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郭云深对形意拳的论述 看形意拳功夫的形成
在内家拳的理论著述中,除了《内功四经》《岳武穆九要》《太极拳十论》外,郭云深关于形意拳的论述也是应该必读的。《内功四经》注重内功运动方式的描述,《岳武穆九要》和《太极拳十论》注重内家拳功夫的理论建立,而郭云深对形意拳论述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形意拳功夫形成的理论总结。 郭云深关于形意拳的论述主要见于孙禄堂编著的《拳意述真》一书,因为手里没有原本,所以这里采用了“内家拳”网站上粘贴的版本。版本共有十四则内容。一则、二则、三则、五则、六则、十则、十一则、十二则共八则都是关于形意拳功夫的论述,四则、八则、十三则共三则是论述形意拳功夫和儒、道的关系,七则,九则共两则是对形意拳用法的论述,十四则是描述九宫的修炼方法。这里主要是解读郭云深对形意拳功夫的论述。 综合郭云深关于形意拳功夫的论述,主要分为三类内容:一类是形意拳功夫形成的理论,一类是形意拳功夫形成的过程,一类是形意拳功夫形成的修炼方法。1 形意拳功夫形成的理论在形意拳功夫形成的理论中,郭云深认为形意拳功夫主要就是“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一则)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首先需要着重理解的是两个词:人之气质和本然之真,“人之气质”就是人的气质,但这里所说的人的气质和现代人理解的气质一词具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气质一词主要指人的性格特征及人的精神风貌,而郭云深这里的气质一词即是指人的精神风貌,更着重于指人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健康活力,也就是中医学所讲的人的“气机”,运动所形成的人的气血和气息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而本然之真的“真”是说人体的真实状况,但这个真实状况不是人为后天形成的局部的,以肌肉运动为主的躯体运动状况,而是客观的人体运动状况,也就是中医学讲的生命的存在状况,具体表现为三大要素:精、气、神,即人体气息、气血、筋骨、神经等整体和谐运动的生命自然状况,才是本然之真。郭云深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认为人的这种本然之真是人出生时就具有的,他说“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一则)“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是说人体的性能是完好的,也就是气息、气血、筋骨的运动是和谐的整体的;“根无不固”,是说神经对身体内部的感知和指挥是就有的,这是人的先天状况,是人体的本然之真。而主观意志使用局部肌肉形成的身体运动方式是后天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一则)这里“知识”是两个词,“知”是感知事物,“识”是认识事物,合起来是说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灵窍”是指对身体内部的感觉,也就是神经系统;“先后天”是指“先天”和“后天”两种状况,“先天”指人的胚胎期,“后天”指人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身体运动状况;“血气”是指主观意志指挥下使用肌肉的力量行事,这种不自觉地应用身体内部筋骨、气血、神经的和谐运动,内脏和肢体内外部相合的的身体运动状况就是人后天的身体运动状况。所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是使人后天形成的气质变回到先天本然之真的境界。也就是后天形成的身体运动状况回到先天身体运动的状况上来。而且郭云深根据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的这种变化是完全可能的:“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之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一则)郭云深进一步认为“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的方法,就是通过形意拳的修炼来改变人的这种先后天的不同气质以及造成不同气质的气机,他借鉴道家的修炼功法说:“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道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六则)“逆运先天”是说反过来应用中国哲学对宇宙形成理论的认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会长唐明邦在《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内丹养生》序中总结丹道修炼过程时说:“炼丹过程同宇宙衍化过程正好相反。宇宙衍化宇宙衍化是《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所讲的那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简而繁,成为'顺则生人。’丹法演化是由三而二,由二而一,由一而零,由精气神的生命体、返归太虚,称为'逆则成仙’”。而“气机”是中医学所讲的人体内气的运行活动,中医学认为气是生命运动存在根本物质,所以“扭气机”就是要把人体后天形成的运动方式,扭转回到以气血运动身体的方式上来。2 形意拳修炼的内容和程序郭云深认为形意拳功夫的形成是身体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炼的主要有四项内容:一类是精、气、神,一类是骨、筋、髓,一类是劲力,一类是呼吸。