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25年08月15日 17:02北京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虽然“秋老虎”的余威尚存,但早晚的凉意已悄然提醒我们季节正在转换。天气逐渐凉爽,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也是及时调整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乐享金秋活力!
一、夏秋交替的健康挑战
夏秋之交,气温波动显著,空气日益干燥,感冒、流感、过敏等呼吸道问题高发,湿度骤降导致湿疹、瘙痒风险升高,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抵抗力较弱人群的健康风险也随之增加。此时,积极调整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健康挑战。
二、健康生活方式建议
(一)饮食润燥养阴,
不要贪凉
润燥清补、健脾养肺: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阴,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此时饮食应以“润燥、养阴、润肺”为主。可以适量增加百合、银耳、山药、梨、蜂蜜等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摄入。
不贪凉、忌生冷:夏秋交替时节,虽然白天可能仍感暑热,过食生冷瓜果、冰镇饮料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等消化问题。即使是水果,也建议适量食用常温的。
保证充足饮水:尽管天气转凉,但容易干燥,成年人仍要保持每日1500-1700毫升的饮水量,建议常备温水,少量多次饮用。
(二)运动循序渐进,
注意保暖
秋高气爽,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但运动时需注意:
做好热身拉伸:充分做好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状态,避免拉伤。
运动时间:尽量避免过早(清晨气温较低)或过晚(以免影响睡眠)进行高强度运动。
做好保暖:运动时和运动后都要注意保暖。尤其运动出汗后,毛孔张开,秋风一吹很容易着凉感冒,应及时擦干汗水或增添衣物。
运动推荐:有氧运动可以选择快走、跑步、游泳、骑车等;力量训练可以选择深蹲、俯卧撑、平板支撑等;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柔韧与平衡训练,以及登山、散步、做健身操也是不错的运动选择。
时长建议: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加2次力量训练;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
(三)保持心情愉悦,
疏解“悲秋”情绪
季节变换,容易引发人们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产生“悲秋”之感或季节性情绪低落。要主动调节情绪,多晒太阳有助于改善情绪。保持规律的社交活动,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都是疏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如果情绪持续低落难以缓解,应寻求专业帮助。
(四)做好体重管理,
谨慎“贴秋膘”
传统有“贴秋膘”之说,但现代人普遍营养充足,秋季更需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能量摄入过多导致体重过快增加。结合前面提到的科学饮食和规律运动,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定期测量体重、腰围等,做好体重管理。
(五)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养精神
随着自然光照时间变化,人体生物节律也需要相应调整。建议顺应秋季“养收”的特点,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人7-8小时),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增强免疫力。
(六)起居防护,
顺应节气
做好保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波动大,早晚温差明显。要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特别注意腹部、背部和足部的保暖。民间虽有“春捂秋冻”之说,但“秋冻”也要适度,以自己感觉舒适、不着凉为度,尤其老人、儿童及体弱者不宜盲目“冻”。
注意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饭前便后,预防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
防晒防蚊:秋季紫外线依然强烈,长时间户外活动仍需做好防晒措施。同时,初秋蚊虫活动仍较活跃,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发期,居家、户外活动都需继续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如使用驱蚊剂、安装纱窗纱门、清除家中及周边积水。
(七)做好健康防护,
关注重点人群
慢病管理:季节交替是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的高发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哮喘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务必遵医嘱坚持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药。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定期复诊。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接种疫苗:秋季是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相关疾病、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建议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接种。
顺应季节变化,积极调整饮食、运动、起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积极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
让我们一起从点滴开始,主动健康,乐享金秋!
来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2025年08月15日 17:02 北京“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虽然“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