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园的重点工作,同时也离不开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幼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自卑、情绪不稳定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支持,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而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作为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承担着关键的责任,需要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
引言
幼儿教育作为教育工程中的基础阶段,除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参与者,幼儿教师应该以尊重、平等、合作为原则,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此,幼儿园与家长应该关注幼儿各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并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幼儿心理引导,促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家长的态度未能成功转换
部分家长对家园共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认为普通家长是局外人的占比还很高,且在活动中出现不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家园共育的实施面临困难,也影响了幼儿心理安全感的培养。这可能是由于家长对家园共育的理解不足,或者是由于家长对自己在家园共育中的角色认识不清。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可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角色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忽视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中也有重要的责任。同时,家长可能也对家园共育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效果存在疑虑,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不积极的态度。
1.2家园共育的实施存在教师参与度不均的问题
在家园共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一些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家园共育的活动中,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支持。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充分参与到家园共育的实施中。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家园共育的效果。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策略
2.1开展亲子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部分家长因忽视与孩子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未能尊重孩子的自我想法,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孩子的语言、行为等进行判定。此种过于武断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氛围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为家长与孩子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师发现许多家长不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双方未能建立信任机制,导致幼儿出现不良心理状况。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亲子活动,让幼儿在该活动中模仿父母教育自己时的情景。通过此次亲子活动,很多家长看到了孩子眼中的自己,同时对自己不良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学会理解孩子、呵护孩子。亲子活动能够帮助家长改变“独断专权”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孩子,发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家庭育儿观念,尊重幼儿的各种想法与意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减少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为构建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奠定基础。
2.2探讨家庭中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实践策略
在家庭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家长与幼儿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但是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且科学地处理,很容易使幼儿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对此,幼儿教师就要加强与家长的积极沟通。首先,教师可以模拟一些常见的家庭冲突场景,并演示一些积极的冲突解决策略,如倾听对方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寻求妥协和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等。通过实际演示和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在与幼儿的冲突中保持冷静、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并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其次,教师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有关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专业书籍、文章或在线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和学习有关育儿过程中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技巧和策略。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分享这些资源,并提供相关讨论和反馈的机会。最后,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孩子在家庭中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情况。通过定期沟通,教师可以了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挑战和进展,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支持。引导家长掌握更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让家长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助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2.3加强宣传工作,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家园共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将幼儿园和家长联系起来。首先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向社会大众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如:公众号、视频号、报刊等。其次是开展一些活动,让父母参与其中并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再次就是在幼儿园内设立专门的家园共育宣传栏,通过海报墙进行宣传教育,在宣传栏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图画,以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面临得问题,并方便及时进行纠正。最后就是利用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将幼儿园和家长联系起来,通过这些形式来让大家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层次地认识。
2.4总结家园合作效果,持续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确保家园合作模式能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幼儿园园长定期带领教师对每个阶段的教育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现在实施的家园共育合作机制进行反思,找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并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措施。例如,幼儿园定期邀请当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并开展讲座进行分享。除了日常关注新入园幼儿的哭闹问题、家中长辈宠溺问题,还要提醒家长在家庭教育环节重视对幼儿自信心的建立,避免家长无意中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对自己的各种能力产生怀疑。基于此,教师应该指导家长掌握树立幼儿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引导家长学会正确鼓励幼儿,在接纳幼儿优点的同时,对幼儿自身的不足予以正确引导,以便幼儿在面对挫折时拥有解决问题、迎难而上的勇气。由此可见,要想发挥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家园共育机制。
结语
家园共育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也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桥梁,促进了双方的良好互动。在具体实践中,幼儿教师需不断探索新的方法,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稳定、温馨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共同携手助力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成为快乐、自信和独立的个体。
参考文献
[1]王爱珲.家园共育,助力幼儿成长[J].幼儿教育科学,2021,3(01):18-20.
[2]朱小敏.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J].广西教育,2022(34):23-25.
[3]李冕.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1(06):126-127.
相关知识
浅谈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幼儿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现状的研究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幼儿教育效果研究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pptx
网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