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体质指数(BMI)、年龄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重庆两地抽取79012名20~80岁参加健康体检的成年人,按年龄、性别描述其血压和BMI的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BMI、年龄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BMI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 结果 男、女性平均BMI在20~29岁时最低,分别为(23.9±3.5)和(20.6±2.5)kg/m2,男性在40~49岁最高,为(25.5±2.9)kg/m2,女性在60~69岁最高,为(24.6±3.3)kg/m2;男、女性收缩压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的舒张压在50~59岁时最高,为(81.6±11.8)mmHg,女性在60~69岁时最高,为(76.5±11.5)mmH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349、0.318,均P<0.001),年龄与BMI、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194、0.454、0.226,均P<0.001);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过低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0.57、0.37和0.32倍,超重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1.94、2.91和3.70倍,肥胖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3.31、7.62和12.24倍。 结论 老龄化、超重和肥胖均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时应充分考虑干预的人群、时机和特征,从源头遏制高血压的流行。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body mass index(BMI),age and blood pressure(BP)in Chinese adults.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among 79 012 Chinese adults aged 20-80 years in Beijing and Chongqing municipality.The distributions of BMI and BP were described by age and gender.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used. Results The mean BMI was lowest in the adults aged 20-29 years,with the average values of 23.9±3.5 kg/m2 and 20.6±2.5 kg/m2 for the men and women,respectively.The highest BMI was 25.5±2.9 kg/m2 for the men at the ages of 40-49 years and 24.6±3.3 kg/m2 for the women of 60-69 years old.Mean systolic BP was higher among the adults with elevated BMI and those with older age;the mean diastolic BP was the highest(81.6±11.8 mm Hg)for the men at the age of 50-59 years and that(76.5±11.5 mm Hg)for the women at the age of 60-69 years.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BMI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ystolic BP and diastolic BP(r=0.349,0.318,P<0.001);age was also positively related to BMI,systolic BP,diastolic pressure(r=0.194,0.454,0.226,all P<0.001).The odd ratios (ORs) of prehypertension,stage I and stage II or above hypertension for the overweight adults were 1.94,2.91,and 3.70 and the ORs for obesity adults were 3.31,7.62,and 12.24 compared to the adults with normal BMI. Conclusion Aging and obesity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These results imply the need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earl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adults.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45%的心血管发病和死亡与高血压有关[1, 2]。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数据显示,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3.5%,同时高血压患病率仍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3]。高血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造成了巨大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据估计2010年高血压造成约45万例患者死亡,导致经济负担超过660亿元,占中国卫生总费用的3.4%[3]。随着我国城市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国内外研究发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均为高血压水平的危险因素,且两者对高血压的发病还有交叉作用,能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4, 5]。为分析中国成人BMI、年龄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北京、重庆两地抽取79 012名20~80岁参加健康体检的成年人,按年龄、性别描述其血压和BMI的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BMI、年龄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BMI对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的预测作用。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重庆两地选择2个具有代表性的体检中心,抽取2008年1月—2009年1月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目标人群,排除患有严重疾病者、严重精神疾病者、孕妇以及缺失相关数据者,抽取其中79 012名20~80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 171人(61.0%),女性30 841人(39.0%),平均年龄为(45.6±13.7)岁。
1.2 方法
由体检机构的专业医生和护士采用统一的测量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并计算BMI=体重(kg)/身高2(m2)。身高的测量按要求固定测量皮尺,测量时脱鞋,保证受试者正确的站立姿势,确保放置在头顶的水平板与刻度标尺呈90度角;体重的测量使用统一购置的体重测量仪,测量前校准体重计,受试者测量前脱去鞋,每次测量前体重计注意调零;血压的测量采用欧姆龙HEM-707l电子血压计(日本欧姆龙松阪株式会社),要求测量者和被测者姿势正确,在被测者静息状态下测量右臂坐位血压。现场调查中所有体检机构人员均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考核,测量仪器经相关计量部门认证,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6],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BMI 18.5~23.9 kg/m2为正常体重,BMI 24.0~27.9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采用国际高血压联盟的标准[7],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服降压药≥2周者为高血压;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80 mmHg为正常血压;收缩压120~139 mmHg /舒张压80~89 mmHg为血压正常高值;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为1期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舒张压≥100 mmHg为≥2期高血压。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BMI、年龄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CI。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表 1)
