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出生后到一岁之间的时间段,是发育的关键时期。从最开始能慢慢抬头、比划四肢、翻动身体,直到坐稳、学习爬行、站立、行走,统统宣告宝宝在处于健康发育中。
等宝宝长到8-15个月,便进入关键的“学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足部功能尚未发育完成,倘若学步时,宝宝误入学步误区,极易出现扁平足、内八字、外八字等情况。在学步期类,宝宝的双脚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了避免出现各种生理缺陷,必须要及时关注他们走路的姿势,一旦发现问题及给予纠正。
一般来说,宝宝学习走路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锻炼方法
第一阶段多在8-11个月
主要以爬行为主,可以多鼓励宝宝练习爬行,可以促进他们四肢肌肉力量的增长、协调性的提升。当宝宝下半身可以很好的支撑上半身的重量、能够灵活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达到一定的平衡性就预示着宝宝进入学步初期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尝试让宝宝自然站立,从每次的2,3分钟逐渐到半小时逐步增加。
第二阶段多在12个月左右
通过不停的站立训练,宝宝已经掌握了很好的平衡性,此时可以让宝宝扶着沙发或栏杆慢慢挪动步子。同时注意锻炼他们下蹲和站立这个动作的连贯性,比如故意丢下一个玩具让他们自己捡起来,如此循环,既可以刺激下半身肌肉力量的增长,还可以提升身体的协调能力。
第三阶段大多在15-18个月
通过几个月的学步期宝宝基本掌握了走路的要点,身体平衡度也能运用自如。此时的家长除了要加强锻炼宝宝腿部的肌肉力量和身体各部位间的协调性,尤其要训练宝宝尽快适应各种地面的能力,多带宝宝到户外走走,尝试各种不同的地形。宝宝学会走路不代表一劳永逸,有很多潜在的生理缺陷诸如内八、外八、扁平足等往往就在这个阶段埋下的隐患,因此父母不可掉以轻心。
如何避免这类学步不当引发的危害?
及时关注孩子的走路姿势
一般来说,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有内八外八,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恢复正常,但如上文中5岁时还没有恢复的话,就需要考虑就医治疗。
学步初期避免长时间行走
学步初期孩子足部和腿部的肌肉和骨骼还相对脆弱,下半身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掌握使用方法,一旦长时间练习走路可能会带来部分伤害,正确做法是每走动半小时就需要休息10分钟,劳逸结合的方法更为得当。
准备合适的学步鞋
15个月之前的宝宝刚开始尝试站立和挪步,气候允许的话尽量让宝宝在室内赤足,让足部与地面直接接触,增加足底的抓地感和平衡能力,如果温度较低可以为宝宝准备一双柔软的地板袜;15个月以上的宝宝练习走路的时间较多,可以选择柔软且底薄的学步鞋,有助于脚型的塑造;2岁以上的宝宝就要选择鞋身较硬的鞋子,可以减少扁平足和后足外翻的发生。
综上所述,孩子学步期至关重要,做为父母不可忽视,留意观察宝宝走路过程中的动作和姿势,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就可以避免很多脚部的缺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