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健樂」近期在Threads、Dcard討論度極高,是網路上瘋傳有效的減肥方法!不少Threads網友分享:「我用3個月,瘦了12公斤」、「用了85天,瘦了14.4公斤」,究竟為什麼猛健樂這麼速效?BEAUTY編邀請到光澤診所 陳詩珮醫師解答,有關猛健樂的機制、適合與不適合施打的族群、正確的瘦身方法一次看!(想更詳細了解,也可搜尋衛福部藥品仿單查詢平台)
陳詩珮醫師解釋,過去使用傳統GLP-1受體促效劑(如:Liraglutide、Semaglutide)透過延緩胃排空、抑制食慾中樞、提升胰島素敏感性等方式達成減重效果,屬於單一路徑。但猛健樂進一步升級,採用了GLP-1與 GIP 的雙效路徑設計,可做到以下:
· 增加胰島素敏感性 → 控制血糖波動
· 延緩胃排空 → 拉長飽足時間
· 調節大腦食慾中樞 → 降低飢餓感
· 加乘抑制食慾與食量 → 長期形成進食控制習慣
GIP(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是另一種腸泌素,會在進食後釋放,刺激胰島素分泌。過去它並未被廣泛應用,因為在肥胖族群中,GIP敏感性降低,效果並不明顯。但近年研究發現,如果能重新調整GIP反應路徑,反而能強化胰島素反應、控制血糖與食慾。
圖片來源:mounjaro
陳詩珮醫師解釋,施打「猛健樂」常見的副作用有 輕度疲倦、頭暈感、噁心、嘔吐(通常發生於劑量初期或進階時)、腸胃反應(如:腹瀉、便秘、胃脹)、少數個案會出現注射部位紅腫或反應性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不過相較於第一代GLP-1藥物(如:Liraglutide),猛健樂的耐受度更高,副作用比例普遍較低、且大多可隨時間自行緩解。
Threads、Dcard上有許多網友分享施打猛健樂的瘦身效果,不過,猛健樂畢竟是藥品,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陳詩珮醫師列出以下「建議使用 & 不建議使用」的族群:
· BMI ≥ 30 的重度肥胖患者
· BMI ≥ 27 合併代謝異常疾病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
· 曾嘗試生活型態調整無效者,例如:飲控、健身
· 有控制體重醫療需求者,且年滿 18 歲
· 孕婦、哺乳期婦女
· 有甲狀腺髓樣癌家族病史者
· 腸胃道疾病,如:胃輕癱患者
· 對藥物成分過敏者
· 未經醫師診斷,僅因「想瘦」而自行使用者
圖片來源:freepik
猛健樂的效果顯著快速,因此更多人擔心的是:「會不會一停就復胖?」,陳詩珮醫師強調:「如果停打後生活作息沒改變,體重是有可能回升的。」因此,若要停止施打猛健樂,建議要:
1. 切勿自行停用,需經醫師評估逐步調整劑量
2. 搭配正確的營養攝取、運動與心態
3. 建立「非藥物依賴」的長期體重管理模式
陳詩珮醫師最後嚴正提醒:猛健樂是一種「幫助開始減重、建立控制節奏」的工具,但維持成果最終還是要靠飲食與運動習慣的建立。
誠如上述,想維持好的體態、維持住瘦身成果,不建議長期依賴猛健樂,最重要的還是飲食管理、運動、生活等正確健康習慣的建立。陳詩珮醫師表示:「若是減重用途,建議控制在3〜6個月的週期,並在減重穩定後改為維持療程或轉向非藥物管理。」此外,糖尿病患者可將猛健樂當作長期控糖藥物使用。
圖片來源:freepik
若經過醫師判斷可將猛健樂作為瘦身方法之一,陳詩珮醫師給出以下使用建議,才能健康、不傷身:
1.須由合格醫師診斷與開立
2.劑量循序漸進,並經由醫師確認
3.定期追蹤
4.不可混用其他減重藥物
回到瘦身核心,藥物只是幫助,健康才是根本!陳詩珮醫師強調:「很多人希望『一針見效』,但真正健康的體重管理還是回歸三件事:飲食、運動、生活習慣。」並接著補充:「猛健樂不是萬靈丹,而是一個『打開身體反應開關』的助力。需要同時搭配正確營養規劃與規律運動,效果才會顯著又可長期維持。」
圖片來源:IG@babebani
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並非保證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效果;有關適應症、禁忌症等副作用等問題,療程前務必親自諮詢醫師,由醫師為專業說明和診斷
延伸閱讀:Threads瘋傳「喝的平替版瘦瘦針」!醫生親解瘦身原理,加碼推薦「瘦身適合」喝的飲料
延伸閱讀:內臟脂肪標準是多少?「內臟脂肪」男女標準值、檢測方式+降脂飲食運動
延伸閱讀:韓網瘋傳「超有效瘦身」方法!關鍵5招,掌握「生理期」,健康不復胖,養成易瘦體質!
相关知识
Threads爆紅的「猛健樂」是什麼?猛健樂打法、猛健樂副作用&適合族群...一篇掌握!
早餐吃芭樂:營養價值、健康影響與正確食用方式全解析
家樂福的山楂片:健康零食的新選擇
想要音樂胎教 孕婦應該如何進行
健身球操:中老年健康與快樂的雙重奏
減痛降壓緩情緒~聽音樂原來有這麼多好處
五行塑身音樂
孕期音樂胎教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音樂胎教大全 五種方法任你選
孕婦如何進行音樂胎教?
网址: Threads爆紅的「猛健樂」是什麼?猛健樂打法、猛健樂副作用&適合族群...一篇掌握!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5971.html