中国成人身高、体重、BMI、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65.3±8.1)cm、(66.1±12.2)kg、(24.1±3.3)kg/m2、(122.7±18.9)mmHg、(75.3±12.1)mmHg。男、女性平均身高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男性平均体重在40~49岁时最高,女性在50~59岁最高,之后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男、女性平均BMI均在20~29岁最低,男性在40~49岁最高,女性在60~69岁最高;男、女性收缩压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舒张压在50~59岁最高,女性在60~69岁最高。
2.2 中国成人BMI及高血压分级情况(表 2)
不同性别成人超重肥胖患病情况比较,男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患病情况比较,男性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2.3 BMI、年龄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08.3±15.3)、(116.8±17.3)、(127.6±17.9)和(134.2±18.1)mmHg,平均舒张压分别为(67.0±10.2)、(71.5±11.0)、(78.3±11.6)和(82.6±12.3)mmH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349、0.318,均P<0.001)。20~29、30~39、40~49、50~59、60~69和≥70岁平均BMI分别为(22.3±3.5)、(23.6±3.3)、(24.6±3.1)、(24.9±3.0)、(24.9±3.1)和(24.4±3.4)kg/m2,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14.3±13.8)、(115.8±14.7)、(120.4±16.7)、(128.0±18.9)、(138.4±19.6)和(143.2±19.8)mmHg,平均舒张压分别为(69.6±9.8)、(72.5±11.2)、(76.7±12.6)、(79.2±12.2)、(79.2±11.7)和(76.7±11.9)mmH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BMI、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194、0.454、0.226,均P<0.001)。
2.4 不同BMI成人发生高血压风险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过低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0.57、0.37和0.32倍;超重者发生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2.91和3.70倍;肥胖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3.31、7.61倍和12.24倍。
3 讨 论
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持续上升,由1991年的13.6%上升到2002年的18.8%,患病率增加31%,平均每年3%[8]。目前中国高血压患者约2.7亿,每年新增高血压1 000万人[9]。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即为高血压,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中有2/3与血压升高有关,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占总死因的>40%,高血压已经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7]。
本研究对中国79 012名成人进行调查发现,随年龄增加,男、女性的收缩压随之增加,而舒张压分别在男性50~59岁、女性60~69岁达到最高。体检人群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为122.7和75.3 mmHg,略低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数据(收缩压130.3 mmHg/舒张压80.6 mmHg)[3],这可能与本研究采用电子血压计造成的系统误差有关。本研究显示,男性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6.5%、18.1%和7.4%,均高于女性的22.0%、10.2%和4.2%,提示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且严重病例较多,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3, 10]。年龄、超重和肥胖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BMI对收缩压的影响大于其对舒张压的影响,而年龄与收缩压的相关性小于BMI与收缩压的相关性,年龄与舒张压的相关性高于BMI与收缩压的相关性。
有研究报道,BMI和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随着BMI呈线性增长的趋势,且BMI对收缩压的影响要大于对舒张压的影响[11]。国外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0 kg,收缩压平均升高3 mmHg,舒张压平均升高2~3 mmHg[12]。对中国24万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发现,BMI>24 kg/m2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13]。刘剑峰等[14]报道2007—2010年BMI平均上升0.5 kg/m2,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平均增加4.5 mmHg和2.3 mmHg,BMI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与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均呈现剂量反应关系,说明肥胖在高血压防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预降低或控制体重可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有效减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年龄也是血压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项在欧洲、加拿大和美国开展的大型调查显示,血压与年龄呈正相关,从35岁到65岁收缩压普遍增加13 mmHg,而舒张压随年龄变化的幅度较小[1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60岁以前男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之后女性的患病率逐渐增高超过男性,这可能与女性雌激素的保护有关[16]。也有研究报道<45岁人群中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45~55岁人群中男女相当,而>55岁人群中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17]。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倾向及诊断监测研究对>50岁的人群随访10年发现,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10年后发生高血压的比例为25%~3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有研究提示对高血压患病的贡献中年龄占26%,BMI占5%,提示在制定高血压防控措施时,需要特别考虑年龄与BMI、血压的相互作用[18]。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老龄化加剧,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将持续增加,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时应充分考虑干预的人群、时机和特征,从源头遏制高血压的流行。
相关知识
中国青少年体能指数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性
中国人体质指数分级标准
育龄期女性护士口腔健康与工作压力的相关性分析
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健康体检的人群年龄结构情况分析
Nat Commun:中国成人年龄、性别、种族特异性代谢综合征评分的建立与验证
中国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指南(T/CNSS 021
德昂族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第608期】《中国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指南》发布
北京城市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报告发布:中青年女性更健康 老年男性身体更好
体重指数=胖瘦?:浅谈人体成分分析
网址: 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年龄与血压水平相关性分析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