在“一则”中说:“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三层道理是指“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说的是精、气、神的变化;三步功夫是指“易骨、易筋、洗髓”,指得是骨、筋、髓的变化;三种练法是指“明劲、暗劲、化劲”,指的是劲力上的变化。在“五则”中说:“练形意拳术,有三层呼吸”,指调息、息调、无息,指的是呼吸的变化,这四项一起构成修炼形意拳功夫的内容。2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说得是精、气、神的变化,所以首先要弄懂精、气、神的含义。精在中医学中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精液,一个是指构成人体的最微小的有形物质,在这里主要是指构成人身形体的物质;气在中医学中也是构成人体的最微小的物质,但它是无形的,在人体中不断变化运动的;精、气是紧密相关,相互间不断转化的物质。神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也十分丰富,即指人的精神风貌,也指人体的呆板活泛,在中医学里指人神情,体质的灵动性。这里指身体的灵敏、灵活性,更是指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感知和指挥的意识,即“意”,孙禄堂注说“神即意也”。 练精化气就是将精化为气,就是改变人体后天形成的身体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将主观意志指挥下的肌肉运动方式变化为气血、气息的运动方式,这是一种身体的客观改变,也是人的意识对身体改变的一种感觉现象。在客观上构成人体的精、和气血是在自然转换的,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的局部形态,但人自己并不会感觉到它的运动;在形意拳功夫的这种修炼中,人不但是可以改变人的形体,也可以自觉到这种运动是变化的,也就是由肌肉运动到气血运动的转变是可以感知的。在人体后天形成的运动方式中主要是依靠局部的肌肉进行运动,在感觉中是一种肌肉的力量运动。而形意拳经过修炼,形成了骨骼整体运动的方式,肌肉在完成骨骼整体运动机制形成后,和骨骼运动形成统一和谐的运动,在身体的客观变化上隆起肌肉的慢慢消失,局部的肌肉不再施力,肌肉不再是感觉中运动的主要物质,而由感觉中的气血代替,所以是练精化气。 练气还神是说通过气息、气血的修炼,感觉躯体内气血的流动越来越通畅越顺利,贯穿全身,带动身体动作越来越灵活,对身体内部感知越来越灵敏,越来越全面。 练神还虚,虚:是指太虚,即太极,是指天地产生前混沌无物的宇宙状况。这里是指通过身体灵活性,灵敏性感知的深入,身体内部劲力、气息、气血,骨、筋、髓之间的运动越来越和谐一致,所以运动的时候内部对劲力,对气血的感知越来越虚无。3 易骨、易筋、洗髓易骨、易筋、洗髓是说身体运动系统中骨、筋、髓的变化。也是形意拳功夫程度不同的表现形式。“易骨”是说骨骼的变化,但不是说骨骼可以变化成另一种物质,而是说整体的骨骼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由个别骨节的运动结构形式转化到骨骼整体的运动方式上来,所以一则说:“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壮似泰山”。这种方式有三项内容,一项是整体骨胳间的运动节节贯穿;一项是骨胳间相互支撑,产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项是骨胳间的运动具有主动和被动的隶属关系,是形意拳功夫的初级阶段。 “易筋”是说筋的变化,当然也不是说筋可以变换成另外一种物质,而是说有意识的通过筋的调整来改变骨骼结构形式的活动。一则说:“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语:'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筋是指骨骼间连接的物质,筋是骨胳间联络固有的物质,但在骨骼局部运动的状态下,人一般不会感知筋的运动,但形意拳功夫的骨骼运动形式是一种整体运动方式,在骨骼整体运动结构方式修炼的过程就会感知筋的存在,主动通过调节筋来进一步调整建造骨骼整体运动的结构方式就是易筋,也是形意拳功夫进一步深入的阶段。 “洗髓”,“髓”是骨髓,当然洗髓也不是把骨髓清洗掉,而是随着功夫的长进,感觉中不再有易骨、易筋的感觉,随之而来的是对骨髓的感知。洗髓就是通过修炼把运动系统中骨、筋、髓里很细小,很微弱的不通不顺的感知清除掉。4 明劲、暗劲、化劲明劲、暗劲、化劲是人主观上对修炼过程中不同阶段劲力的认识和感受,所以郭云深把明劲、暗劲、化劲作为练法,应该说是修炼时指导修炼的方向和思路吧。 “明劲”是指身体动作间架结构表现出的外部的劲力,由于可视,所以称为明劲。郭云深认为“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但郭云深所说的明劲是刚劲,不能理解为拙劲,也就是不能认为是主观意志下局部肌肉的力量,而是筋骨形成的整体结构运动所具有的劲力。一则说:“明劲……既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 “暗劲”是指主观对身体内部劲力的感受,由于看不到,只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所以为暗劲。也就是以“意”修炼身体内部的劲力感受和指挥过程。 “化劲”是修炼过程中主观感受对身体内部劲力、气息、气血、感觉的消除过程。一则说:“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耳。呼吸似有似无,……皆是真息,……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也。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5 调息、息调、无息。调息、息调、胎息是形意拳功夫在修炼过程中气息表现的不同形式。 “调息”,是指后天形成的自然呼吸阶段,主要表现为胸式呼吸,因为这时的呼吸和拳架的运动不相吻合,需要通过拳架的修炼来调整呼吸,所以称为“调息”。 “息调”是指功夫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呼吸和拳架运动相互吻合的现象。因为呼吸和拳架运动相一致,拳架完成了调息的任务,所以为“息调”。调息阶段呼吸主要表现为丹田呼吸,所以又称为“胎息”,即郭云深所说的“着意与丹田之内呼吸也”。 无息也是停息阶段,是指呼吸和身体运动充分融合后,感觉呼吸似有似无的阶段。 形意拳功夫形成过程中身体改变的这四项内容,从理论上的叙述是分开的,但在实际变化中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也是有主次之分的。在精、气、神,骨、筋、髓,劲力,呼吸的变化中,劲力以及体现劲力变化的身体运动系统的物质,骨、筋、髓是其他变化的根据,劲力以及体现劲力变化的骨、筋、髓的变化带动精、气、神和呼吸的变化,所以骨、筋、髓的变化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而且根据功夫程度的不同,明劲、暗劲、化劲,精、气、神,骨、筋、髓,调息、息调、无息相互融合,又形成了形意拳功夫的不同阶段。 形意拳的功夫根据郭云深的论述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明劲的易骨阶段,亦是练精化气调息阶段;第二阶段,是暗劲的易筋阶段,也是练气化神息调阶段;第三阶段是化劲阶段,也是易髓、练神还虚、无息的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劲力,骨、筋、髓,精、气、神、调息、息调、无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明劲是修练功夫的起步阶段,也是调整骨骼结构的过程,又是通过骨骼整体运动结构形成消除拙劲的练精化气过程,也是呼吸和身体运动相吻合的调息运动,所以明劲的易骨、是练精化气的根据。一则中说:“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同时也是调息的主要方法,“因(根据)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五则)没有明劲阶段骨骼整体结构的调整,就不可能感到筋的运动,而感觉不到筋的运动也就进入不了暗劲阶段。而且没有筋骨形成整体的运动结构形式就不可能代替肌肉的拙劲,也不可能到达炼精化气的生理变化程度。而且不能消除拙力,胸腹间的骨骼结构形式达不到调整,呼吸就不能通畅,就不可能完成调息的任务,所以明劲功夫是基础,易骨是关键。 如果说明劲是“登堂”,那么暗劲就是功夫“入室”的阶段,明劲肢体外形整体运动和体内骨骼整体运动结构的形成,引起了筋的拉伸,才使人体对身体内部筋骨运动的感觉逐步明显,从而才会把注意力转入身体内部的感觉,因而才可能进入暗劲的修炼阶段,才可以真真入门。人在进入暗劲阶段后由于对自身骨骼筋腱的位置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所以有意识地通过撑长,拉开筋来调整骨骼的结构运动形式,而不再是寻找外形的刚劲,所以郭云深说:“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也就是用意识改变筋骨运动来调整劲力。而骨骼整体运动改变了原来的肌肉运动方式和结构方式,使肌肉的运动和筋骨的运动越来越趋于一致,人主观对身体内部筋骨运动的自主性,感觉程度越来越随意和明显,也就实现了练气化神的感觉,同时筋骨关节的撑开,也增加了身体运动的灵活性,使人的身体运动更加活泛,也是化神的鲜明表现。而这时由于肌肉拙力的消除和胸腹腔骨骼结构形式的改变,使气息慢慢变得深沉,气血变得通顺,呼吸不再紧张,和肢体躯干运动相一致也就达到了息调的程度。所以一则中说:“暗劲者……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 五则中说,息调“是暗劲,有形于内”。 而随着暗劲功夫中劲力在筋骨运动中的通顺程度,血液在肌肉、血管系统松沉程度的加深,胸腹骨骼整体结构的形成,气息的深沉,人可以自主的应用胎息的一动一静带动躯干四肢的动静,功夫开始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一则说“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也就是说随着功夫的纯熟,人又会逐渐失去对自己身体内部肌肉、筋骨劲力的感觉,代之以感觉到骨髓的运动,所以才可能有洗髓的主观意识。“洗髓:练之以清虚起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一则)而筋骨运动和肌肉运动的吻合程度的加深,血流、劲力传导过程中于周围物质的神经摩擦越来越细微,也就产生了练神还虚的感觉;胎息的形成代替了以前的胸式呼吸,和身体运动和谐一致的运动,使气息变得更加细微,而不易察觉。所以一则说:“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又说:“'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息,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3 修炼心意拳功夫的具体要求郭云深对形意拳功夫的论述,不但论述了形意拳功夫形成过程的理论、程序,而且还提出了修炼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而这种要求有针对修炼者主观意识的,拳架动作的,又是针对修炼过程中不同阶段的。 首先,郭云深要求形意拳功夫就是扭转人的气机,也就是身体由“后天”的运动形式回到“先天”的运动形式。后天的身体运动形式是一种个人主观意志下的局部肌肉运动的形式,而先天的运动形式是脱离了肌肉拙力后的筋、骨、神经、意识,气息、气血整体和谐的运动形式,特别是达到大成阶段,更是一种气息、气血、神经、意识的运动,所以郭云深在四则中说:“ 形意拳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但这种神、气的运动在常人的思维中是很难想象的,所以郭云深要求练拳的指导思想首要是不以个人的主观偏见来练拳,不要自以为是,而且还特别指出不要专门修炼力、气、沉重、轻浮。