皮肤也相对较薄,发凉本来就是很正常的情况。

光脚对宝宝还有很多好处

光脚能让宝宝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足部力量,促进足弓发育; 刺激宝宝脚部与腿部的肌肉发育; 刺激宝宝足底触觉末梢的神经发育;体验地板提供的丰富感官体验等等。

小 tips:

当宝宝想光脚的时候,就让他尽情地撒开脚丫子,爸爸妈妈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为宝宝提供安全的光脚环境。

比如清理好地面,不要有玻璃碎片、钉子等异物,也不要让宝宝在浴室等光滑地面上走路,以免摔跤。

相关知识

宝宝学步期症状
宝宝蛔虫病的症状
宝宝食物过敏症状
宝宝辅食过敏症状有哪些
耐心陪宝宝走过学步期
宝宝辅食过敏症状
孕期怎样知道宝宝健康状况 宝宝健康的症状是什么
宝宝电解质紊乱症状
宝宝消化不良症状
宝宝加辅食过敏症状

网址: 宝宝学步期症状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