他在十一则中说:“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一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而且认为功夫的形成,力、气、沉重、轻灵是身体内部变化的自然结果,“所以然者,练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 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以专求”。(十一则)而且指出练拳总的方法就是通过拳架的训练来实现合道的身体变化。三则中说: “形意拳之道,……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归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而且强调“三体式”是修练功夫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六则”中说:“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道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六则还对三体式的身架提出总体要求:“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主观上的要求是:“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而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 是说根据人体的自然来练拳,也就是根据人体精、气、神的运动规律来修炼形意拳功夫。而且由着“本体”、“自然之真劲”和“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并不是说人的主观意识一点也不参与,而是说不以个人的主观偏见来运动身体,而是要按照拳谱规矩来指导身体的运动,“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一则)而且指出修炼形意拳身体动作的意义首先在于“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之谓中,亦谓之道心”。(六则)就是说精神要内敛,要把思想意识转移到身体内部上来,要消除主观偏见。此时“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无端之理,无声无息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也就是说由静而动是形意拳三体式身体动作后天反先天的程序和大致方法。这种大致方法就是身体手足合着规矩法则,而规矩法则就是具体的要求,主要是内家拳的“六合”理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和郭云深“三步功夫”、“三种道理”“三种练法”“三种呼吸”及相关的知识。郭云深在“六则”中还对三体式的意义及其作用做了阐述,认为三体式的意义和作用就是修炼身体的内劲。他首先对内劲在身体中的状况作了描述,“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真意”是说对身体内部的感觉和意识对身体内部筋骨、气血、气息的指挥;“气”是气息、气血;“中立而不倚”是说主观上任其气血、气息、肢体自然运动,保持中立,但又不发生偏倚;“和而不流”是说胸腹的气息和躯干四肢的气血融合为一体,运动时和谐一致,但又不外泄;“无形无相”是说身体中筋骨、气血、气息、意识高度凝结为一体,身体运动虽有形象,但主观感觉上并不有意为之。然后又对三体式形成内劲的方法、作用和意义作了叙述:“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六则)也就是通过肢体按照形意拳规矩的修炼,最后形成内劲功夫,也就是转变身体的气机。郭云深对形意拳修炼的具体要求还表现在不同的修炼阶段上。在明劲阶段,不以自己主观偏见指导练拳,而要以拳谱理论知识为指导,主要是对身体动作的要求。一则说:“身体运转要和顺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手足起落要整齐”也就是“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整齐、合的目的是“以正其中”,就是通过身体的中正找到身体内部的中心,重心。而在暗劲阶段,身架动作的要求和明劲阶段一样,但增加了对身体内部意识的要求,“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一则)“神气要舒展”是说体内气血、骨骼劲力的传动要通畅,而无棱角。“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化劲阶段,身架动作要求和明劲、暗劲相同,“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一则)但对主观意识的要求不同,“练之周身四肢运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神意运用之,……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耳。呼吸似有似无,…….总在神意之贯通耳。”(一则)也就是以意来运动气息、气血。以气血、气息来运动身体,而不是筋骨的力量为主。
相关知识
通背拳=通臂拳=白猿通臂拳
详细述说一下太极拳的保健功效
浅谈传统太极拳与健身气功的结合练法
跆拳道:瘦身塑形的最佳运动
静蹲——太极拳的桩功
武术形神拳——震脚砸拳,马步冲拳 说课稿 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太极拳健康工程”形成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
述说太极拳与养生之道的文化渊源
既减脂又塑形的健康完美运动:太极拳!
网址: 读郭云深对形意拳的论述 看形意拳功夫的形成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